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二、张衡的天文工作成就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9日16:05:2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张衡(78—139年),字平子,河南南阳人,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天文
学、数学、地震学、地图学以及文学、绘画等领域均成绩卓著。他曾先后二次任太
史令,时达十四年之久,所以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也最大。

张衡曾对恒星进行了长期的观测与统计工作,他把星空共划分成444个星官,计得
2500颗恒星,这一成果大大超过了石申、甘德的同类工作。他还观测得太阳和月亮
的视直径均为半度,相当于360°制的29.6′,这与现代所测的太阳、月亮视直径
已比较接近。

他也十分积极地参与当时关于历法问题的论争与研究。他极力主张用月行九道法(
由月亮运动不均匀性的认识推导出来的月亮实际行度的计算法)来改进东汉四分历,
以更准确地推算朔日的时刻。这一主张虽未被采纳,但这是试图用定朔法替代平
朔法的一次早期努力。此外,张衡还创立了黄道宿度和赤道宿度二种不同坐标值之
间相互换算的计算方法,初步解决了历法计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这一方法后
来被刘洪纳入乾象历中。

在天文学理论上,张衡多有建树,《灵宪》一文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专门论著。他认
为,在阳光的照射下,地总是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暗虚,当日月相望并发生在
黄白交点附近时,由于月体与暗虚相遇,自身不发光的月亮就要发生亏食现象,这
是我国古代月食理论的经典性论述。张衡把日、月、五星在恒星间运动速度的快慢,
同它们与天距离的远近联系起来考虑,认为其间关系为:“近天则迟,远天则速”,
这反映了张衡关于日、月、五星与地球的距离有远有近的思想。他还对日、月
出没与中天时视大小变化的现象进行过讨论。他以为,当日初出时,天空背景和观
测者所处的周围环境都比较暗,所以看起来太阳的圆面就大些,而当日中时,则相
反,这与“火当夜而扬光,在昼则不明”的道理是一样的。

关于宇宙的理论,张衡认为宇宙是在演化着的,其过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从
只存在一切虚无的空间(“溟涬”阶段),到生成浑沌不分的元气(“庞鸿”阶段
),到元气分离为阴阳二气,又由于刚柔、清浊、动静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和“自
然相生”的事物内部机制,逐步形成天地万物(“天元”阶段)。在张衡看来,后
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长期渐变的结果,前后二个阶段之间又是由突变的方式相衔接
的。张衡的这一学说,是在先秦以来,特别是《淮南子·精神训》中所阐发的有关
理论的基础上,所作的新概括和发展。另外,张衡还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
穷”,这则是关于宇宙无限论的精辟论述。

张衡还是天文仪器制造大师。他是新型的计时仪器——补偿式漏壶的发明者。在张
衡以前的漏壶,均存在漏水流速先快后慢的弊病,为此张衡设计了二级漏壶(上为
A壶,下为B壶),A壶(称补偿壶)的水不断补充进入B壶,使得B壶的水位大致保
持不变,也就使得由B壶流入起量度时间作用的箭壶的漏水流速基本恒定,从而提
高了时间计量的准确度。张衡还创制了我国古代第一台自动的天文仪器——水运浑
象,它以漏壶流出的较均匀的漏水为原动力,通过浑象内部装置的齿轮系等的传动
和控制,自动地、每日大体均匀地驱动浑象绕天轴旋转一周,从而似近正确地演示
有关天象,同时又可以形象地说明浑天说的正确性。关于张衡对浑天说的阐明,下
面我们就要谈到。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0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