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一、传统天文历法的停滞和西学的东渐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9日16:08:0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自明初开始,到明万历年间的约二百年中,除了对异常天象的观测仍在继续,个别
实用天文学(如航海天文学)有所进展外,天文历法的研究完全陷于停顿的状态。


明初统治者对天文历法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政策:“国初学天文有严禁,习历者遣戍
,造历者殊死”。这严重地摧残了民间对天文历法的研究。至明孝宗(1488—
1505年)时,曾“命征山林隐逸能通历学者以备其选,而卒无应者”,(61)可见历
法在民间几成绝学。此外,极少数有幸涉足天文历法的官员,多趋保守,满足于成
规旧法以应付日历等的安排,久而久之,对于历理渐渐茫然无知,甚至出现以讹传
讹的现象。间有改革历法的议论,亦并无真知灼见之识,或为“祖制不可变”的强
大思潮所淹没。遂使有明一代,沿用元代授时历,一无更改,殊可悲叹!

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国初的禁令已松弛,间有朱载堉、邢云路等人起
而对授时历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朱载堉先后献上圣寿万年历和黄钟历,虽然从整体
上看它们乃是授时历的翻版,但在回归年长度古大今小等问题上较授时历有所修正
。邢云路著《古今律历考》,对上自古四分历,下至授时历的历法作了全面的评述
。邢云路还在兰州立六丈高表,进行了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冬至时刻的实测工
作,进而算得回归年长度值为365.24219日的新值,与理论值之差仅约2秒,是为我
国古代、亦为当时世界上的最佳值,(62)这是在传统历法经过长期停滞之后,迸发
出的灿烂火花。

明末,正当人们渐渐从二百多年的迷蒙中醒来,开始发掘传统历法并有所发现的时
候,西方传统的天文学知识,随着传教士的东来,开始传入中国。从此开始了两种
不同体系的天文历法相互交锋,又彼此融汇的复杂过程。

先是以徐光启为首的一批学者,崇尚西法,他们与传教士一起,共同编纂了《崇祯
历书》,对西法作了系统的介绍,对西法的传播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到明清之际,
则有王锡阐、梅文鼎等人,兼通中西之法,他们尽力取中西法之长,力图融中西法
于一炉,如王锡阐编撰的《晓庵新法》便是中西历法合璧的产物。清初,以杨光先
为首的一批官员,对西法采取全然排斥的态度,其自身对传统历法又茫然无知,这
对于天文历法的发展是无益有害的。这些情况,大概反映了明末清初人们对西法传
入的三种不同态度。

1723年,清雍正皇帝下令把西方传教士赶出中国,自此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一
百余年中,清王朝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愈演愈烈的文字狱,对于天文学的发展
,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恶果。这时的学者只能埋头于对古代传统历法的注释和整理工
作,而西方天文学在此间更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果说明末清初中国传统历法还
可以与西方传统天文学相媲美,到此时则无以望其项背了,传统天文历法的落后状
况已成定局,而这时的中国学者还不能自知。

1840年以后,长期禁锢的门户才被打开,近代天文学知识第二次以全新的面貌传入
,在中国学者面前,展现了一个五彩纷呈的天文学知识的世界,人们才认识到自身
的落后,开始翻译、学习新的天文学知识,踏上了追赶近现代天文学发展潮流的艰
巨而漫长的道路。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14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