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五、宇宙理论的深化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9日16:07:5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宋元时期,宇宙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关于宇宙演化的思想和宇宙无限
性的论述尤为精彩。

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即空间和物质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气在
太虚中“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即物质总是在运动着,物质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入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59)这就是说,气乃是生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和初始物质,气象万千的世界万物只
是气聚集的不同形态,它们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着最终离散还原成气的
铁的必然性,进而,又孕育着新的聚集,如此往复无穷,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描绘了宇宙在时间上的无限性和气生万物,万物归气的生
生不息的演化图景。

稍后,朱熹则提出了以地为中心的天地生成过程的假说,以为“天地初间,只是阴
阳二气。这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接个
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
不动,不是在下”。(60)这里,朱熹把气如何聚集成天地的机制具体化了,其中,
他强调了摩擦、碰撞和离心力的作用。在朱熹看来,地由此自然悬浮于空中,天乃
由气组成自然运转在外,天和地都不必借助于水的承托,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浑天
说作了重大的修正。

元代邓牧在其《伯牙琴·超然观记》中指出:“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
。虚空,木也,天地犹果也;虚空,国也,天地犹人也。一木所生,必非一果;一
国所生,必非一人。谓天地之外无复天地,岂通论耶?”元代的另一著作《琅环记
》也认为:“人物无穷,天地亦无穷也。譬如蛔居人腹,不知是人之外更有人也;
人在天地腹,不知天地之外更有天地也。”他们都以通俗的比喻,阐明了同一个深
邃的思想:天地之外复有天地,天地虽大,它却如一粟、一果、一人或一虫那样,
是有限的,而整个宇宙却是无穷的有限空间的总和。

在这种无穷的天体系统的思想基础上,明代《豢龙子》一书更指出:“或问天地有
始乎?曰:无始也。天地无始乎,曰:有始也。未达。曰:自一元而言,有始也;
自元元而言,无始也”,即认为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天体系统来说,在时间上是有始
有终的,但是就由无穷的天体系统来说,那便是无始无终的了。这是关于宇宙在时
间上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的精辟论述。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