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第十章  照明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26日08:21:41 星期天), 站内信件


    那黑色熔炉的中央,那送出无数太阳的地方,无穷的魔力在那里蕴藏。

                   --阿瑟·里姆包德( Arthur Rhobaud)

     照明问题

    表示一个物体的最好方式之一是由拍照来获得它的图像。我们能够想象给黑洞
拍照吗?

    这个问题看似荒唐,因为黑洞按其定义不能发出光来,但是,事实上,所有温
度足够低的物体自身都不具有可探测的辐射源,也就是说和黑洞一样不发光。这些
物体要能被我们看见,就必须被照明。行星的核心不产生热核能量,如果不是其表
面反射太阳光,它们在夜空里是不可见的(木星这颗太阳系的最大行星,有一种内
部能源,由于其核心的轻度收缩,原子氢转变成金属氢,形成像冰那样的固体晶格
。这种相变释放出少量能量,使木星自身能发光,这个光度稍大于反射的太阳光)


    在这个意义上,黑洞也同行星一样。一个不被照明的黑洞是不可见的,但在适
当的光照下也可以得到它的图像,给黑洞照相是能办到的!

    自然界的任何一个物体都以某种方式吸收和反射电磁辐射。图川所示的实验用
平行光束来照射几个"理想"物体,并观察与人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反射光,所得
图像的类型取决于物体的性质,即物体如何与电磁波反应。

    在完全黑体的情况(例如一只涂了完全吸收光的黑颜料的球),所有光线都被
吸收,没有任何反射,观察者什么也看不到。

    对于一个粗糙的表面(如月亮和行星),光线被各向同性地反射,就是说在所
有方向上的反射强度都相等,因而在表面上每一点都可以有一条光线相对于人射方
向偏转90"而到达观察者那里,结果就是人们熟悉的半月图像(图30b)。

    第三种物体是完全反射的金属球。这时表面上只有一个点能使一条人射光线偏
转90"而被观察者接收到。该球的图像缩成一个光点,座落在该球实际半径0厂07倍
的位置一L(图30C)。

    最后一种情况是黑洞。与前三者的根本区别是,黑洞并没有一个光线可以撞击
并被反射的物质性硬表面,使光线偏转的是黑洞的引力场,因此黑洞的势力范围就
不只是其视界,而是延伸到无穷远。光线的轨道并不是因与一个表面的碰撞而改变
,而是被引力场所弯曲。在这个照明实验中,黑洞的引力场使几条光线朝观察者偏
转。黑洞的图像由一系列照明点组成(图30d)。在左边,黑洞史瓦西半径的2.
96倍,已被偏转90"的光线形成"主级"图像;右边的261倍史瓦西半径处,多偏转了
半个圆的光线(共偏转270")形成"次级"图像。通过对与光线轨道对应的史瓦西时
空测地线的完整计算表明,黑洞有着无数个图像,第三个图像对应着偏转450"的光
线,依此类推,每次都多偏转半个圆。但是实际上从第三级起的图像强度都很低,
并且很靠近主级或次级图像,因而不能分辨出来。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各种本身不发光的天体中,黑洞远不是最暗的,对它们
的探测比对黑体球或高度反射的球要容易。

     黑洞的光轮

    上述实验还可以改变成另一种形式,即也用平行光束照射黑洞,但在同方向上
观察反射回来的光,结果如图对所示。

    黑洞的像被放大了,像的半径为实际半径的26倍。这是因为入射光的很大一部
分被黑洞捕获,不仅是那些直接射入视界的光,而且所有在距中心5.ZM以内经过
的光也都落入黑洞(黑洞的实际半径是ZM),所形成的图像就是一个黑色的盘面被
一系列同心光环所围绕。这个结果很像传统光学中熟知的光轮效应:当阳光被雾里
的无数小水滴散射时,一个人有时能看到自己头部的阴影被许多明亮的光环围绕着


    对于黑洞的光轮效应,只有较靠外的光环能被看到,而靠近黑洞的光环是不可
能分辨出来的。

     头和尾

    刚才给出的这些实验并不只是一种智力测验,这是因为,如果黑洞确实存在,
它们就很有机会被某种自然光源照亮。

    对于一个黑洞或一颗行星来说,最显而易见的照明光源是一颗恒星。比如说,
这颗恒星可以和黑洞一起束缚在~个双星系统里,但是,尽管这种系统在银河系里
可能很多,但其中的黑洞是不能由照明效应来探测的,因为由反射光所形成的黑洞
像会完全淹没在恒星自身直接像的强光里。

    从观测的角度来说,一个有趣得多的情况是,照明光源是围绕着黑洞的一系列
物质环,第四篇里将论证,许多黑洞周围确有这种物质构造,被称为吸积盘。土星
的光环就是吸积盘的一个极好样本,不过那些光环是由石头和冰的微粒混合而成,
而黑洞的吸积盘由热气体组成(另一个重要区别是,黑洞周围的吸积盘不断有新的
气体补充进来,而上星的光环只是原初太阳系的遗迹)。气体缓慢地落入黑洞,就
像旋涡中的水,气体在向黑洞下落的过程中,温度越来越高,并发出辐射,发光的
吸积环就成了光源,照亮中心的黑洞。

    图32描绘出一个环绕球形黑洞的圆形盘的轮廓。像是在盘面上方稍稍倾斜的方
向上远距离处拍摄的。黑洞附近时空的强烈弯曲使圆盘的像放大和变形。上星光环
看上去是一系列的椭圆,因为那是在近乎平直的时空里,而这里的像一分为二,主
级像由盘的上表面发射的光线形成,偏转小于180"。第一个意外是,盘的全部上表
面,无论是在黑洞前方还是背后的,包括在平直几何里被"正常地"遮掩的部分,都
能被看到(从地球上看去,土星的环就被部分地遮掩)。

    更惊人的是黑洞周围的时空弯曲使得盘的下表面也能被看到,这就是次级像,
所以,同时观察吸积盘的上、下表面是可能的。

    实际上,像有无数个,因为盘面发射的光可以环绕黑洞运行任意次数,再脱离
其引力场并被远处观察者接收。主级像显示盘的上表面,次级像显示其下表面,三
级像又显示上表面,依此类推。不过高级的像并无实际意义,因为它们已贴近中心
黑盘的边缘,这个黑盘是真实黑洞被放大的像。

     给黑洞拍"照

    这些照明实验虽然是理想化的,但却至少表明,黑洞如何通过其引力场对辐射
起着某种透镜那样的作用,使单个光源产生多重像。现在来考虑一种更真实的情况
。在过去的20年中,围绕着天体的物质环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因为这种结构与大量
的天文现象有关:行星(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一个子星是致密星(白
矮星、中于星或黑洞)的双星系统。黑洞周围的引力场吸取从伴星溢出的气体,贮
人吸积盘,并慢慢吞噬掉。

    精细的吸积盘模型解释了一些双星系统(如天鹅座X-l)的高能辐射。在大得
多的尺度上,一些星系核心和类星体的高光度也能由物质向黑洞的流入来解释,而
黑洞的质量为几百万到几十亿Mop关于这些天文现象中黑洞作用的详细讨论将是第
四篇的课题。现在只要知道,当单位时间里流入黑洞的物质不是太多时,物质流会
形成一个很薄的吸积盘,盘的辐射可以精确计算出来。

    我在1978年用计算机计算了史瓦西时空中的光线轨迹,给一个由薄吸积盘环绕
的黑洞重拍了一张照片(图对)。由薄盘上的某一点所发出的辐射的强度只依赖于
该点到黑洞的距离,因此这幅重新构造成的图像是普适的,即与黑洞的质量和流人
的气体量都无关。这幅图可以表示直径为10公里的黑洞,也同样可以表示像整个太
阳系那么大并吞噬着星际气体的黑洞。

    像图32一样,上盘面完全可见,但是,下盘面只有一小部分可见。实际的气体
盘是不透明的,因而会吸收所遭遇的光线,于是,显示下盘面的次级像的大部分被
主级像掩盖,高度变形的可见部分靠近黑洞的边缘。

    黑洞与盘的内边缘之间的区域不发出辐射。史瓦西时空的性质不允许吸积盘与
黑洞表面接触。盘中气体近乎圆形的轨道只能保持到3倍于史瓦西半径的距离处为
止,在这个特征距离以内盘是不稳定的,气体粒子直接冲入黑洞,没有时间发出电
磁辐射。

    这张黑洞"照片"的主要特征是盘的各个区域光度之间的明显差异。最靠近视界
的盘内区辐射光度是最强的,因为那里的气体温度最高,但是,盘的表观光度与实
际光度大不相同。除了圆环的几何变形之外,远处照相底板所接收的辐射相对于盘
发出的辐射还发生了频率移动和强度改变。有两种移动效应:一种是已经几次谈到
的爱因斯坦效应,即引力场使频率降低,强度减弱;另一种是更熟悉的多普勒(
DoPPler)效应,由辐射源相对于观测者的运动而造成,源趋近时接收强度增大,
源远去时则减弱(另见第16章)。现在,多普勒效应是由于盘围绕黑洞的转动,盘
的最靠近黑洞的区域转动速度接近光速,因而多普勒效应很强。照片中盘的转动方
向是这样的,在右边物质相对于观测者退行,在左边则是趋近观测者。物质退行时
,多普勒衰减与引力衰减合在一起,使得照片右边很暗弱,而在左边这两个效应相
互抵消,于是得到的像大致与实际光度一致。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