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五、曹士和边冈等人的贡献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9日16:07:1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曹士是唐代民间天文学家。在780—783年间,他撰成符天历,这仅是一种民间小
历,似不登大雅之堂,但实际上,却在历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符天历选取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为历元,以这种近距历元取代传统的上元法
。所谓上元是一种理想的历元,它要求一系列天文现象同起始于一点,这实际上是
不可能的,强求之,就不能不带有牵强附会的因素,而且自上元到实际求算年之间
往往相距极其庞大的年份,所以上元法存在既使计算繁杂,又使计算结果失真的弊
端。曹士的改革,正是针对这种弊病采取的有效措施。又,传统历法的天文数据
,一般均以分数表示。对此,曹士选用了万分法,即取分母为一万,这既使各天
文数据呈一目了然的形式,又使计算便捷。这两项改革,后为元代授时历所接受。
此外,曹士开辟了历法数值表格及其计算公式化的蹊径。符天历对于日躔表及太
阳视运动不均匀性改正的计算进行了极重要的改革,建立了太阳实际运行度(V)
与平均运行度(M)之间的数学关系式:(39)
式中M为所求日距冬至时刻的天数,亦即度数。该式实质上是刘焯二次差内插法的
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计算上的简便性,又具有数学上的严密性。它的出现是我
国古代历法体系进一步公式化、数学化的重要标志。
这种公式化、数学化的趋势,在边冈的崇玄历(892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边
冈把曹士上述公式所展示的数学方法,明确归结为“相减相乘”法,并把该法推
广应用于黄赤道宿度变换、月亮极黄纬和交食等历法问题的计算中,均建立了相应
的算式。不但如此,边冈还首创了计算每日中午日影长度的二个三次函数式,
(40)把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晷影长度表格及其每日晷长的计算公式化了。他还曾定出
二个计算太阳视赤纬的算式,(41)系为四次函数式,这就把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太阳
视赤纬表格及每日太阳视赤纬的计算公式化了。它们在天文学和数学上都具有很重
要的意义。
唐代天文学家徐昂在其宣明历(822年)中对日食计算所作的重要改进,也是这时
天文历法的重要事件。徐昂把月亮视差对日食的影响,区分为“时差”、“气差”
、“刻差”和“加差”(42)四种,它们都与日食发生、节气的先后及辰刻的早晚有
关。其中,时差是从定朔时刻求食甚时刻的修正值,而后三者是对去交度(月亮与
黄白交点的度距)的修正值,用以判断日食发生与否以及食分大小的计算。对此,
徐昂均提出了近似的、经验性的计算方法。由于加差仅是一项微小的订正,后世历
法均略而不计,于是徐昂首创的时差、气差和刻差,被合称为日食三差法,成为后
世历法遵循的经典方法。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