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天文学史 1969-1989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20日19:11:3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1969年,美国探测到宇宙中甲醛分子微波辐射;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舱
降落月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最早登上月球的人。
1970年,前苏联制成口径6m的反射望远镜,安装于高加索帕斯多克霍夫山上
;前苏联发射的“金星7号”第一次实现在金星上软着陆;日本发射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美国发射观测X射线的“自由号”人造卫星。
1971年,前苏联发射第一个载人空间轨道站“礼炮1号”;前苏联发射的“火
星3号”在火星上软着陆;英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西德制成直径100m有跟
踪装置的大型射电望远镜;美国“水手9号”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绘制了空前完
善的火星图。
1972年,美国发射“先驱者10号”空间探测器。1973年飞掠木星,发现木星
磁层与辐射带,它将飞离太阳系;美国发射“地球资源技术卫星1号”。
1973年,美国克莱比塞得、斯特朗等人分析卫星资料发现宇宙γ射线爆发。
1974年,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1号”飞掠木星极区,它与“先驱者10号”先
后探测了木星及其卫星,发回了照片,在木卫一上发现钠云包围;美国发射的“水
手10号”经过水星,送回酷似月球的水星照片,发现水星磁场。
1975年,前苏联巴布什金娜等人发现宇宙X射线爆发;前苏联“金星9号”和
“金星10号”行星探测器在金星软着陆,发回第一批传真照片。
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通过决议,从1984年起,天文计算及天文历表的时
间单位,均以原子秒为基础;美国发射的“海盗1号”、“海盗2号”在火星上软着
陆;美国研制成由六块1.83m直径反射镜面组成的多镜组合望远镜,安装于亚利桑
那洲霍布金斯山上。
1977年,美国、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分别发现天王星光环;美国发射星际
探测器“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又发射了“高能天文台卫星1号”;英国
建成3.81米红外天文望远镜。
1978年,美国J.H.泰勒等宣称从双星PSR1913+16的轨道周期变率中,证实广
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存在;美国克里斯蒂发现冥王星卫星;美国发射“高能天文
台2号爱因斯坦号“,并从该卫星接收到第一张X射线星-天鹅X-1的照片;加拿大阿
尔贡昆天文台发现星际分子氰基锌炔(HcaN),到此已发现47种星际分子,它是分
子量最大的一种;美国麦克马洪发现的小行星也有卫星;美、意都观测到天鹰座
SS433光谱的相对论性特征。
1979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决定用“协调世界时”代替“世界时”作为通信
领域中的国际标准时间;3月5日9颗卫星都接收到大麦哲伦星云方向的宇宙γ射线
暴;“旅行者”飞掠木星发现木星光环,木卫一有火山活动;美国发现双类星体;
美国在夏威夷的红外天文望远镜建成。
1980年,印度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81年,美国建成由27面25m天线组成的甚大天线阵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1982年,欧洲南天文台观测提出类星体是星系核。
1983年,美国发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先驱者10号”穿越海王星轨道
;1月份发射的红外天文卫星(IRAS)发现织女星周围有陨星物质环,另一类似的
天体是北落师门(南鱼座α);“旅行者号”探测资料表明土星有长6.4万千米的
巨大的大气闪电暴;美国夏威夷大学认为海卫一有液氮海 ;日本赴印尼日食观测
队记录到太阳周围有一双尘埃环,可能是向太阳旋进的宇宙尘。
1984年,在美国召开的中微子讨论会上宣布,测到的中微子流量比理论预期
值小的多;测出1981年德国发现的类星体S50014+81比银河系亮10万倍;1982年西
德编的激变变星总表在1984年增订了第三版;美国迈克唐纳天文台证实狮子座白矮
星PG1116+158是脉动白矮星;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用4m光学望远镜配合红外CCD装置
发现蛇夫座三合星乌尔夫630的子星VB-8有3080个木星质量的行星型天体,是由美
籍比利时人范.比斯布鲁克发现的;美国在智利的拉坎潘涅天文台用2.5m的望远镜
配上CCD发现海王星自转周期17h50m;美国宇航局出版《红外源总表》。
1985年,拉帕玛天文台落成,是西班牙、英、丹麦、瑞典、荷兰、爱尔兰等
6国共有,在非洲西北大西洋加纳利群岛内;第二版类星体新总表出版,有94个有
CO分子云的星系;前苏联出版《变星总表》第四版,有28,450个变星和变光天体
;美国用2.7米望远镜拍的水星光谱发现水星大气中有钠;美、前苏联金星探测器
资料表明金星有火山活动;国际红外天文卫星巡天“IRAS”点源总表出版,载25万
个红外点源;美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改建,计划将口径扩大到365m。
1986年,在玉夫座测得类星体0064293退行速度达到光速的93%;“IRAS”发
现牧夫座类星体13349+2438是红外类星体;1985年11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33专业委
员会将太阳的银心距修订为8.5千秒差距(合28,000光年),太阳绕银心圆轨道速
度修订为220km/sec;第一次用振幅干涉测量技术测出天狼星角直径5.63+-0.08毫
角秒;根据1985年6月7日掩星观测,1986年宣布海王星有一个半径64,000km,宽
1315km的固态物质弧环;发现了第6个雅典族小行星,它们的平均半长径α≤1天文
单位;空间探测表明,惠普提出慧核脏雪球学说符合观测实际;西德研制出3.6m光
学/红外望远镜,安装在西班牙卡拉.阿托天文台;“旅行者2号”于1月份飞掠天王
星,得知天王星有11道光环,15个卫星。
1987年2月23日,在大麦哲伦星云中发现了超亮新星,5月下旬达到极大亮度
2.8等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天文事件;欧南天文台维隆夫妇发表类星体总表第
三版,载星3,594个,美国伯比奇和海维特发表的新版类星体总表,载星3,594个
;多用色测光法发现红移达4.43的类星体是玉夫座Q0051-279;IRAS00257-2859是
第一证实的红外类星体,1986年发现的13349+2438未找到光学对应体,而这一类星
体是17m.1星,有6cm,20cm两个波段探测到的射电辐射;1987年发明了比较12微米
远红外辐射流量和表面亮度的间接方法测量恒星直径,测定了金牛δ、金牛а、双
子β、长蛇а、牧夫а、巨蛇а、天龙γ等7个红巨星、红超巨星的直径;澳大利
亚64米射电望远镜在小麦哲伦云中发现第一个脉冲星;发现太阳中微子流量与太阳
黑子11年周期可能有反相关系;美国宇航局红外望远镜从冥卫一光谱中发现冥卫一
表面有冰水存在;1987年有两架口径15米波望远镜建成,一台在夏威夷,一台在智
利;墨西哥卡纳阿天文台于1986年10建成2.16米光学望远镜;英国的4.2米光学/红
外望远镜建成,1987年6月1日安装于大西洋中帕尔马岛上;1986年下半年,首次实
现了地空基线射电干涉测量,地面是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射电望远镜,空间是美国宇
航局的TDRS卫星。
1988年8月,1987年A超新星的亮度已从2m.8降到10m.3,确认为是II型超新星
,γ谱线加宽程度表明膨胀速度为1,300+-300千米/秒,56CO→56Fe的放射性衰变
是极大亮度后的主要能源,其前身处在红超巨星时抛射的尘埃物质现在成为环绕超
新星的两个完整的光环;测出IRAS09104+4109是90%能量在红外波段辐射的红外星
系;发现牧夫天区H1413+117是一个四合类星体;6月7日11月25日,火星上两次出
现大风暴;射电探测海王星磁场其强度为地球磁场的2倍;欧洲空间局的“乔托”
探测器测出哈雷慧星约2天自转一周;欧南天文台研制出3.5米口径的地平式望远镜
新技术望远镜NTT;美国安格尔发明旋转法铸镜,铸成直径3.5米的镜面;发现冥王
星表面上3,200千米处仍有大气,并有甲烷。
1989年,大麦哲伦星云超新星1987A到本年已有最亮时2m.8降到15m,亮度仅
为最亮时的六万分之一,仅有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称1月18日用4米望远镜观测到它
的脉冲星信号,脉冲周期0.508毫秒,但另外一些小组重复同样的方法未能检测到
;发现1987A爆发前是蓝超巨星SK-69202,可能是一颗双星,另一颗子星是V=13m.
4的黄超巨星;欧南天文台维隆夫妇发表类星体总表第四版,载星4,394个,其中
类星体4,169个,伯比奇等人发表1987年新总表的补编,使类星体总数达3,671个
;美国帕洛马天文台用CCD棱栅分光技术发现的类星体PC1158+4635的红移达4.73,
退行速度达光速的94%;新的银心距修订值为7.5+-0.9千秒差距(24,000光年);
澳大利亚64米射电望远镜探测到从银核射出喷射结构,沿垂直银道面的方向,伸展
达25度;前苏联行星探测器“火卫-2号”确认火卫一、火火二都类似于富碳小行星
;首次用3.6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在地面上检测到木星大气中氢分子离子H3+;英国
红外望远镜UKIRT在木星和土星红外光谱中首次证认出砷分子AsH3;“旅行者2号”
飞掠海王星,确认它有很厚的甲烷大气,高云为甲烷凝聚物,低云为碳化氢,海卫
一上空有火山云,检测出海王星有5个光环,8个卫星;8月8日欧洲空间局研制的“
伊巴谷”天体测量卫星发射,将测12万颗星的位置、视差和自行;美国发射“麦哲
伦号”金星探测器,可环绕金星飞行绘制金星地貌图;美国发射“伽利略号”木星
探测器。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6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