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暗淡蓝点·十三、阿波罗的礼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6月15日11:33:2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屈原《楚辞·九歌》第五歌"大司命" 
                (中国,约公元前3世纪) 

  这是7月份一个闷热的夜晚。你已经在扶手椅上睡着了。你突然惊醒了,晕头
转向。电视机还开着,但是没有声音。你竭力想弄清楚你在电视机荧光屏上看见的
是什么。两个朦胧的穿着白色连身工作服、戴着头盔的人影,在漆黑的天空下面轻
飘飘地跳跃。他们奇怪的轻微弹跳,驱使他们往上,处于几乎察觉不出来的尘云的
包围中。但是有一点不对头,他们跳起后落下来太慢了。他们虽然显得累赘,但却
有一点像是在飞。你揉揉眼睛再看,这个梦幻似的动人场面还在眼前。 

  围绕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登月的所有事件,我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
它们好像都不是真实的。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奥尔德林
(Buzz   Aldrin)沿月球灰色多尘的表面跳跃行走,庞大的地球隐约地出现在空
中,而科林斯(Michael Cdlins)当时在月球的卫星㈠上沿着绕月轨道孤独地守卫着
他们。的确,这是一项惊人的技术成就,也是美国的一次胜利。的确,宇航员们表
现出敢于向死神挑战的勇气。的确,正如尼尔·阿姆斯特朗刚踏上月球所说的,这
是人类迈出的历史性一大步。但是如果你把飞船控制中心与静海㈡之间的一段插曲
--经过慎重思考但很俗气的例行的喋喋不休的谈话--关掉,凝视着黑白电视机的图
象,你就会瞧见人类已经进入神话与传奇的境界了。 

  人类老早就知道有月球了。当我们的祖先从树上下来走进大草原的时候,当我
们学会直立走路的时候,当我们首次制作石器工具的时候,当我们引入火的时候,
当我们发明农业、建造城市和开始征服地球的时候,月球就在那里了。民间传说与
民歌,赞美月球和爱情之间的神秘联系。"月份"这个词以及一个星期的第二天都来
自月球。月亮的盈亏--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残月,又到新月--被人们普遍理解为死
亡和再生的天上隐喻。月相与妇女的排卵期有关,而且周期的长度几乎一样。"月
经"这个词在英文中是"menstruation",拉丁文   mensis意为月份(month),它
也有"量度"的意思。传说在月光下睡觉的人会发疯,英文中"lunatic"㈢(疯狂的)
一词正是由此而来。古代波斯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位以才智卓越而负盛名的
高官,太阳和月亮哪一个更有用,他回答说:"是月亮,因为太阳在白天照耀,而
白天已经有光。"尤其是当我们在户外生活时,尽管月亮触摸不着,它的存在对我
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月球一直是人们对无法达到的事物的一种隐喻。如人们常说:"你还不如把月
亮要来,"或者"你办成这件事比飞上月亮还难。"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我们
一点也不知道月球是什么。它是一种精神?一尊神灵?或是一个物体?它看起来不像
是一个遥远的东西,而是一个很近的小玩意儿--也许只是挂在离我们头顶不远的天
空中一个盘子大小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争论过这一命题:"月球和它看起来的恰
好一样大。"(这表明他们把长度大小和角度大小完全混为一谈。)只有疯疯癫癫的
人才会想到要在月球上行走。比较合理的想法是用一个长梯子爬上天,或者乘一只
大鹏鸟飞上天去摘月球,然后把它带回地球。在神话中已经不乏这样干的英雄,但
谁也没有成功。 

  直到几个世纪之前,月球是约25万英里(38万千米)之外的一个地方这个概念才
广为人知。可以说是在转眼之间,人们就从最早对月球本质的错误认识,一下于变
成可以在月球表面上行走和开车兜风。我们学会了计算物体在太空中的运动,学会
了从空气制作液化氧,还发明了巨型火箭,掌握了遥测遥感方法、可靠的电于学技
术、惯性导航以及其他许多种技术。然后我们就飞入太空。 

    我很幸运,能参与"阿波罗"计划,但我并不责怪那些把整个这项工程说成
是在好莱坞制片厂中伪造出来的人。在罗马帝国后期,异教哲学家攻击基督教关于
耶稣基督的遗体升人天国以及死后复活等信条,因为重力会把所有的"血肉之躯"拉
下来。圣奥古斯丁反驳说:"如果人类能够运用某种技能,用会沉入水中的金属制
造出在水上漂浮的船舶,……难道就不能相信,上帝当然更会用一种秘法将尘世众
生"从把它们束缚在地球上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人类有一天会发现能把自己从地
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这种"秘法"是难以想象的。可是1500年后,我们把自己解放
出来了。 

  这个成就导致了一种敬畏与焦虑交织在一起的心情。有人想起巴贝尔(Babel)
塔㈣的故事。也有人(包括正统的穆斯林)认为登上月球表面是一种鲁莽和亵渎神灵
的行为。可是许多人为之欢呼,认为这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月球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从1969年7月以来,已经有 ]2个人(都是美国人)在
那种嘎吱嘎吱作响的、布满环形山的、古老的灰色凝固熔岩上一蹦一跳奇特地行走
过了。他们把这称为"月球漫步"。但是在1972年以后,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人接着
去月球探险归来。的确,自从光辉的"阿波罗"时代以来,除掉在绕地球的低轨道外,
谁也没有去过太阳系任何地方。这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刚试着向外走几步
后,就气喘吁吁地缩回来,为了安全而抓住妈妈的裙子,不敢松手。 

  有一段时间我们在太阳系内翱翔。几年之后,我们就急匆匆地赶回来了。这是
为什么?出了什么事情?"阿波罗"计划究竟怎么了?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John Kennedy)总统向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作了题为"国
家的紧迫需要"的咨文,在这演讲中提出要启动"阿波罗"计划。他的远见和胆略令
我震惊。我们要使用还没有设计出来的火箭和从来设想过的合金,要采取没有制定
过的太空导航与飞船在太空对接方法,以便把人送人一个未知世界--一个甚至未作
初步演习、甚至未用机器人探测过的世界--并且还要让他们平安地返回地球,而这
个任务要在20世纪60年代之内实现!何况这个充满信心的宜告,是在美国还没有实
现绕地球轨道载人飞行之前作出的! 

  我当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博士,真的认为这一切的核心都是为了科学。但是那
位总统并没有谈到探索月球的起源,甚至连从月球运回一些表面岩石样品作研究也
只字未提。他似乎只是关心把一个人送上月球并把他接回来。这是一种姿态。肯尼
迪的科学顾问威斯纳(Jerome   Wiesner)后来告诉我,他和总统达成了一个协议:
如果肯尼迪不宣称"阿波罗"计划是为了科学,那么他就会支持这个计划。可是,
如果不是为了科学,那是为了什么呢? 

  别人告诉我,"阿波罗"计划真的是为了政治。这听起来就比较对头了。如果苏
联在空间探测中领先,如果美国缺少"国家威力",那么不结盟国家就会向苏联靠拢。
但是我不以为然。实际上,美国在科技的任何领域都比苏联强,美国在全世界的
经济、军事,以至有时在道德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难道由于加加林进入绕地轨道
领先于格伦(John Glenn),印度尼西亚就会倒向共产主义吗?空间技术有什么特殊
之处?想了又想,我突然想通了。 

  把人送入绕地球的轨道.或者把机器人送人绕太阳的轨道,都需要火箭--需要
巨型、可靠又强有力的火箭。同样的火箭可以在核战争中使用。用把人送上月球的
技术,同样也能够把核弹头发射到半个地球之外的目标。把一位天文学家和一架望
远镜送人绕地轨道的技术,同样也可用于运载激光"作战装置"。甚至回溯当年,在
东方和西方的军界人士中都有一些富于幻想的言论,诸如把太空当作居高临下的新
"制高点",哪个国家"控制了"太空,就能"控制"地球。当然,那时战略性火箭已经
在地球上多次试验过了。但是把一枚装有模拟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打到太平洋中部的
一个靶区,并不显得多么荣耀,而把人送进太空却会赢得全世界的关注并唤起大众
的想象力。 

    你不会单为这个缘故,不惜花费钱财把宇航员送人太空,但是在显示火箭
威力的所有方式中,这种作法是最好的。这是一个国家举行成年礼的仪式;实际上
不需要任何人作解释,只需要看看助推火箭的样子就一清二楚了。这种信息似乎可
不知不觉地传递,而不需要费神去领会到底发生什么事。 

    我的从事空间科学的同事们,今天正在一块钱一块钱地争取经费,他们也
许忘记了在辉煌的"阿波罗"时代以及稍早一点的时候,为"太空"获得经费是何等容
易。这方面可以举出的例子很多,例如在1958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
后只有几个月,当着众议院国防拨款小组委员会的面,空军助理部长霍纳(Richaxd
E·Hormer)答复众议员弗洛德(Daniel J·Flood,宾夕法尼亚州民主党人)的质询
而作证时,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霍纳:从军事观点出发,为什么需要把人送上月球呢?一个原因是,从传
统观点来说,因为它就在那里㈤。另一个是我们害怕苏联捷足先登而会得到我们没
有预料到的存在于那里的利益…… 

   弗洛德:如果我们拨给你们需要的经费,要多少给多少,你们在空军任职的
人能不能用某种东西,任何东西都行,在圣涎节前击中月球? 

   霍纳:我确信我们能办到。做这类事情总要担一些风险,但是我觉得我们做
得到,是的,先生,能做到。 

   弗洛德:你有没有请求空军或国防部给你们足够的经费,硬件和人员,从今
天晚上半夜起就快马加鞭地干起来,争取从绿色乳酪球㈥上敲下一小块,当作圣诞
礼物送给山姆大叔㈦?你们有没有这样请求过? 

   霍纳:我们已经把这个计划提交国防部长办公室。目前正在审议。 

   弗洛德(转向主席):主席先生,我赞成目前就把经费批准给他们使用。可以
从我们的预备金拨付 ,不必等人来闹市区下决心向我们申请。如果这位讲的是正
经话,如果他知道该怎么办--我相信他知道--那么本委员会今天连5分钟都不必等
了。我们应当把他所要求的全都经费、所有硬件和一切人员都绐他,不管别人怎么
说和怎么要求。告诉一个人爬上山顶,不必问为什么要爬,只要爬上去就行了。 


    在肯尼迪总统制定"阿波罗"计划的时候,国防部有一大批空间计划正在进
行:把军事人员送人太空,让他们在绕地轨道上运转;在轨道平台上安装自动控制
武器,用以击落其他国家的卫星及弹道导弹。"阿波罗"计划取代了这些计划(它们
还从未达到可行的阶段)。可以认为,"阿波罗"计划有助于实现另一目标,即把美
苏之间的太空竞争从军事转向民用领域。有人相信,肯尼迪想用"阿波罗"计划来取
代太空武器竞赛。也许是这样。 

    就我看来,在那个历史性时刻最有讽刺意义的象征是,由"阿波罗11号"送
上月球的,有尼克松(Richard Nixon)总统签名的一个徽章,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
"我们代表全人类和平地来到这里。"正当美国在东南亚的一些小国家投掷750万
吨常规炸药的时候,我们为自己的人道主义而感到庆幸:在没有生命的岩石上,我
们不会伤害任何人。这块徽章还在那里,钉在"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基地上,在没
有空气的、荒凉的静海中。如果没有人去干扰它,l00万年后它上面的文字仍将清
晰可认。 

  继"阿波罗11号"之后,又发射了6艘飞船,除了一艘以外,其余几艘都成功地
在月面着陆。"阿波罗17号"首次带去了一位科学家。可是他刚登上月球,"阿波罗
"计划就被取消了。到月球上去的第一位科学家和在月球上着陆的最后一个人是同
一个人。在1969年7月的那个晚上,"阿波罗"计划的目标就已经达到,后来的6次探
测只不过显示了它的后劲而已。 

  "阿波罗"计划的主旨不是科学,甚至也不是太空。"阿波罗"计划代表的是意识
形态对抗和核战争。经常采用的委婉说法是世界的"领导地位"及国家的"威望"。尽
管如此,还是完成了很好的空间科学研究工作。我们现在对月球的组成、年龄和历
史,以及对月球表面地形起源的知识,都比以前丰富得多了。我们对月球起源的了
解也有新的进展。我们有些人运用月球环形山的统计资料,来更好地了解生命出现
时期的地球。但是比这些成就都更为重要的是,"阿波罗"计划为整个太阳系辉煌的
无人太空飞船探测提供了帮助和庇护,使我们初步考察了几十个星体。"阿波罗"的
子女们已经到达各个行星的疆域了。 

    如果没有"阿波罗"计划--就是说,如果没有它所追求的政治目标--我想美
国为开发和发现整个太阳系所进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探测就不会出现。"水手号"、
"海盗号"、"先驱者号"、"旅行者号"以及"伽利略号"都是"阿波罗"计划带给我们的
礼物。"麦哲伦号"与"卡西尼号"则是隔得较远的后代。与此相似的,是苏联在太阳
系探测上的开拓性工作,包括"月球9号"、"火星3号"及"金星8号"等无人太空飞船
在其他世界的首批软着陆。 

  "阿波罗"使我们感受到的,是认识未来世界的信心、干劲以及宏伟的远见。这
也是它的一个目的。它激发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热情。很多人都
说,既然我们能够飞往月球,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甚至那些反对美国的政策与
行动的人,甚至那些把我们想成最坏的人,也承认"阿波罗"计划所蕴含的天赋才智
和英勇无畏的精神。"阿波罗"计划使美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当你整理行装准备出远门时,你不知道情况究竟会怎么样。"阿波罗"的宇航员
们在飞往与飞离月球的途中都拍摄了他们的家园--地球的照片。这是当然要做的事
情,但是这产生了很少有人能预料的结果。地球上的居民破天荒第一次从天上看见
了他们的世界--完整的地球,彩色的地球,以及在辽阔的漆黑太空背景中呈现为不
断自转着的,蓝白相间的精致小球的地球。这些照片有助于唤醒我们对行星的迷糊
意识。它们提供无可争辩的证据,表明我们大家同在一颗脆弱的行星上面。它们提
醒我们,什么是重要的,而什么不是。它们是"旅行者号"拍摄的淡蓝色光点形象的
前身。 

    我们也许正好及时发现了这种前景,正当我们的科技对我们生存在这个世
界上构成威胁的时候。不管"阿波罗"计划原先发起的理由是什么,也无论它在冷战
时期的民族主义和成为毁灭人类的工具的泥坑中陷得多深,它不可避免地使我们认
识到地球是一个整体,并且它很脆弱。这是它的明确和辉煌的成果,也是"阿波罗
"赠送给我们的出人意料的、最后的礼品。以殊死的竞争为起点的"阿波罗"计划,
已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前提便是全世界的合作。 

    旅行使我们眼界开阔。 

  现在是重新上路的时候了。 

     ㈠指"阿波罗11号"。该飞船共载三名宇航员,两名乘登月舱在月面上软着
陆,另一名仍然留在飞船的指挥舱内,继续沿着绕月轨道飞行。登月的两名宇航员
在完成作业后,驾驶登月舱上升与母船台合,然后一同返回地球。--译者 

 ㈡月球上一个似海(闭色较深)的平原区,是"阿波罗1l号"在月球着陆的场所。--译者 

 ㈢英文中"月球的"一词lunar。--译者 

 ㈣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没有建成的通天塔。--译者 

 ㈤英语中"Because it is there"(因为它就在那里)往往用来回答毋庸详细解释
的问题。--译者 

 ㈥西方古人戏称月球是一个很大的绿色乳酪球。--译者 

 ㈦美国的绰号。--译者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