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Urb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xiaobing (小兵), 信区: Architecture
标 题: 崇高建筑论 zz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ul 3 18:14:39 2003)
崇高建筑论——密斯·凡德罗与北方浪漫主义邂逅
方振宁
------------------------------------------------------------------------------
--
转自abbs
Sublime Architecture
——the Encounter of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and Northern Romanticism
by Fang Zhenning
精神源泉
如果我们承认建筑的最高形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到达,那么他就更加接近纯艺术,因为纯
艺术是表现那种不可视的事物,即通过造型——具象或者抽象——给人一种暗示,建筑中
这种暗示——而不是说教——所呈现的神秘性,正是它和伟大的艺术品所具有的同一特征
。
二十世纪只有很少的建筑家达到这种最高的境界——崇高,建筑巨匠路德维希·密斯·凡
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就是这极少中的一位。密斯是一位神秘主
义建筑家,他的建筑遗产被许多迷所包围,本文就是试图从一个世界密斯研究所没有涉及
到的领域,寻找密斯的精神源泉。
2001年在纽约两大美术馆,分别举办了《密斯在美国(Mies in America)》和《密斯在柏
林(Mies in Berlin)》的展览,这是至今为止对密斯生涯中两个重要时期的作品所进行
的全面回顾。虽然密斯被人们并列为二十世纪三大建筑巨匠之一(柯布西耶和莱特),但
是密斯和其他两位建筑巨匠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表面上看,密斯酷爱钢铁和玻璃,那些用
这两种材料建造的摩天楼,被视为钢铁男性的象征,纵观密斯一生的作品有始终如一的坚
持,那就对崇高性的表达。
崇高论
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绝大”的“量”的概念。例如沙漠和星空,巨大的金字塔所具有
的广和大让人感觉到他的崇高,还有火山所带来的破坏力,咆哮的海,暴走的冰山都会让
人感觉自然的力所具有的崇高。然而康德认为前者是“数学性崇高”,而后者是“力学性
崇高”,像北方浪漫主义那种敬畏自然,同时寻求人和自然高度统一的情感,是属于“力
学性崇高”。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崇高”的论述大大影响了后世,所谓“崇高”
,是指具有精神性价值的“高”为主题的表现。那种面对巨大的对象而产生的想像力,以
及由于和理性相违产生的不协调所带来的痛苦,然而超越这些痛苦产生新的理念,这个理
念让我们获得超越理性的快感,这就是我们从“崇高”中获得的精神产物。近代建筑是由
于密斯的努力,承接浪漫主义的精神,通过崇高性的建筑使我们的精神和道德向上。
关于崇高性的表现,美国美术史家罗伯特·罗森勃拉姆(Robrt Rosenblum)把德国浪漫主
义最高的代表画家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Friedrich1774-1840)
的绘画列为表现“自然性崇高”的艺术,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巨匠和美术评论家纽曼(Ba
rnett
Newman1905-1970)有名的“崇高与现在”的论文,则论述了自己的抽象绘画理论,是从康
德的崇高论出发,以及明显受到C·D·弗里德里希影响而形成\"抽象性崇高\"的过程,那
么本文试图通过对密斯建筑的考察,提出“崇高性建筑”问题。
始终如一
密斯·凡德罗在很长的建筑生涯中,有两段时间的作品最为重要(这与他在柏林和美国这
种地理上的位置无关),那就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最后的作品。
人们常常从密斯的作品中去分析和寻找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例如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如
何强调柱和梁的关系,怎样让玻璃幕墙后退让出空间,墙和柱分离的手法等等。然而密斯
在这些技术和表现还没有具体化之前,即在1921年发表了对二十世纪建筑带来巨大冲击性
的设计--柏林腓特烈大街高层建筑方案,以及1922年发表的玻璃摩天楼方案模型和同年发
表的玻璃塔楼方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玻璃塔楼方案的尺寸,这是一幅用碳条绘制的巨幅素描,不是一般的那
种建筑效果图,完全是一幅独立的美术作品。说是玻璃塔楼,然而没有任何细部表现,只
有和周围已存建筑物的比例关系,那种粗旷的霸气可以说贯穿着密斯的一生。在那之后密
斯在美国纽约和芝加哥先后建造的摩天楼西格拉姆大厦(1954-1958),和IBM公司大厦(
1967-1969)的气概都有1922年那幅巨幅素描的影子,这说明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年轻的
密斯的世界观已经形成。
建筑即信仰
建筑行为不是要确立一种风格,密斯曾在1923年7月柏林出版的《创作》杂志上发表文章,
对一切美学的抽象理论、教条、形式主义进行过猛烈的抨击,那么密斯崇尚什么?
密斯认为建筑是一种精神活动,这一点贯穿于他的一生,他在1930年《构筑(Bauen)》一文
中写道:“我们必须设定新的价值,固定我们的终极目标,以便我们可以建立标准。因为
正确的以及有意义的,对于任何时代来说—包括这个新的时代—是这样的:给精神一个存
在的机会。”这里所说的“终极目标”就是密斯的信仰。
密斯说:“上帝存在于细部”,那么就是说“细部中上帝”,密斯所说的“上帝”就是他
的信仰,那么怎样的形式或造型能够体现这种信仰?
埃森曼在为《密斯在美国》一书所撰写的“密斯和不在场的成形”一文中指出,柯布西耶
惯用的圆柱暗示了周围空间无方向地自由流动伸展,而密斯的不锈钢十字形柱则在于含蓄
地矢量化四周的“空”。埃森曼的观点从结构上可以讲的通,然而我认为,密斯的不锈钢
十字形柱不是结构问题,也不是埃文斯(Robin Evans)所论证的,密斯所谓的结构并非工程
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概念结构的说法,我认为密斯的十字形柱是一种信
仰结构。
十字形柱的暗示
巴塞罗纳国际博览会德国馆(1928-1929)是密斯的代表作,人们对整个主厅承重结构只有
八根十字形断面的钢柱,所有大理石墙和玻璃隔断背叛传统结构关系,以及创造出前所未
有的流动空间印象深刻。然而这座建筑对于密斯来说最重要的是创造了不锈钢十字形柱的
结构,这个结构成为象征密斯的符号,看到这个符号就让我们联想到密斯的一切,他就是
密斯的信仰,即十字形柱是基督教信仰的暗示。
密斯崇尚的在欧洲中世纪基督信仰思想发展史上极其著名的神哲学家圣奥斯定(St.Aurel
ius Augustinus,354-430)说过:“在巡礼的状态中活着”,那些和墙分离的十字形柱,
为那些有着基督信仰的人创造了一种可以巡礼的环境,这就是十字形柱的暗示。
真正影响密斯的人
说到密斯的信仰必须返回到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当人们研究密斯的时候
,常常积极地出现卡尔·弗里德里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hinkel 1784-1841)的
名字,当然K·F·辛克尔是对密斯有过很大影响,但是由于研究者们多重视密斯建筑形式
的文脉,因此忽略了密斯建筑的本质,即和这些建筑有着精神传承关系的德国浪漫主义思
想。其实对密斯建筑的崇高性有着绝对影响的,是和辛克尔同时代的画家卡斯帕尔·达维
德·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如果说辛克尔是十九世纪德国浪
漫主义最大的建筑家,那么弗里德里希则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最大的画家,然而真正
左右密斯建筑精神走向的则是弗里德里希。
浪漫主义绘画:像一首圣歌
弗里德里希通过风景画——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绘画题材性的
风景画——表达了对大自然神性的憧憬,十字和十字架在他的绘画中反复出现,而且都是
左右居中的位置。弗里德里希早期绘画作品中多出现具象的哥特式教堂和十字架,然而到
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具象开始向暗示性手法演变。比如那些停泊在海上降下帆的船,裸
露出十字形桅杆,以左右对称的黑色松树代替哥特式教堂,左右居中有极细十字框的正方
形窗口,天空中出现十字光芒……,弗里德里希对光的精细控制,和表现纯静深远的空间
,好象一首圣歌荡漾在被弗里德里希的绘画完全俘虏的空间中。
弗里德里希在欧洲绘画和精神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美术史家认为,弗里德里希那幅表现
在崇山峻岭的风景中,远山上有一个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基督的绘画“Riesengebirge的早上
(1810-11)”,是第一位有基督教绘画以来,通过绘画把基督送回自然中去,强调大自然
的神性战胜人间的画家。其实弗里德里希的浪漫主义绘画不仅对二十世纪的艺术,还对二
十世纪的社会政治产生过巨大影响,例如那幅1818年的“雾海上的流浪者”(The Wander
er above a Sea of Mists 1818),就是激发希特勒从政的刺激剂。弗里德里希对建筑家
密斯的影响,是浪漫主义思想在二十世纪建筑界的延伸,因此了解密斯和弗里德里希绘画
的关系是解析密斯思想的关键。
窗的暗示
即使弗里德里希表现的是普通的日常风景,也有神秘的暗示。例如1805-06年的作品“弗里
德里希画室的窗”和1805年的“画室的窗”,1822年同样表现窗口的风景“窗边之女”,
画面的正中都有两扇窗户,上面的窗户都是有十字窗框的正方形窗,特别是1822年那幅画
中的十字窗框非常细,几乎不起结构作用,特别奇怪的是,上面的窗户没有窗板,下面的
窗户有窗板。罗伯特·罗森勃拉姆的研究认为,上面的正方形窗户是基督信仰的神圣空间
,下面是世俗的窗户,那个十字架就是基督信仰的暗示。
这些暗示影响了神秘主义抽象画家蒙特里安(Piet Mondrian)、梵高(Van Gogh)和墨西
哥建筑家巴拉干(Luis Barrgan)等人。当我们理解了弗里德里希反复表现具有十字特征
的物体真正的含意之后,就不难理解密斯十字形柱的由来,以及这一结构所具有的暗示功
能。
浪漫主义绘画的崇高性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绘画是孤傲与叛逆的象征,浪漫主义者崇尚大自然,从中获得崇高与力
量,弗里德里希绘画中的神秘色彩和光,这是他接近神秘自然的途径,弗里德里希多表现
夜晚的风景,它与梦一起暗示着潜意识中神秘的世界。他一生都在山林和海边孤独地漫步
,1809年的“海边的僧侣”在1810年的展览会上对他赢得声誉,这幅画成为浪漫主义绘画
将光非物质化的杰作,表现了在没有任何人工符号的景色中人所体会到的自然的崇高,根
据X光透视摄影,弗里德里希在这幅画中去掉了他的作品中通常出现的船舶,由于失去对象
空间显得更为神秘和空无,也然而弗里德里希本人绝对不会想到,这幅画居然成为二十世
纪“无对象绘画”的原点。
弗里德里希的绘画中还经常表现暗黑的歌特式大教堂、森林和教堂废墟,对浪漫主义者来
说,废墟是人间内面的表象,浪漫主义绘画喜欢暗黑美学和光,他们把非物质性作为表现
对象。弗里德里希绘画的精髓,既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艺术是表现肉眼所看不到的世界
。
弗里德里希1813年所绘“山中的十字架和大教堂”,让我们找到密斯建筑的精神根源,在
弗里德里希的绘画中主体形象和周围景观在视觉上有着很大距离和对比,然而密斯的建筑
也和城市景观距离极大,如果我们从远处眺望有密斯建筑的风景,就会发现由密斯设计的
黑色大厦,就像哥特大教堂和城市的景观一样。密斯1922年的玻璃塔楼方案,有着强烈的
哥特美学和受浪漫主义绘画影响,密斯建筑的崇高性使得他是浪漫主义精神在建筑方面的
继承者。
密斯喜欢乌黑的钢铁材料,那是弗里德里希绘画中暗黑的大教堂和森林,密斯喜欢透明的
玻璃材料,那是弗里德里希绘画中的光和冰。这样我们现在再看弗里德里希大街高层建筑
方案上,还是在“自然性崇高”上都保持着一致。在密斯那里,完成建筑的过程是意志的
表现,而建造建筑的目的是表达一种信仰。
大理石壁的暗示
我们继续分析弗里德里希的两幅作品,会在密斯建筑中获得惊人的发现。1811-12年弗里德
里希创作了“山中的十字架”,八年之后的1820年,构图几乎同样的作品“森林中的十字
架”出现,所不同的是原来中景森林之后的哥特式大教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天空中出
现光的十字架,而原来前景的十字架上基督受难变成金色的光芒挂在十字架上。显然弗里
德里希有意识将基督信仰的表现退隐到自然表象的后边。
当我们承认密斯的建筑和弗里德里希的绘画有着同一性时,就会在密斯设计的巴塞罗纳德
国馆中有意外的收获。密斯用许多花纹非常明显的大理石来组合墙壁的表层,这些大理石
墙面显示着上下左右对称构,成向十字为心的花纹模样,然而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花
纹有着明确的暗示,既隐藏的十字架。这再次印证了先前所说的,密斯意在创造一个可以
巡礼的环境,这也是密斯建筑崇高性的一个侧面。
“祈”之回归
1968年密斯的女儿曾问他最希望建造而没有实现的建筑是什么时,密斯回答说:“教堂”
。同年82岁的密斯完成了在他的祖国德国一生最后的作品“柏林新国家美术馆”(1962-1
968)。我曾在《黑色的沉默--密斯·凡德罗的新国家美术馆》一文中专门描述过这件正方
形的赞歌,正方形作为一种模数,是密斯建筑设计的基础。密斯为了托起主体建筑,建造
了一个一个长105米、宽110米的方形平台,而美术馆乌黑沉重的大平屋顶尺寸为64.8米见
方。也就是说,建筑本身是在一块大的正方形上,重叠着另一块纯净的正方形,这正是俄
罗斯构成主义巨匠马列维奇(Malevich)的绝对主义绘画“黑色的正方形”(1914-15)所
创造的偶像原型。
密斯的名声,从1929年设计巴塞罗纳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开始,走过40年的人生,为他的祖
国设计的新国家美术馆,标志着人生最后乃至最高的到达。和巴塞罗纳的德国馆相比,晚
年的设计已经是在单纯的造型中寻找到归宿,他为新国家美术馆设计的是一个几乎不需要
进行任何切割的巨大正方形。
密斯同样崇尚绝对主义绘画的崇高性,并试图建造了一座绝对主义的殿堂,这座新国家美
术馆,与马列维奇那件“黑色的正方形”作品在精神上有着认同关系。只不过密斯是把灰
色的正方形地面当作画布,如果我们的视角是从空中垂直看这座建筑,就是一个黑色的正
方形,最好的说明是这座建筑的施工图纸上再清楚不过地展示了正方形和边缘的关系。然
而真正的震撼不是来自从俯视的角度,而是当你走进这个美术馆,只有八根柱子悬挑起来
的巨大黑色正方形屋顶,盖在所有人的头顶上,形成巨大的压迫感。
如果说艺术的本质是向原点的回归,那么密斯是通过“新国家美术馆”这件封笔作,回归
到绝对主义绘画的偶像“黑色的正方形”所要表现的终极世界。当我们对弗里德里希的绘
画进行连续考察之后,会发现这位浪漫主义的顶级画家一生的作品,是一个“祈”的人生
旅程,那么作为浪漫主义文脉的继承者密斯·凡德罗的建筑,则是虔诚的“祈”之生涯写
照。
文献资料:
欧文:
1/《Mies van der Rohe sa carriere, son heritage et ses disciples》Centre Georg
es Pompidou 出版(1986)
2/《Kazimir MALEVICH 1878-1935 》Russisch Museum等美术馆巡回展览画册(1988-89)
3/《MALEVICH·SUETIN·TSCHASCHNIK 》Autor des Kataloges Wassili Rakitin·galer
ie gmurzynska展览画册(1992)
4/《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Werner Blaster著/Editorial Gustavo Gili, S.A. 出
版(1994)
5/(1994)
6/《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PAVILION》Editorial Gustavo Gili, S.A. 出版(1
994)
7/《WEST MEETS EAST - MIES VAN DER ROHE 》Werner Blaster著 BIRKHAUSER出版 (19
96)
8/《Mies van der Rohe》 Werner Blaster著 BIRKHAUSER 出版(1997)
9/《MIES VAN DER ROHE 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HIGH-RISE BUILDING 10/WOHNH
OCHHAUS》 Werner Blaster著 BIRKHAUSER出版 (1999)
11/《Mies van der Rohe at work》 Peter Carter 著PHAIDON Press Limited 出版(19
99)
12/《Art Book-Friedrich》A DORLING KINDERSLEY BOOK/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
出版 (1999)
13/《Casper David Friedrich》Werner Hofmann著/ Thames & Hudson出版(2000)
14/《Mies van der Rohe》 Editorial Gustavo Gili, S.A.(2001)
15/《MIES IN BERLIN》 Riley Bergdoll著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展览画册( 2001
)
16/《Mies in America 》Phyllis Lambert著Canadian Center for Architecture, Whit
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Harry N. Abrams, Inc.,联合出版(2001)
日本:
1/《ミースの家具》Werner Blaser A.D.A.EDITA Tokyo Co., Ltd.出版 (1981)
2/評伝ミース ファン デル ローエ \"フランツ シュルツ(FRANZ SCHULZE) 鹿島出版会出
版 1987年
3/《a+u 03:01 388 シンケルとミース》 株式会社エー?アンド ユー出版 (2003)
4/《HOME 2003 JULY Vol.17 ミース?ファン デル ローエ》 株式会社エクスナレッジ
出版 (2003)
5/《建築文化 1998 JAN. VOL.53 NO.615 ミース ファン デル ローエ Vol.1》 彰国社
出版(1988-89)
6/《建築文化 1998 FEB. VOL.53 NO.616 ミース ファン デル ローエ Vol.2》彰国社
出版(1988-89)
7/《废墟大全》谷川屋编中央文库出版(2003)
中文:
1/《西洋美术辞典》雄狮图书公司出版(1982)
2/《密斯·凡德罗》刘先觉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
大家好
我是小兵
无名的小兵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8.9.97.1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4.6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