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五、岁差的发现和闰周的改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9日16:06:0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所谓岁差,是指春分点(或冬至点)在恒星间的位置逐年西移的天文现象。在公元
前二世纪,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已经发现春分点每百年沿黄道西退1°的现象,我
国古代最早发现类似现象的是东晋天文学家虞喜,他在330年左右,对岁差现象作
了与古希腊人在形式上迥异而实质相同的表述。
在虞喜之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冬至时太阳所在恒星间的位置发生变动
的情况,但这未导致对岁差规律的探讨和总结。一直到虞喜才充分注意到实际上已
为天文学界熟知的这一现象的重要天文学意义,并着手对岁差现象作数量化的论述
。他由“日短星昴,以正仲冬”(24)句推知,昴星于尧帝时在冬至日黄昏时中天。
再由实测,他得知,当时冬至日黄昏时昴星与子午方位的偏离度值。又考知自尧帝
到其时的年距。最后虞喜算得每经50年冬至点沿赤道向西移动一度的数值,这就是
我国古代经由特殊的途径独立地得到的第一个岁差值,虽然发现年代远迟于古希腊
,但该值的精度已略优于依巴谷值,为岁差值的进一步探索开拓了新路。在此基础
上,虞喜“使天为天,岁为岁”,(25)即把恒星年(太阳两次通过同一恒星的时间
间隔)与回归年(太阳两次通过冬至点的时间间隔)两者区别开来,并为历法有关
问题计算精度的提高准备了条件。
后秦天文学家姜岌约于380年发明了月食冲法,其方法是在月食时测量月亮所在宿
度,这时太阳正与月亮相差半周天度,于是能较准确地推知冬至时太阳所在宿度。
这为后世岁差佳值的频频出现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基本方法。
十九年七闰的闰周前后沿用达千年之久,到北凉赵■的元始历(412年)才出现了
转机。赵■给出了600年221闰的新闰周,这是他对回归年和朔望月长度认识深化的
结果,即他对于回归年长度应小于365.2468日,和朔望月长度应在29.5306日左右
均深信不疑,而这二个天文数值绝非十九年七闰法所能协调,所以只有改革旧闰周
,方可符合他已经确认无疑的如上事实,别无出路。当然要迈出这一步仍需极大的
勇气。元始历所取回归年长度的精度较前代历法有大幅度的提高,赵■对闰周的改
革正与此相辅相成,是一大胆的和明智的创举。自此以后,新闰周辈出,呈现了不
断求索、改进的可喜局面。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75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