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五、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9日16:08:40 星期天), 站内信件

 

1760年,法国耶苏会士蒋友仁向乾隆帝进献《坤舆全图》,在图的四周说明文字中
,肯定了哥白尼学说是唯一正确的理论,并介绍了开普勒运动定律和地球为椭球体
的事实。但是,这幅世界地图,连同前不久传入的表演哥白尼学说的两架仪器,都
被锁在深宫密室之中,没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才
真正掀起了学习西方天文学的热潮。

1844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书中对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
技术作了介绍。其中译载了好几篇有关哥白尼学说的文章,并附有地球沿椭圆形轨
道绕太阳运行的图象,这是第一批公开宣扬和肯定哥白尼学说的中文文献。

1859年,中国学者李善兰和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通力合作,翻译出版了《谈天》一
书,这是近代天文学传入中国的一个重大事件。该书是英国天文学家约翰·赫歇耳
编著的一部深入浅出的优秀天文学著作,原名《天文学纲要》,在西方曾风靡一时
,广为流传。《谈天》是据原书1851年新版译出的,书中全面地介绍了当时西方已
取得的先进的天文学知识:有对太阳系结构和行星运动理论的较详细的叙述,有对
万有引力定律、光行差、太阳黑子理论、行星摄动理论(包括其轨道根数摄动的几
何解等)、彗星轨道理论等的论述,有对恒星系,如变星、双星、星团、星云等的
讨论。从而展示了一幅崭新的、丰富多彩的天文学画图。

李善兰为《谈天》写了篇极其精彩的序言,极力宣传哥白尼的地动日心说、开普勒
三大定律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的正确性,尖锐地批评当时一些保守的中国学者对
哥白尼学说的歪曲和攻击。

《谈天》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1874年,徐建寅又把1871年为止的天文学
最新进展补充进去,出版了《谈天》增订本。经由李善兰等人的努力,从哥白尼开
始到牛顿完成的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之上的近代天文学知识,在中国站稳了脚
跟。

1885年,康有为写了《诸天讲》一书,其后屡经修改,到1930年他去世以后才正式
发表。该书介绍了许多天文学最新知识:恒星光谱型,太阳的化学元素组成,太阳
上的核反应,以及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设,张伯伦和摩尔顿提出的太阳系形成
的半碰撞假说,乔治·达尔文的关于月亮起源于因地球迅速自转而从地球分离出来
的假说,等等。

康有为以及严复、谭嗣同,以至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是哥白尼和牛顿学说的信奉
者,又都十分重视对宇宙演化学说的学习、研究和引申,这些都曾是他们批判封建
主义而变法革新的思想武器。

他们的工作,为近代天文学的传播,起了独特的和重要的作用。

(陈美东)

注释:

(1)《左传·襄公九年》。

(2)陈久金:《论〈夏小正〉是十月太阳历》,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4期


(3)萧良琼:《卜辞的“立中”与商代的圭表测量》,见《科技史文集》第10辑,
1983年。

(4)闫林山、全和钧:《论我国的百刻计时制》,见《科技史文集》第6辑,1980年


(5)(10)张培瑜:《〈春秋〉、〈诗经〉日食和有关问题》,见《中国天文学史文
集》第3集,1984年。

(6)陈久金:《西周月名日名考》,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7)(22)《晋书·天文志》。

(8)潘鼐:《我国早期的二十八宿观测及其时代考》,见《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
第3辑。

(9)徐振韬:《从帛书〈五星占〉看“先秦浑仪”的创造》,见《考古》1976年第
2期。

(11) 《管子·内业》。

(12)《尸子》。

(13)《墨经·经下》。

(14)《荀子·不苟》。

(15)《庄子·天下》。

(16)《慎子》。

(17)《管子·侈靡》。

(18)《管子·地数》。

(19)《素问·五运行大论》。

(20)《汉书·律历志》。

(21)(46)陈美东:《论我国古代冬至时刻的测定及郭守敬等人的贡献》,见《自然
科学史研究》1983年第1期。

(23)陈美东:《刘洪的生平、天文学成就和思想》,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年
第2期。

(24)《尚书·尧典》。

(25)(31)(32)(35)(42)《新唐书·历志》。

(26)《汉书·五行志》。

(27)《续汉书·天文志》。

(28)(29)(47)(62)陈美东:《论我国古代年、月长度的测定》,见《科技史文集》
第10辑,1983年。

(30)《宋书·律历志》。

(33)《隋书·天文志》。

(34)《隋书·律历志》。

(36)(50)陈美东:《我国古代对五星近日点黄经及其进动值的测算》,见《自然科
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37)刘金沂、赵澄秋:《唐代一行编成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数表》,见《自然科学
史研究》1986年第4期。

(38)《新唐书·天文志》。

(39)(57)陈美东:《我国古代的中心差算式及其精度》,见《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6年第4期。

(40)(51)陈美东:《崇玄、仪天、崇天三历晷长计算法及三次差内插法的应用》,
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3期。

(41) (52)陈美东:《中国古代太阳视赤纬计算法》,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
年第3期。

(43)陈美东:《我国古代漏壶的理论与技术——沈括的〈浮漏仪〉及其它》,见《
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年第1期。

(44)《新仪象法要》。

(45)(55)潘鼐、向英:《郭守敬》,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48)(49)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下册,1982年,科学出版社。

(53)陈鹰:《〈天文汇抄〉星表与郭守敬的恒星观测工作》,见《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6年第4期。

(54)D.H.克拉克、F.R.斯梯芬森著,王德昌、徐振韬译:《历史超新星》,1982年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56)《元史·历志》。

(58)钱宝琮主编:《中国数学史》,1964年,科学出版社。

(59)《张子正蒙·太和篇》。

(60)《朱子全书》卷49。

(61)《野获编》。

(63)席泽宗:《试论王锡阐的天文工作》,见《科学史集刊》第6期,1963年。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