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三、关于宇宙理论的争鸣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9日16:04:36 星期天), 站内信件

1.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

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除了自商周
以来就已提出的阴阳、五行说仍在流行外,这时人们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管子·水地》认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即把水作为包
括生物在内的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也就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水这一单一的物质,经
过长期、复杂演化的结果。这种观点与以金、木、水、火、土五元素作为世界万物
的本原的五行说相比,反映了宇宙本原从多元论向一元化的演进。

战国中期的宋钘和尹文则进一步提出了“气”是宇宙本原的学说。“气”是一种以
比较抽象的形态出现的物质,“其细无内,其大无外”,(11)即它可以小到无穷小,
大到无限大,它是人们的感官未能察觉得到的细微物质,但不是虚无,却是无所
不在的,万物无不由它组成。这一学说较以水为宇宙本原又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它
还表述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和宇宙空间无限性的思想,都是十分可贵的。后世的元
气学说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关于宇宙,尸佼(约前四世纪)曾下过这样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
宙”,(12)这指出了十分简明的时空观念。如果说尸佼的定义并未回答时空是否存
在界限、开端或终点的问题,那么,墨翟(约前478—前392年)的见解则相当明确,
他认为“宇”包括所有不同的场所,“宙”包括所有不同的时间,(13)包含了无
限时空的初步认识。墨翟还曾把空间位置的变迁同时间的流逝紧密地联系起来,以
考察物体的运动,即把时空统一于物质的运动之中。这些也都是很可宝贵的思想。


 

2.关于天地关系与结构

 

在春秋时期以前,人们从直觉出发,以为天为半球形,地为正方形,并以为天高临
于上,地卑踞在下,这种观念到春秋时期开始发生了动摇。

邓析(前545—前501年)提出了“天地比”(14)的命题,认为天与地并不存在高卑
之分。其后,惠施(约前370—前310年)则进一步提出“天与地卑”(15)的观念,
即以为星宿所附丽的天空,每天东升于地平线之前和西落于地平线之后都低于地,
亦即天可以转到地下面去,比地低。这实际上就是后世得到充分发展的浑天说的重
要论点之一。与惠施差不多同时的慎到(前395—前315年)更明确提出了“天体如
弹丸,其势斜倚”(16)的观点,他以浑圆的天的概念否定了天是半圆形的传统看法
,并以为天有南、北二极,且绕极旋转,这些也是浑天说的重要论点。惠施和慎到
都是在观测事实并应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新观念的,它们都对后世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3.关于天地不坠不陷的原因

 

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是什么机制维系着天地的相对平衡和稳定?这也是这时人们
普遍注意的又一问题。

有人以为:“天地不可留,故动,化故从新,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17)认为
天地处于不停顿的运动中,这种运动本身就形成了维系天地不坠不陷的力量。

有人以为:地是一个“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厚一万六千里的有限
实体。由于“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18)戴水而浮,于是得以平衡,
不致塌陷。

又有人认为:“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并有“大气举之”,(19)即以为地乃
悬浮于天空中的物体,依靠大气的举力而不致坠陷,而天乃是太虚,所以也就不存
在什么坠陷的问题。

在今天看来这些解释有的显得幼稚,但也有包含合理和科学的因素者,它们又都是
汉代浑天说和宣夜说的思想胚芽。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