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暗淡蓝点·十九、改造行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6月15日11:52:5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谁能否认,只要有了工具和超凡的材料,人类也能够造出天穹? 
         --菲奇诺(Marsilio Ficino)㈠《人的灵魂》(约于1474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一位名叫威廉森(Jack Williamson)的美国年轻作家
想象一个到处有人居住的太阳系。他设想,到22世纪,中国人①、日本人和印度尼
西亚人将移居金星;德国人到火星;而俄国人去木星的卫星。至于那些讲英语(威
廉森用来撰写这种预言的语言)的人,只能占有小行星,当然还有地球。 

  这个故事是1942年7月在《惊人的科学幻想小说》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的标题
是"撞击轨道",用的笔名是斯图尔特 (Will Stewart)。故事的情节是一颗无人居
住的小行星即将撞上一颗已有移民的小行星,于是需要设法改变这些小天体的轨道。
虽然这对地球上任何人都没有危险,但这是除报纸上的连环漫画之外,第一篇谈
论小行星碰撞对人类形成威胁的作品。(在这之前,彗星撞击地球已是公认的危险
了。)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人们对火星与金星的环境了解得很肤浅,认为没有精心
研制的维持生命的设施,人就可以在它们上面生活。可是小行星是另外一回事。甚
至那时已众所周知,小行星是很小的、干燥的、没有空气的世界。如果要在它们上
面住人,尤其是住许多人,就总得想办法对它们进行整修。 

    威廉森在"撞击轨道"一文中描述了一群"太空工程师",他们能够把荒芜的
前哨站变成温暖的家园。威廉森造了一个新词,即"地球化过程"(terraforming),
来表示把一个星体转化成为地球似的世界。他了解小行星的重力很弱,因此它所产
生的或运输过去的任何大气都很快就逃逸到太空里去。这样一来,他的"地球化"的
关键技术是"类重力"(paragravity),就是一种可以维系稠密大气的人工重力。 

  我们今天几乎可以肯定地说,"类重力"在物理学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正如齐奥
尔科夫斯基所指出的,我们可以设想在小行星表面构筑有圆顶的、透明的栖息场所;
或者像20世纪20年代英国科学家贝尔纳(J·D·Bermal)所建议的,在小行星内部
建立社区。因为小行星很小,它们的重力微弱,因此即使构筑大型的地下建筑也比
较容易。如果从小行星的一端到另一端挖通一条隧道,你就可以从一端跳进去,大
约45分钟后从另一端钻出来,就这样沿小行皇的整个直径永无止境地来回跳动。在
一颗合适的、含碳的小行星内部,你可以找到制造石头、金属和塑料成品的材料,
以及大量的水。有了这一切必需条件,你能够建成一个地下的封闭生态环境,即一
个地下花园。达到了这个目的,比起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生态环境要提高一大步。但
是这和"类重力"不一样,在这个计划中没有哪样东西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一切部件
在当代技术领域内都能找到。如果有充分理由要这样办,到22世纪就会有好些人能
够在小行星上面(或里面)生活。 

  他们当然需要一个能源,这不仅是为了维持他们自身的生存,还如贝尔纳所提
出的,要移动他们的小行星家园。(从用爆炸到一两个世纪后用较为缓和的推进技
术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似乎并不是迈出太大的一步。)如果能够从化学上束缚的
水生成含氧的大气,那么用焚烧有机物可以产生能量,正如今天地球上燃烧化石燃
料一样。还可以考虑使用太阳能,尽管在主带小行星上太阳光的强度只是地球上的
10%左右。然而,我们仍可设想在有人居住的小行星表面上布满大量的太阳能面板,
它们把太阳能转换为电力。绕地旋转的太空飞船常规使用光电技术,而现今在地
面上这种技术也得到日益普遍的推广。居住在小行星上的人类后裔用太阳能来取暖
和照明也许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太阳能似乎不足以用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 

  为此,威廉森建议使用反物质。反物质和普通物质是相似的,只是有一个重要
的区别。以氢为例:一个普通的氢原子在内部含有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而在外面
有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一个反氢原子却是里面有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而外面为
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称作正电子)。无论所带的电荷是正还是负,质子的质量是一
样的,电子也如此。电荷相反的粒子互相吸引。一个氢原子和一个反氢原子都是稳
定的,因为它们的正负电荷都正好平衡。 

  反物质并不是科幻作家或理论物理学家冥思苦想的虚构产物。反物质确实存在。
物理学家在核于加速器中制造它,在高能宇宙射线中也能发现它。那么为什么我
们很少听说过它呢?为什么没有人拿出一块反物质给我们瞧瞧呢?这是因为物质与反
物质一旦接触.就会发生剧烈的相互湮没过程,发射出强烈的γ射线暴,并且都会
消失。单靠观看,我们无法说出一件东西是由物质还是反物质组成的。举例来说,
氢和反氢的光谱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爱因斯坦对于为什么我们只看见物质而看不见反物质这个问题的答复是:"物
质赢了"。他的意思是,至少在我们的这一部分宇宙中.很久以前物质与反物质相
互作用和彼此湮没后剩下的一些是我们所说的普通物质。②就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来
说,γ射线天文学和其他方法研究的结果都表明,宇宙几乎完全是由物质组成的。
这个情况的形成还有最深奥的宇宙学缘由,但我们在这里不准备加以讨论。但只要
在宇宙创始时物质的含量比反物质多出十亿分之一,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今天
看见的宇宙中只有物质而没有反物质了。 

  威廉森设想,到22世纪时人们能够利用物质与反物质的可以控制的相互湮没来
搬动小行星。如果把湮没过程所释放的γ射线聚集起来,就可以形成推进火箭的强
大动力。在主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里可以找到反物质,因为这正
是他解释小行星带存在的理由。他提出,在遥远的过去,一颗来自太空深处由反物
质组成的反小天体闯入太阳系,撞上了当时离太阳第五远的类地行星,并与它一起
湮没了。这次猛烈碰撞留下的碎块就是小行星,而它们中有一些仍然由反物质组成。
如果能利用一颗反物质小行星作动力--威廉森承认这是很难办到的--你就可以随
心所欲地移动小行星了。 

  威廉森的想法在刚提出时是对未来的幻想,但是它一点也不愚蠢。可以认为,
"撞击轨道"一文中的某些设想是有远见的。然而在今天,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太阳
系中并没有显著数量的反物质,并且小行星带根本不是被撞击的类地行星的碎片。
与此相反,它是一大批由于木星引力潮作用而无法聚集成为类地行星的小天体。 


  尽管如此,我们现在确实能够用核子加速器制造出少量的反物质。到22世纪,
我们也许可以制造出多得多的反物质。因为它产能的效率太高了--按爱因斯坦的公
式E=mc2,以100%的效率,把所有物质都变成能量--到那个时候反物质发动机或
许会成为一项实用技术,这将为威廉森辩护。如果这办不到,我们还能指望哪种切
实可用的能源会使小行星变形,为它们照明、供暖,并把它们搬来移去呢? 

  太阳光芒四射,靠的是把质子挤在一起,并把它们转变为氦原子核。这个过程
释放出能量,可是它的效率还不到物质与反物质湮没的1%。但是甚至质子一质子
反应也远远超过我们在不久的将来所能现实地想象的任何产能方式。质子-质子反
应所要求的温度太高了。然而,如果不用挤撞在一起的质子,我们可以使用氢的较
重的同位素。我们制造热核武器中已经这样做了。氢的同位素氘的原子核是1个质
子靠核力与1个中子结合在一起;而氚则是1个质子与2个中子相结合。再过一个世
纪,我们会有包括氘与氚以及氘与氦的可控核聚变在内的实用能源计划。在地球和
其他天体上,氘与氚以水的次要成分存在。核聚变所需要的氦是3(上标)He,它
的原子核是2个质子与1个中子组成。几十亿年来太阳风已经把这种氦同位素注入小
行星的表面。上面提到的两种核反应过程不像太阳内部质子一质子反应那样高效,
但是从一个仅几米大小的冰块提取的重氢所释放的能量,就够一个小城市使用一年
了。 

  研制核聚变反应堆的进程看来太慢了,对解决(甚至只是在较大程度上缓解)温
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似乎发挥不了重要作用。但是到了22世纪,它们应当得
到广泛的应用。利用核聚变火箭发动机,就可能在太阳系内圈移动小行星和彗星。
举例来说,可以把主带里的一颗小行星移到绕地轨道上。利用从一颗1千米大小的
冰彗星取出的氢进行核聚变,这样就可以把一个10千米大小的小天体从土星移到火
星。 

  (我再次假定那时世界在政治上更为稳定和安全得多。) 

  你也许会对重新安排天体位置在伦理上感到不安,或者为这样于是否会产生灾
难性后果而有疑虑,请你把这些感受都暂时置诸脑后。再过一两个世纪.我们大概
有能力把小行星的内部挖空,并为供人居住加以改建,还把小行星在太阳系内移来
移去。也许到那个时候我们还会有充分的国际安全保障。但是我们要改变的不只是
小行星或彗星,而是行星的环境,这该怎样办呢?如果办不到,我们怎样能够生活
在火星上面? 

  至少从原理上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想在火星上建立供人栖息的场所,我们办得
到。那里有充足的阳光,在岩石里、地下和极冠都有大量的水。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二氧化碳。附近的火卫一拥有大量的有机物,可以挖掘出来并运送到下面的火星去
(实际上,火卫一表面早已有纹路,似乎在我们之前曾经有人去过。但是行星地质
学家认为,他们了解潮汐力或撞击怎样形成这些纹路)。似乎有可能在自给自足的
栖息地(也许是带圆顶的封闭场所)种植谷物,从水中制氧,并把废弃物再生使用。
 

  起先我们要依靠从地球不断运来的日用品,但迟早我们自己生产越来越多的日
用品。我们逐渐变得自给自足。有圆顶的封闭系统,即便是用普通玻璃制成的,也
会让太阳的可见光透过,并挡住太阳的紫外线。戴上氧气面罩和穿上保护外衣(不
像太空服装那样笨重),我们就可走出封闭系统到外面去探测,或建造另一些有圆
顶的村落与农场。 

  这似乎会强烈地唤起对美国早期拓荒经历的回忆,但是至少有一个重要的区别
:在火星开垦的初期必须有大量的补贴。所需的技术太昂贵了,对像一个世纪前我
的祖父母辈那样贫穷的家庭来说,无法支付自己去火星的旅费。早期去火星的先驱
者将是由各个政府送去的,并且都有高级的专业技能。但是过一两代,儿女和孙儿
女都在那里出生后,尤其是自给自足实现后,情况会开始变化。在火星上出生的年
轻人要接受在新环境中生存所必需的技术的专门训练。移民们的英雄气概和独创性
越来越少。人类的各种优缺点开始显露出来。部分地是由于从地球去火星很困难的
原因,一种独特的火星文化--与他们生活环境有联系的独特愿望和恐惧、独特的技
术、独特的社会问题及其独特的解决办法--将会逐渐形成。和整个人类历史中在每
一千相似环境里都出现过的情况一样,火星上的移民在文化上和政治上与母体世界
逐渐疏远了。 

  来自地球的大型飞船将送来必需的技术、新的移民家庭和稀有的资源。因为我
们对火星了解得很有限,还难以确定飞船返航时是否会空载--还是会带回一些只有
在火星上才找得到而对地球是很宝贵的东西。起先,火星表面的样品大部分要在地
球上做科学分析。但是总有一天,对火星(以及火卫一、火卫二两颗卫星)的科学研
究将在火星上进行。 

  最终,就同人类的几乎所有其他交通工具一样,行星际旅行将变成一般收入的
人们--从事自己的研究项目的科学家,对地球厌倦的移民,甚至喜爱冒险的旅行者
,当然还有真正的探险者--都负担得起的。 

  如果有一天,能把火星上的环境变得和地球很相似,这时保护人体的外衣、氧
气面罩、以及有圆顶的农田及城市,都不需要了。于是火星的引诱力大幅度增加,
而去火星也变得容易得多了。当然,对任何一个别的世界,情况也是一样的,只要
能对它施工,不用复杂的设施就可以把行星环境隔离开来,让人可以居住。如果不
靠完整无损的圆顶或太空服我们的生命也有保障.我们住在自选的房屋里会感到舒
适得多。(但是我也许把忧虑说得过分了。荷兰的居民全靠堤坝与大海隔离开来,
然而至少看来他们和北欧其他居民一样非常适应环境和过得无忧无虑。) 

  如果认识到这是一个猜测性的问题以及我们的知识很有限,是否可以设想用"
地球化过程"来改造行星呢? 

  我们不必看得更远,只要看看自己的世界就会知道,人类已经能够使地球环境
发生影响深远的改变了。臭氧层的耗竭、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全球变暖以及核战争
造成的全球变冷,这些都表明现有的技术能够使我们世界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这
些后果都不是故意造成的,而是由于做其他事情无意中引起的。如果我们是存心想
改变自己行星的环境,我们完全能够造成更大的变化。当我们的技术具有更大威力
时,我们就能促成更加深远的变化。 

    可是,正如在并排停车时从很挤的车位退出来比开进去要容易一些,破坏
一个行星环境较为容易,而把它纳入一个在温度、压力、成分等因素都限制得很严
的范围之内却困难得多。我们已经知道有大量荒凉的、无法居住的世界,而绿色的
、气候温和的世界只有一个(它的环境变化的范围很小)。这是在太空飞船对太阳系
探测的早期就已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在改变地球或任一个拥有大气的世界时,我
们必须非常注重正反馈效应,就是说我们把环境改动一点,它就会自行变化到无法
控制的程度。例如让气候变冷一点,便会导致飞速增长的冰河化,正如在火星上可
能出现过的情况。或者让气候变热一点,则会导致飞速增长的温室效应,犹如在金
星上曾发生的一样。现在根本还不清楚,我们的知识对研究这一问题是否够用。 


  据我所知,在科学文献中首先提出行星的地球化过程,是我于1961年写的一篇
关于金星的文章。我当时相当肯定,由于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温室效应,金星的表
面温度远高于水的正常沸点。我设想在金星高层云中撒播一些由遗传工程产生的微
生物,它们可以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氮和水蒸气,并使之转变为有机分子。清
除掉的二氧化碳越多,温室效应就越小,表面也就越冷。微生物从大气落到地面后
会被烧死,于是水蒸气便返回大气。但是高温使来自二氧化碳的碳不可逆转地变成
石墨或其他不易挥发形态的碳。到最后,温度降到水的沸点之下,于是金星表面便
变得适于居住,并到处点缀着温水的池塘和湖泊。 

  这个构思很快就被好些科幻小说的作家抓住了。他们在科学与科幻之间反复跳
跃。科学刺激科幻小说,而科幻又激励新一代科学家,这个过程对双方都有益处。
但是在下一步的跳跃中发现,在金星大气中播撒具有光合作用的特种微生物的方法
不能奏效。在1961年以后,我们发现金星的云是一种浓的硫酸溶液,这使遗传工程
变成颇大的难题。但这本身还不是致命的毛病。(有些微生物可以终生在浓硫酸溶
液中度过。)致命的问题是:在1961年我认为金星表面的大气压力是几个"巴"㈡,
即为地球表面压力的几倍。现在我们知道,金星表面的大气压为9兆帕(90巴)。因
此如果我的设想可行,结果是改变后的金星表面埋藏在几百米厚的石墨粉之下,同
时几乎由纯氧分子组成的大气的压力有6.5兆帕(65巴)。一旦到了这样的大气中,
不知道我们首先会被这么高的大气压压得粉碎,还是氧气会突然起火把我们烧得精
光。可是,早在这样大量的氧气形成之前,石墨会自然,并重新变为CO2(二氧化
碳的分子式),这成为一个短路过程。因此这种设想顶多只能使金星部分地球化。
 

  让我们假想到22世纪初叶.我们有相对说来价格不太昂贵而载重量很大的飞船
,因此可以把大件物体运送到其他世界去。那时我们还有大量的、威力强大的核反
应堆,也有很发达的遗传工程。从目前的趋势看来,这三项假设全部都有可能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否使行星地球化呢?③国家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波拉
克和我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的发现可以归纳如下: 

  金星:金星的问题显然是它的大规模温室效应。如果我们能把温室效应减少到
几乎为零,那么它的气候可能会成为温和宜人的。可是一个9兆帕的二氧化碳大气
实在稠密得令人无法承受。在一张邮票大小,即约6.5平方厘米(1平方英寸)的表面
上,大气压力相当于6位职业足球运动员叠在一起时的体重。要免除这样大的压力
,必需下功夫。 

  设想用小行星和彗星来轰击金星。每一次碰撞都会吹走一部分大气。然而,要
把大气几乎吹光,那么把所有较大的小行星和彗星都用掉也不够(至少是在太阳系
的行星区内)。即使有许多潜在的碰撞天体,即使我们让它们全都与金星相撞   
(这是解决地球遭碰撞问题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办法),那么不妨想想我们会有什么损
失。还有准会知道我们将失掉的这许多小天体的什么奇景,以及它们蕴藏的什么实
用知识?我们还将抹掉金星表面壮丽的地质结构--我们刚开始了解它们,并由此大
为增进我们对地球的认识。这是一种靠蛮干实现的"地球化过程"。我建议我们完全
避免采用这样的办法,即使到某个时候我们有能力这样干(对此我十分怀疑)。我们
需要的是更温文尔雅、更精巧,也是更尊重其他世界环境的方法。使用微生物的办
法就有这些优点,可是我们刚谈到过,它不能达到目的。 

  我们可以设想把-颗暗黑的小行星砸碎成粉末,然后散布到金星的高层大气,
或者这种尘埃落到表面后又将它们搅到上空。这实际上相当于核冬季或白垩纪一第
三纪的大碰撞后的气候。如果照射到表面的阳光有一大部分被挡住了,表面温度会
下降。但是就其原理来说:这种方法会使金星陷入深深的阴暗之中,白昼的亮度也
许只像地球上的明月之夜。令人无法承受的9兆帕大气压力仍然存在。因为撒入大
气的尘埃隔几年又沉淀到表面,在这段时期里又须进行补充。也许为了短期的探险
,这个方法可以采用,但是由此产生的环境似乎太恶劣了,不适宜自给自足的人群
在金星上定居。 

  我们可以在绕金星的轨道上安装一个庞大的人造遮阳篷,来使表面冷却,但它
的代价太昂贵了,并且也有尘埃方法的许多缺点。然而如果温度可以降得够低,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像雨点一样落下。㈢于是在一段过渡期中金星上有二氧化碳海洋
。如果可以把这些海洋完全盖起来以免再蒸发--例如从太阳系外围运来一颗大的冰
卫星,把它融化成水的海洋--然后设法把二氧化碳分离开来,于是金星变成一个水
   (或低泡沫矿泉水)的行星。还有人提出一些办法,可以把二氧化碳变成含碳
的岩石。

   总的说来,对金星"地球化过程"所有的建议都仍然是蛮干似的,不考究的和
惊人的昂贵。也许在今后很长时期,即使我们愿意并认为有责任这样做,要想把这
个行星变成适于人们定居的场所会超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威廉森所设想的金星
上的亚洲移民可能需要另觅一个更适于居住的行星。 

  火星:对火星来说,我们遇到的问题刚好相反。那里没有足够的温室效应。这
颗行星是冰冻的沙漠。40亿年前--那时太阳不像现在这样明亮--火星似乎有过大量
的河流、湖泊,甚至海洋。这个情况使我们怀疑,火星的气候是否有某种天然的不
稳定性,它在一触即发间会让这个行星返回它在古代的温暖宜人的状态。请注意,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些保存关键历史资料的地形特征,尤其是南北极区的层状地
形,就会被毁掉。) 

  我们从地球与金星已经完全了解到,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在火星上发现
有含碳矿物,而在一个极冠中有干冰。它们都可以转化成二氧化碳气体。但是要使
温室效应足以在火星上产生舒适宜人的温度,就需要把整个行星表面都挖遍,一直
达到几千米的深度。㈣姑且不谈这样大的实际工程所会遇到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困难
--元沦是否使用核聚变能量都是这样,它给在火星上已经建成的任何一种自给自足
封闭生态系统中的移民们会带来诸多不便,它还使独特的科学资料与数据库{即火
星表面)遭到不负责任的破坏。 

  对其他的温室气体该怎样办呢?我们可以在地球上生产氯氟烃,然后把它们运
到火星上去。迄今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在太阳系中别的任何地方都还没有找到过这
种人造化学物品。我们当然能设想在地球上制造出足以使火星变暖的氯氟烃,这是
因为在几十年中,我们利用地球上现有工艺已经出人意料地合成了足以让我们的行
星整个变暖所需的这种化合物。然而去火星的运输费用太高,即使每天至少发射一
枚"土星5号"或"能量号"级的运载火箭,也需要运一个世纪。但是,也许可以用火
星上的含氟矿石,在当地生产。 

  此外,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在火星上和地球上一样,大量的氯氟烃会阻碍臭氧
层的形成。氯氟烃可以使火星温度达到温暖适宜的程度,但是也使太阳紫外线的危
害仍然极为严重。为了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也许可以用小行星粉碎后的微尘形成的
大气层,或者把表面尘埃按仔细确定的分量喷射到氯氟烃上面。但是此时我们需要
费神对待由此出现的副作用,而每个副作用都需要特有的大规模解决办法。 

  使火星变暖的第三种可能的温室气体是氨。只要用少量的氨就足以使火星表面
温度上升到水的冰点之上。原则上,用特殊工艺处理过的微生物可把火星大气中的
氮变成氨,就如有些微生物在地球上已经发挥了这种作用,但是需要在火星的条件
下这样做。同样的转化也许可以在特设的火星工厂内进行。需要用的氮也可以从太
阳系其他地方运到火星上去(地球和土卫六大气的主要成分都是氮)。太阳的紫外线
会在大约30年内把氨变回为氮,因此需要持续不断地补充氨。 

  用精心策划的二氧化碳、氯氟烃与氨合在一起产生的温室效应,似乎可使火星
表面温度提高到十分接近水的冰点,足以使火星的地球化过程的第二阶段开始。空
气中大量的水蒸气,由遗传工程改造过的植物大量产生的氧气,以及表面环境的微
观调控,都使温度进一步上升。在火星整体环境变得适宜于没有保护装置的人类移
民定居之前,可以引进微生物和较大的动植物。 

  火星的地球化显然要比金星的地球化容易得多。但是用目前的标准来衡量,仍
然是极为昂贵,并且会破坏环境。然而如果有令人信服的充足理由,火星的地球化
过程到22世纪或许便可着手进行。木卫和土卫:把类木行星的卫星地球化,困难程
度各不相同。最容易对付的大概是土卫六了。它已经有了一个与地球类似的主要由
氮组成的大气,并且大气压力比金星与火星都更接近于地球。此外,像氨和水蒸气
这些重要的温室气体,都几乎是肯定冻结在它的表面上。有朝一日要使土卫六地球
化,其关键性的首要措施是生产在目前土卫六温度下不会冻结的初始温室气体,以
及用核聚变使表面直接变暖。 

  如果真有必须使其他世界地球化的迫切理由,这个人类最伟大的工程项目也许
可以在我们谈到过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肯定要做的是小行星,可能实现的是火星、
土卫六以及外行星的其他卫星,但是大概不会有金星。波拉克和我认识到,把太阳
系中其他世界变得适于人类居住的想法对有些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那些地方可
以建立天文台、探测基地、社区和住宅。由于有一部不断开拓疆域的历史,这个想
法在美国是特别自然和富于吸引力的。 

    无论如何,只有在对其他世界的了解比现在好得多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把
握地和认真负责地实现对它们环境的大规模改造。提倡地球化的人,必须首先提倡
对其他世界进行长期和深入的科学探测。 

  也许当我们真正了解地球化的各种困难时,费用昂贵和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
后果显得太难以接受了,于是我们会降格以求,在其他世界上只建造有圆顶的或地
下的城市,或者是其他的局部封闭生态系统,即大为改进的"生物圈2号"模式㈤。
也许我们会放弃把其他世界的表面改造成与地球相似的梦想。也许还有我们没有想
象到的更好的、经济实惠并且对环境负责任的地球化途径。 

  但是如果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件事,就应当考虑几个问题:已知任何一个地球化
方案都要求费用与收益相平衡,我们在实施之前,怎样能确信有些关键性的科学信
息不会被地球化过程毁灭掉?我们对实行地球化的世界需要了解多少,才能相信行
星工程能达到所希望的最终改造目标?人类的政治机构存在的时期都很短,我们怎
能保证有一个长期的人类承诺来维持和补给一个改造过的世界?如果想象中的一个
世界已经有生物了--也许只是微生物--人类是否有权去改造它?我们是否有责任为
后代人让太阳系中其他世界都保持在现有的荒凉状态,而后代人可能想出一些我们
目前由于太无知因此预见不到的用途?这些问题也许可以归结成一个最后的问题:
我们已经把这个世界搞得如此一团糟了,能否信任我们去管好其他世界呢? 

  可以想象,最终用来使其他世界地球化的某些技术,也可用于弥补我们对这个
世界造成的损害。考虑到各种相对紧急的事务,可以认为把自己的世界弄好,是人
类是否有资格认真考虑实行地球化的一个有用的指标。我们可以把这个指标认作对
自己的了解深度与自己的承诺的一个考验。改造太阳系的第一步是保证地球适合于
人类和其他生物很好地生存下去。 

  然后我们将准备好向小行星、彗星、火星、外太阳系的卫星和更遥远的星体移
民。威廉森预料这个计划将从22世纪开始实行,实际情况可能不会与此相差太远。
 

  想想我们的子孙后代,他们可以在其他世界上生活和工作,甚至其中有些人能
够便利地从一个世界转移到另一个世界,这似乎是最离奇的科学幻想。我的头脑中
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要现实一些。可是这确实是现实的。我们现在是在科技的
尖端,是在看来不可能的事物与日常例行公事之间的分界处。这种情况容易产生矛
盾。在这段过渡时期中,如果我们不做一些令自己望而生畏的事情,那么在另一个
世纪实现地球化就不会比今天建造有人居住的太空站看起来更加不可能实现。 

  我想,在其他世界上生活的经历必然会改变人类。在别的世界上出生和长大的
我们的后裔,不管对地球保留有多少感情,当然主要地会对他们出生的世界效忠。
他们的物质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他们的科技,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都会
和我们的大相径庭。

     草在地球上到处都有,但是在火星上一片草叶却是一个奇迹。我们住在火
星上的后裔会知道一块绿地的价值。如果一片草叶是无价之宝,那么人的价值呢?
美国的革命家佩恩   (Tom Paine)㈥在描述他的同时代人时,就有类似的想法
: 

  开垦荒地必然会有一些需求,并由此产生一种社会形态。长时期来.由于各国
受到政府间争吵和纠葛的干扰,而忽   略了对它的抚育。在这种情况下,人就
变成他应当是的人。他把自己的种族……都当作亲属。 

  亲眼看见一系列贫瘠和荒凉的世界,我们的开拓太空的后裔自然而然地会珍惜
生命。他们从人类在地球上的经历接受教训。他们可能希望把这些教训运用到其他
世界上--让他们的后代避免他们的祖先不得不忍受的苦难,并从我们开始向太空无
尽头地发展时所取得的经验和错误中吸取教训。 

 ㈠文艺复兴时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之一,创柏拉图基督教派,并将柏拉
图全集译成意大利文。--译者 

 ㈡压强单位,1巴=10的5次方帕。--译者 

 ㈢高压冷凝的二氧化碳会液化而成为"雨"点。--译者 

 ㈣这样做是为了刨光含碳矿物和干冰,把它们转化成温室效应所需的二氧化碳气
体。一译者 

 ㈤美国人在亚利桑那州建造的-个实驻性封闭生态系统。住进了人,但除了原来
带进去的食物、空气,材料外,只靠太阳光及本系统中的生物过活。--译者 

 ㈥美国独立战争时的政论家 (1737-1809)。--译者第二十章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5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