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Ηermit∵(FΟΤ),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世界天文台发展脉络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r 16 18:56:06 2005), 转信

  回顾人类对于天文现象的观测,资料最丰富的国家,应该要算是中国了,它记录了两千多年的珍贵天文史料。至于它不间断的原因,当然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及需要。

  欧洲自从15世纪以来,各种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突破了守旧教会的禁锢而百家争鸣,西方天文学的发展在不带功利色彩的好奇心驱使下,有了重大的突破,由地心说到万有引力的理论便是明证。

  当年各国天文台的设立无可避免地与海洋殖民帝国时代背景有所牵连,实用天文学之一的天文航海,成为强权国家挥舞刀枪的“向导”。远洋舰队使用的星表便是天文台所提供的。

  而世界天文台的发展,一直到20世纪时才真正回归追求真理的学术界;因此本栏目也将带领读者巡礼20世纪最重要的几座天文台。限于篇幅的关系,本栏目无法将全世界各个天文台一一详细介绍,虽然PK已经走访全部20世纪重要的天文台及其仪器设备,有机会再为读者披露,请耐心等候。

  言归正传,20世纪现代光学天文台的发展,应以二次大战作为重要的分水岭,而且美国一直居于主导趋势。其实早在1897年,芝加哥大学的立克天文台建造了1米折射式望远镜开始,美国便拥有了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

  此后威尔逊山天文台落成,1.5米与2.5米反射镜在南加州的洛杉机市郊高高树立。而1949年帕罗玛山天文台5米反射镜的落成,更使美国天文学达到举世无双、唯我独尊的地位,这不得不归功于美国私人基金会的“大公无私”。

  至于欧洲天文台的发展,最著名的是汉堡天文台,它在1930年发明了“统一”世界天文语言一星图一的施密特望远镜;由于该镜卓越的光学性能,后来成为各大天文台必备的仪器。

  二次大战后的大型现代天文台,从早期美国的一枝独秀,到60及70年代世界各国的百家争鸣,如雨后春笋般的设立起来。例如欧洲南方天(图片  帕罗马天文台200英寸望远镜贺圆顶)文台台(ESO),德国与西班牙合作的卡拉阿托天文台,英国与瑞典在西属卡纳利群岛建设的ORM天文台,以及英国与澳洲合作AAO天文台设置的UKST施密特望远镜等。(图片 自帕罗马天文台远眺圣地牙哥“光害”)

  战后的美国,由于学术界的需求与政治荣誉感的驱使,促使国家力量的介入,大量投资在基础科学的研究,当然也包括了天文台的建设。美国国家光学天文台(NOAO)与无线电天文台(NRAO)都在50年代设立,它们的出现使得南美洲的智利成为现代天文台的重镇。从此南北半球的大型天文望远镜都是成双配对出现,例如南半球的Cerro  Tololo天文台4米镜与北半球基特峰天文台的4米镜,后来ESO与卡内基基金会投资的LAS  CAMPANAS天文台也在Cerro  Tololo台台址附近建设,成为60年代新兴的天文台“聚落”。

  随着现代天文台的相继落成,对台址的研究也就有了更深的认识,70年代的夏威夷玛纳基亚山4200米的超高高度,(图片  1997年6月12日美国天文学会第190次会议,所展示的下一代太空望远镜模型)不但是光学天文台的绝佳选择,同样也是次毫米波、红外天文台的最佳台址,因此全波段天文学台址于焉诞生。玛纳基亚天文台同时也成为80年代“国际”天文台的绝佳范例。

  展望未来,天文望远镜的建设除了走向太空,如“哈伯太空望远镜”(HST)之外,地面站的大望远镜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天文学的研究正随着仪器的精进,而迈向更深远地太空。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人类探索宇宙正方兴未艾呢!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6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