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本书作者尼古拉·哥白尼(NicholasCopernicus,1473—1543年)是一位伟大的波
兰天文学家、太阳系日心说的创立者,也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著作《
天体运行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巨著。恩格斯称赞这本书是自然科学的
独立宣言,并指出由于它的问世,“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自然辩证法》)。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C.Ptolemy)建立了完整的地心宇宙体系,
主张太阳、行星、恒星等天体都绕地球运转。为了消除他的理论与观察事实之间的
矛盾,他在所谓的“均轮”(即他设想的太阳和行星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
加上一些较小的圆形轨道,并称之为“本轮”。他还认为地球不在均轮的中心,即
天体在作偏心圆运动。这个理论与基督教《圣经》所描绘的宇宙图象不谋而合。后
来欧洲基督教会便利用它,在中世纪使之成为神学的一个支柱。在托勒密时代,天
文观测资料很粗糙,他用少量的本轮和均轮便可使推导出的行星视运动与观测结果
大致相符。可是后来随着观测精度的提高,托勒密学说的破绽日益明显。到哥白尼
时代,甚至需要用大约80个均轮和本轮才能得到与观测大致吻合的结果。于是到
16世纪初期,在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推动下,哥白尼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缜密的
思考,创立了日心学说。他花费了“将近四个九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和修改自
己的理论,并撰写了《天体运行论》。这导致天文科学的一次飞跃。
日心学说对宇宙的看法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完全相反,《天体运行论》的出
版困难甚多。在这种情势下,哥白尼在序言中声称把这本书奉献给教皇保罗三世,
希望获得他的庇护。此外,一位受哥白尼委托办理出版事宜的教士——奥西安德尔
(A.Osiander),杜撰了一篇匿名序言,声称书中的理论不一定代表行星在太空中
的真实运动,只不过是为编算星历表和预测行星位置而提出的一种人为设计。由于
采用这些掩护策略,这本书终于付印出版。可是为日心学说耗尽心血的哥白尼,于
1542年秋因中风而半身不遂,到1543年初已濒临死亡。延至5月24日,当一本印好
的《天体运行论》送到他的病榻时,他已是弥留之际了。这位已届古稀之年的老科
学家,抚摸着自己毕生心血的结晶,仅在几小时后就与世长辞了。
尽管作者已经溘然长逝,但这本书仍被教皇宣布为禁书。日心学说的支持者遭受残
酷惩办和镇压。意大利的布鲁诺(G.Bruno,1548—1600年)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
死,杰出的物理学家伽利略(G.Galileo,1564—1642)被判处终生监禁。然而,
通过开普勒(J.Kepler)、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
得到确证和发展。恒星光行差和视差的发现,使地球绕日运动得到确凿的佐证。法
国天文学家勒威耶(U.J.J.Le Verrier)运用日心学说预告海王星的存在,并为尔
后的天文观测所证实。这完全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哥白尼理论的正确性。就这样,《
天体运行论》终于成为一部流芳百世的科学名著!
《天体运行论》于1543年在德国纽伦堡用拉丁文出版。全书共分六卷。第一卷概述
日心学说,批驳地心学说,并讲述三角学。第二卷阐述球面天文学和天体的视运动
,卷末附有星表。以后四卷用日心学说的观念分别论述太阳、月球和行星的运行。
原书本无标题,由出版者命名为《论天体旋转的六卷集》,后人简称为《天体运行
论》。四百多年来这部著作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1973年为纪念哥白
尼诞生500周年,波兰科学院用拉丁文、波兰文、俄文、英文、法文和德文同时出
版这部名著。现在呈献给读者的这个中文译本,就是根据上述英文译本重译的。英
译本附有大量注释。这些是英译者——爱德华·罗森(Edward Rosen)——以及其
他研究哥白尼的专家们对书中有关内容的时代背景、历史资料、科学内容、计算方
法等所作的详细诠释。此外,对原著的若干笔误、遗漏和错谬作出必要的订正。考
虑到这些对读者大有裨益,译者把英译本的这些注释基本上全部译出(以括号中的
数码标出),只是在个别地方作了少量增删。在本书翻译过程中,译者参阅了苏联
科学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伊·恩·韦谢洛夫斯基(И.Н.Beceπовскии)的
俄文译本。还应谈到,这个中译本是《天体运行论》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73年
为纪念哥白尼的500周年诞辰,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李启斌先生曾译出本书原序
和第一卷的主要内容,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次在移译有关部分时,译者参阅了这
个节译本。在翻译过程中,还承刘宝琳、宣焕灿、王德昌、李文华、陈定国等先生
热情支持,多方协助,译者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谢意!
附带谈到,本书原本是在四百多年前撰写的。当时的科学概念、名词术语和表达方
式往往和现代有很大差异。书中有一些早已废弃的专业名词,它们没有标准的中文
译名,译者自定了译名。此外,英译本中有少数明显的错误,已代为更正,并在中
译本中一一注明。中译者所加注释附在每页之下,序号用阴码表示,以与英译者注
相区别。由于译者学识水平所限,译文中错落不当之处恐难避免,切盼读者惠予指
正。
译 者
1985年9月
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4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