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六、陈卓星图及其它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9日16:06:2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由于汉以来观测仪器的日渐改善,促进了恒星位置观测工作的开展,又由于天文学
自身和占星术等的需要,厘定一个相对完整的全天星官系统,绘制比较完善的星表
和星图,成为一种社会的需求。三国时期吴国太史令陈卓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他整理、汇总当时流行的甘氏、石氏和巫咸氏三家星官,并同存异,总结出283星
官、1464颗恒星的全天星官系统,并绘成星图,奠定了我国古代星官系统的传统模
式。

刘宋时,钱乐之在元嘉十三年(436年)和十七年(440年)两次铸造浑象,采用的
就是陈卓的星官系统。唐代王希明著《步天歌》,以诗歌的形式介绍陈卓星官系统,
因易于记诵,遂广为流传。《步天歌》还把全部天空分作31个大区,即所谓三垣
(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二十八宿分区法。这一分区法和陈卓星官系统都一直
沿用到近代,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别具一格的又一表征。

在这里,我们还要顺便提一下这一时期在天象记录方面的两个特点:一是,各种天
象的记录趋于齐备,除前述已有的天象记录外,还出现了明确的太阳黑子和超新星
记录。如“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26)对太阳黑子出现的时间、形象、大小和位置等均作了明确的记录。又如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
至后年六月消”,(27)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二是,天象记录日趋详尽、
精细。如对日食的观测,不但有日期的记载,而且开始注意了食分、方位、亏起方
位及初亏和复圆时刻等的描述。关于彗星记事,对于彗星运行路线、视行快慢以及
相应的时间,都用生动而又简洁的文字加以描绘。这些表明古老的天象记录的传统
不但相继不辍,而且在这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形态。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