ArchUrb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mson (沙坪坝的汗水,西大直街的鼻涕), 信区: Architecture
标  题: 贝聿铭“二代”设计西单中银大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30 21:10:06 2002) , 转信


缓慢而又稳健地,北京中央区的西半部正转变成城市的金融区。近些年来,几乎所有中国
的大银行都在附近地区建了新的办公大楼,著名的有SOM设计的工商行大楼以及Group5设计
的国际金融大厦。不过,最拔尖儿的还是中国银行的新总部大楼,由贝聿铭的两个在贝氏
合伙人事务所担纲的儿子设计。 

  贝氏起初不太想接受这个任务,但由于与业主保持的长期稳定的关系———贝聿铭的
父亲是该银行的组建人之一———以及这样一个得以使全家人一起工作的机会,改变了他
们的想法。贝建中和贝立中(小名分别是“弟弟”和“三弟”)在1992年成立了贝氏合伙
人事务所。实际上,“弟弟”和“三弟”合作的早期项目之一就是香港中银大厦,只是由
于当时其他的设计项目和贝聿铭作为设计者的身份限制了他们的发挥。 

  如今情况不同了:“弟弟”和“三弟”是主要设计人,而业已退休的老贝则提出些建
设性意见。 

  “从他卸任以来,父亲一直密切地关注着我们所后继的职业发展,这是在他的办公室
里发芽并繁荣起来的。”贝建中说。 

  在长安街和西单商业街交汇处的黄金地段上,新的中银总部的形象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与周边的低层住宅区比较起来,银行大楼在尺度上展现出一个巨大的飞跃。这个国有的
、也是中国最大的银行,作出了一个在它的位置上所必须的、强有力的宣言。 

  贝聿铭在香港设计的中银大厦,纯净如水晶般高耸入云,曾经在前英国领地创造了一
个新的地标,也表达出中国银行的雄心。但是故宫周围的建筑限高意味着,在这儿可不能
以上一次的套路登场。 

  相反,纪念性十足的立面,贴着意大利石灰华和中国花岗岩,让人想起贝聿铭的早期
重要作品:华盛顿国家美术馆扩建工程。镶嵌在立面上的垂直划分和窗户只有简约的两种
形式。证券交易大厅,它需要有一个开敞无柱的空间,在三层标高的高度跨越在入口上方
。立面的联结钢件清晰地标志出证券交易的区域,而对角的隔棱划分则产生了菱形窗户。
 

  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45米高、没有一根柱子的大中庭,上面罩着由16组小玻璃
锥组成的玻璃屋顶。巨大的中庭,不但让自然光射入建筑内部,而且还是一个半公共空间
。不过,北京常见的沙尘风暴也许会给顶光系统的保洁维护带来些麻烦。 

  由于中国现行建筑规范的要求,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的最大银行的总部似乎不太吸引
人,但是内部则是另一回事。 

  贝氏家族祖籍中国南方以园林出名的城市苏州,因此,庭院自然也是这个建筑的核心
。石头是特地从昆明运来的,叠石假山下是一汪池水。透过玻璃顶而来的斑驳阳光照在怪
石叠岩上,山水精华浓缩其中。岸边的大棵竹子来自杭州。庭院四周是光洁的墙面和平齐
的窗户。 

  由于建筑是全空调的,所有的窗扇都不能开启。即使玻璃屋顶也没有遮阳设施,只有
在贵宾入口部分,才有些用类似在1997年日本京都美浦博物馆设计中使用过的薄铝条制成
的遮阳设施。建筑边角的“塔”,从颜色、材料和它的对角的划分方式来说,都让人回想
起香港的中银大厦。 

  建筑东南角的穹形玻璃顶,看上去有些像发型师用的热烫头盔,是贵宾特别入口,其
他两个主要入口是供顾客所用的,职员们则从后面悄悄进来。 

  但总部大楼不仅仅是一座办公楼。与贵宾入口成对角的部分,就在银行标志下面,是
一个常规业务区,两个营业厅就在那儿。大的观众厅只好压到地下部分———为大中庭所
付出的代价。 

  银行与周围邻居的区别来自于一种沉静:中国银行用不着大叫大嚷地让人感知它的存
在。 

  在细部,线角和功能上,倾注了建筑师很多心血。来自阿拉巴斯特的灯具以及一个漂
亮的轮子形状的枝形大吊灯,作为雕塑装点着大厅。这种对细部的关注在中国是少有的,
也是造成无数次工程延期的原因———建筑师们不得不花时间教导那些工人们。最终,即
使按西方的标准评判,细部也很出色。它的精确性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新的银行大楼具有我们惯常对贝氏建筑所期待得到的那种空间品质。要使细部跟上西
方标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新中银总部大楼成为中国建筑新时代的一块里程碑
的话,那么,正如1992年的香山饭店向中国引入了后现代思考模式结合对中国空间传统的
尊重一样,这并不是第一次贝聿铭改变了中国看建筑的方式。 


  ■文/英国《建筑评论》专栏作家 伍尔夫·迈耶 

  ■译/唐云 

  ■西单中银大厦外形有香港中银大厦的影子,但最吸引人的是它内部45米高、没有一
根柱子的大中庭。 

  ■香港中银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
,总高367.4米(其中建筑高度315.4米,顶层天线高度52米),居世界第5位(1993年为
止)。大厦平面为边长52米的正方形,对角线分成的4个三角形各不相同,楼顶倾斜,整个
建筑像一个富有变化的多面体。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斜撑采用钢—混凝土
,室内无一根柱子。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0.46.6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