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二、古四分历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9日16:04:19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东汉时期的四分历,故通称古四分历。该历的朔望月长度可由回归年长度和闰周推
得:十九年七闰,即十九年有19×12+7=235个朔望月,有19×

取得如此明确的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长度值,在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也未曾寻得
如此规整的闰周,于是在历日的安排中,往往出现多闰或失闰的现象。所以,古四
分历的出现,标志着阴阳历完成了从不稳定的、带有某种随意性的形态向明确的、
规整的形态的过渡。

在欧洲,古代希腊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所发现的闰周,罗马人于公元前43年采用
的儒略历所取的回归年长度,分别与古四分历相同,所以,古四分历的这三个基本
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居于领先的地位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分别使用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合称古
六历。其实,它们都是四分历,即都采用上述三个基本天文数据,只是所规定的历
法起算年份(历元)、每年开始的月份(岁首)和每日起始的时刻有所不同而已,
历元不同是由于各家观测年代的先后与观测精度的差异造成的,而后二者则纯属人
为的不同规定。

到战国时期,古四分历的内容日趋丰富。如它们都以为冬至时太阳位于牵牛初度,
这说明对于太阳所处恒星间位置的推算,已是这时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二十
八宿的测定结果亦已引入历法中,也当无疑问。此外,二十四节气以及五星位置的
推算也已是历法的组成部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