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第五章 运动之本质及过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6月14日12:11:19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在宇宙之中,人们最常见到的现象便是运动,大的到天体运动,小的如日常生
活中的种种活动,皆是运动。
但是,最普遍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最深奥的东西。如果人们深入地思考一下,便
会发觉,即使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运动(如从随便的一点到任何的另一点的运动),
其微观的过程都是不容易弄清楚的。
我们在论述时空基元的时候讲过:假如不存在空间基元,那么从空间上的一点
要推进到任何的另一点时,如果是先推进所剩路程的二分之一(或者随便的几分之
几),再一直如此地重复地推进下去,那么则永远也无法推进到那另一点;因为前
面永远还有着所剩的二分之一(或是那所剩的几分之几)的路程。可是,如果不这
样推进的话,要达到那另一点难道不需要经过这么一些推进过程吗?所以,如果要
达到那另一点,那么至少在最后的过程应该是在空间基元中推进的过程,因为只有
如此,方不会陷入永远也不会有结果的无穷的渐进过程。
这也就是说,任何两点间的运动,皆需要有着空间基元的存在。只要运动是客
观存在的,那么空间基元便也是客观的实在。我们很容易的便能够证明运动的存在:
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参照系中,只要将分开的两个指头一合拢,那么这便是绝
对的运动。而既然运动是客观的现象,那么空间基元的存在便也是绝对的。
现在的问题是:虽然客观存在着空间基元,那么物质在空间基元中到底是如何
推进的?为何在空间基元里的推进不必再经过渐进的过程??
这个问题其实乃是宇宙中最具普遍意义和极为重大的问题。因为运动是宇宙的
根本属性,一切的生命更是离不开运动,因此如果连最基本的运动过程都弄不清楚,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透彻地了解世间的一切呢?
当想到,人们对最简单的运动过程及空间和时间的实质、还有光的本质等问题
都还不甚明了,有人却先跑去大搞不同惯性系之间种种相互关系的理论,发明出所
谓的“相对论”;我往往不禁要对其精力的浪费而感到可惜。
下面,就让我们先谈一下那颇为风光的“相对论”吧。
第一节 相对论的本质错误
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仑兹为了解决经典理论那力学相对性原理中的速度合成法
则与光速不变原理的矛盾,凑合出了不同惯性系之间时空坐标的变换公式,称之为
洛仑兹变换。这变换式是什么东西呢?因为这篇文章是献给全世界的人看的,列出
其繁杂的公式会让许多的人不喜欢,因此我们还是用实例来说明吧。
先说一下那速度合成法则与光速不变原理之矛盾。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高速行驶的火车顶上朝运动的方向发射出一束光,那
么对地面上的人来说,根据那速度的叠加原理,那束光的速度应是火车的速度加上
光本来的速度。可是,人们从实验上的观察又得出光的速度与光源的运动变化无关
。于是,两个经典的原理产生了矛盾。
洛仑兹正是为了调和这个矛盾,使两个惯性系的光速统一起来,于是便凑合出
两个变换公式,让时间和空间能够随着运动速度的变化而起变化,并将光速作为参
照的数据加了进去。其实,这洛仑兹变换明显乃是削足适履之作。不过这确实倒也
是无可奈何之举,因为当时人们对空间、时间及光的本质还没能够彻底地认识,则
也只能走到这一步了。
现在,由于我们已经知道,光的产生乃是空间常态基元“静空子”的中间体受
到感应激发而产生出了一种极性振荡波并传播开去。于是,我们则终于可以明白:
光,并非是什么东西在空间中运动着。光乃是空间本身的一种极性波动。因此,光
的所谓发射并非是以什么初速度抛射出什么东西;而实际上的情况乃是发光体就地
激发空间基元,使之中间体产生极性感应激荡并传递出去。所以,光的传递速度与
发光体之运动速度根本就无关;光的传播只属于空间系统的事情,而与发光体所在
的参考系之情况也根本无关。于是,上述火车上的那束光与火车并不存在着什么速
度叠加的问题。
而既然如此,例子中所讲的那“光速不变原理”与“速度叠加原理”的所谓“
矛盾”则其实并不存在。因此,为了调和那所谓的“矛盾”而拼凑出来的洛仑兹变
换,根本就是多此一举。
可笑的是那爱因斯坦,却把洛仑兹变换式当成了宝贝,并大加想象和发挥而创
立出了所谓的“相对论”。
具体地说,洛仑兹变换是由于经典的力学相对性原理认为“在一切惯性系中,
不能通过物理实验来判断该惯性系是静止还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为了解决在
运动惯性系中相反方向的光的速度测出来会有所不同与光速不变原理的矛盾,于是
则建立起来了与光速、惯性系运动方向及速度皆彼此相关的坐标系相互变换之数学
公式。而这数学式本来已是错误和多余的。可爱因斯坦却大搞解放思想,从中弄出
一大堆所谓打破经典时空观念的新概念,称之为“狭义相对论”。于是,这错上加
错的新东西便将本来还算清明的时空观念扭曲得面目全非、乱七八糟。
洛仑兹变换的错误就在于人们对光的本质不清楚,于是以为光乃是独立于空间
的东西。于是人们将光的传播过程皆归属于发光体所在的参考系中。
其实,由于光乃是空间体本身的一种激荡传播;所以,除非发光体所在的参考
系与绝对的空间系统是同一个参考系(因星系等皆在运动,故此情况出现的机率极
低);不然,光的传播与发光体根本是不属于同一个参考系的。而爱因斯坦正是没
有认识到这一点,于是才会“发现”所谓的“同时性的相对性”等一些问题,因此
建立了他那所谓的“狭义相对论”及后来的“广义相对论”。
下面,让我们先来谈谈相对论中那“同时性的相对性”是怎么一回事和其错误
之处。
由于对时空本质、光波本质等一些问题的不理解,因此狭义相对论认为“在一
个参考系中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在相对此参考系作匀速运动的另一个参考系中却不
同时”。用例子来说,那便是这样的: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顶上,将两个闪光灯
分别安装在车头和车尾,然后把两个灯接同一个控制开关放在列车顶的中央,并在
这中点处安装一个光信号接收器,而在列车前方的地面上也安装一个光信号接收器
。列车行驶过去,当车上的光信号接收器来到地面光信号接收器跟前,在它们靠得
最近的那一刻按下闪光灯的开关。于是,列车头尾两端的闪光皆向两个光信号接收
器传来。对于地面上的人来说,由于两个闪光信号同时到达光信号接收器,所以认
为两个闪光灯是同时闪光的。而对于列车顶上的人来说,由于车在向前高速运动着
,闪光后信号接收器随着列车移向车头的闪光点,于是车头的闪光信号首先被接收
到。于是则会认为这两个闪光灯并非是同时闪亮的。
其实,由于地球、星系等皆在运动着,所以地面上信号接收器如果非常精确的
话则不大可能同时接收到两个闪光灯的信号;而如果地面的信号接收器刚好真的很
准确地同时接收到这列车上左右两个闪光点传来的信号,那么这便说明这时地面与
空间至少在列车运动的方向上是相对静止的;而此时那正行驶着的列车则相对空间
在运动。那么,由于所有的光传播皆属于空间系统参考系,而列车正相对于空间系
统在运动着(即等于是相对车顶的两处闪光在运动着),于是运用经典的“速度叠
加原理”简单计算一下,便可使两处“不同时”的闪光重新变为同时了。当然,这
首先得知道列车相对于空间系统参考系在行驶并测出其速度。
那么,现在得回答这个关键的问题:在任何参考系中,能否通过实验来判断该
参考系相对于空间系统参考系是运动的或是静止的呢?
这一个爱因斯坦认为不可能的问题我们不但能够让它成为可能,而且我们还不
用去重新设计实验装置,因为,刚才那相对论用来说明“同时性的相对性”的例子
,我们正好可以用它来检测任何参考系相对于空间系统参考系是静止还是运动的。
因为,列车上车头车尾的两个闪光灯通过列车中央那开关的控制可以确定让它
们俩同时闪光(只要它们接同一个开关,并且所用的电线一样长,即使列车的运动
速度能影响导线中的电流快慢,但由于在闪光灯连接中央开关的两条线路中,电流
的往返方向是相反的,故如有什么变化亦是相互抵消掉而等于不变);那么,既然
可以确知车头车尾的两个闪光灯无论如何都是同时闪光的,于是列车中央的观测者
如果发现这两处闪光没有同时到达车中点的光信号接收器,那么这便可以肯定这列
车相对于空间系统在运动着;而如果两处闪光同时到达中点,那么则说明这列车至
少在平行于列车的这个绝对空间坐标轴上是静止的(而这时如果列车在垂直于这一
个坐标轴的方向上有着运动,如南北向的列车在东西的方向上有着跟随地球自转的
运动,那么虽然在这情况下车两端的俩闪光也会同时到达车中点的信号接收器,但
两个闪光到达的时间便会由于路程的增加而延长)。因为,路程的增加是因为信号
接收器随着列车往与车厢垂直的方向上有了移动,那么根据点到线的路程走垂直线
短于任何别的路线这原理,这闪光所走的路程要长于在列车完全静止时它到信号接
收器所走的只等于列车长度之一半的路程。
因此,在上述的理想实验中,如果列车中点的光信号接收器检测出车两端的俩
闪光同时到达并且是准时到达(即到达的时间是光通过列车一半长度所用的时间)
,那么,这便可以肯定这列车此时完全静止于绝对的空间系统之中。
还有,利用光的性质我们在这个理想实验中还完全可以判断任何一个运动着的
参考系是如何在运动着。虽然,相对于绝对空间,各体系随着不同层次天体的运动
其运动情况是很复杂的;但无论如何,任何一个东西皆不能够同时朝着两个方向运
动。也就是说,相对于空间系统,任何东西在任何一个时刻则皆只能有着一个运动
的方向。于是,如果我们将列车上的这实验装置移到一条又平直又坚硬的钢板上,
并在钢板中心的下面放一个支点让整条钢板能够转动起来,于是当钢板两端的闪光
没有同时到达中点或同时迟到时,我们便可让钢板转一圈,比较看看钢板处在哪一
个方位上俩闪光到达中点的时间差最大,于是我们便可以确定钢板及钢板所在的参
考系正相对于空间系统参考系在这一个方位上运动着。其前进的方向当然是指向闪
光先到达的这一边。并且,根据闪光到达中点提前或迟到了多少的时间,我们便可
推算出此参考系相对于绝对空间的大致运动速度。
看吧,宇宙空间中的一切本来可以如此的清晰,可是爱因斯坦缺乏对光的本质
的认识,不知道光乃是属于绝对空间系统之参考系的、并因此可以利用光来判断任
何一个参考系相对于绝对空间的运动情况。于是,他将时空搞得一塌糊涂,可叹唉
。
当年马赫在《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中认为一个物体只能依靠别的物
体以之来作为参照方能够判断自己的行为。因此,离开了他物,便“没有任何方法
可以判断一个物体的行为,于是便也无法知道它在绝对空间中的行动”。也就是说
,抛开了别的物体,用绝对空间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可能的”。于是绝对
空间是“没有意义的”,于是空间则皆是相对的。
而爱因斯坦则“从马赫对于牛顿时空观的批判中受到启发”,于是更进一步,
利用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光速不变原理”与“速度叠加原理”的所谓矛盾大作
文章,也导出了“洛仑兹变换”,并且从中挖掘出许多怪模怪样、扭曲变形、标新
立异的时空新概念出来。由于这根本是错上加错的东西,所以自然是更为荒诞。不
但将空间硬说是相对的,而且还认为时间、质量的特性也都是相对的,是随着物体
的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的。这一些称之为“狭义相对论”的东西的其中之一便就是
我们刚才提到的那“论同时性的相对性”。
而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宣布:犹如宇宙只能只有一个那般,时间也只能只有着
一个标准。那“同时性的相对性”之问题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无可奈何的笑话
罢了。
接下来,让我们瞧一瞧“狭义相对论”中的其他怪物:其一,是所谓的“长度
缩短”━━即“运动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的长度比静止时缩短”;其二是“时钟变
慢”,即“运动的时钟比静止的时钟进行的慢”。
这两项东西与“同时性的相对性”同样是由于不了解光的实质,不知道惯性系
可以进行自我状态的测定。于是混淆了不同惯性系之间的各种关系,于是产生出了
同样荒诞不经的结果。
“狭义相对论”从洛仑兹变换式中还弄出了两个荒唐宝贝━━即“质量增加”
与“质能关系”。前者的内容为“物体的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后者则
就是那颇有名气的“E=mc2 (其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而既
然,这两个宝贝蛋是从“错误妈妈”那儿诞生出来的,所以它们肯定也是坏蛋。于
是,我们不必去管它们是如何炮制出来的,我们只须明白:质量,乃是物质所含的
物质基元(即游空子)数量的多少;而物质的内部能量,在实质上则乃是物质基元
“游空子”内部循环的快慢;因此,物体的质量是绝不可能会随着物体的运动速度
而改变的!
由于,一个游空子的一次内部循环乃是一份能量基元即一个“量子”,因而物
质的质量越大则所含的游空子数越多则所包含的能量总和自然也越大。因此,物质
的质量与能量只不过是简单的数量对应关系,绝对不存在什么相互转化的可能。总
之,物质的能量实质上乃是物质的内部状态情况,而物质的质量则为物质本身的多
或少,这质量与能量根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东西。而成正比关系的东西难道
便可以相互转化吗?万有引力与质量也成正比关系,为何不再弄一个常数乘以质量
,让质量也能转变成万有引力呢。
也许,人们会问:那原子核裂变与聚变所释放的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人们知道,原子核裂变与聚变后,质量减少了。过去,人们以为这乃便是转化
成能量去了,所以核能才那么强。其实,犹如正反粒子湮灭时质量并没有消失那样
,那些“亏损的质量”乃是原子核在激烈的分化组合中某些多余出来的东西分解成
为众多的物质基元而散发开去了。
由于,物质基元“游空子”在撞合成较大粒子时,将本来的整体运动之能转化
为内部循环之能而储藏起来(表现为内循环速度的剧增)。因此,当大粒子分解成
各游空子时,必将伴随着许多能量的释放(表现为游空子的高速离散及大量高能光
子的产生,这是因为游空子激烈离散时激发了空间常态基元静空子的中间体,故形
成了光子的传播)。
于是,我们现在可以回答:原子核裂变与聚变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来自于核变故
时一些多余物质激烈的终极分解离散。当然,物质终极分解的产物“游空子”比中
微子还小,故人们目前还未能探测出来。
至此,我们可以说:让E=mc2 和整个的“狭义相对论”从此退出其不应
进入的真理之王国吧。
那么,“广义相对论”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爱因斯坦提出两个假设作为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其一是“广义相对性原理”,即“一切参考系(包括惯性系与非惯性系)对于物理
现象的描述都是等价的”。这是狭义相对性原理的进一步推广。真是有点可惜,要
是爱因斯坦早看到我们对“狭义相对性原理”的批判,那么他就不会浪费许多精力
去搞这么一套推广谬误的原理了。
其二的原理乃是“等效原理”,即“在时空小范围内,引力场同相当的加速度
参考系在物理上完全等价”。
那么,爱因斯坦根据什么允许匀加速参考系代替均匀引力场呢?据说他设计了一个
理想实验,内容是:设想有一个封闭的升降箱,当它从高楼顶自由下落时(此时它
有一个向下的重力加速度),则箱里的万有引力现象消失;或者,当此箱不处在引
力场时(如处在太空中)进行向上的匀加速运动,则箱里的物体会表现出重力现象
(即物体会向下掉落);于是,由于在升降箱里无法断定本系统是否在作加速运动
,所以则不知是处在引力场中还是处在匀加速参考系。因此,爱因斯坦便认为万有
引力场与匀加速参考系是等效的,并由此引发出许多的有关物质与时空关系的论点
出来。
其实,爱因斯坦一开始便错了。我甚至不用引述时空本质等正确的基本观念就可以
纠正他的错误━━
首先,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即使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相同,那么将其作等价处置
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纯水与酒精、硫酸,它们都是液体,皆透明、会流动,
它们的外观是一样的,凭眼睛的观察难以区分。那么,将它们等价处置有何意义呢
?
再者,爱因斯坦设计用来说明等效原理的升降箱理想实验是大有漏洞的。
这个理想实验的关键之处是所谓的升降器全封闭故里头无法断定本系统是否在作加
速运动。一旦里面看见或了解自己在加速运动着,那么就完全不会感觉失重(因为
这时在升降箱里,物体放在空中虽不会掉落箱底,但里面的人明白着那物体连周围
整个系统都在往下掉落着,根本就没有什么“失重”);而同理,如果把升降器搬
到太空中去加速,里面的人会因知道自己在加速而明白里头物体受到的力自然是牛
顿第二定律的力而非什么万有引力现象。
所以说,爱因斯坦这个理想实验的前提是:在封闭的一个系统内无法知道或测出本
系统是否在作加速运动。
而我要宣布:这个前提是错误的。
因为,这前提根本就无视“空间”这个重要因素。不管什么系统,不论如何密封,
那系统总得存在于空间之中。于是,当在那系统内检测出此系统相对空间坐标的状
况,便可知这系统是否在作加速运动!
那么,这检测如何来进行呢?
说来也简单:利用光线。因为光在空间传播的时候是不会跟随别的参考系统一
齐运动的。由于,光的速度快,故在较小的参考系统中得让它来回反射,以延长其
路程,增加其最后投射点的变化幅度。
具体的设计可以这样:我们不妨在爱因斯坦那理想实验中的升降器里放置两块大的
长方形平面镜,将其分别挂在升降器内相对着的两垂直的壁上,然后在两平面镜之
间的一端安装一台能定时发射出激光脉冲的激光器,而在另一端则贴上一张感光纸
条以显示激光最后的投射点,最后调整激光器的发射角度,让其光束从平面镜的一
端以极小的水平入射角射入,这样光束可以在两对面平行的镜片中反射极多次再到
达镜的另一端而投射在纸靶上。而这发射的角度,指的乃是左右的角度而不是上下
之角度,也就是说,发射枪平行于升降器的底面。
这样,如果升降器在垂直的方向上绝对静止(当然这是不大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假
设一下),那么脉冲光束最后的投射点则与激光发射枪口处在同一水平上,这个投
射点可称作原点。如果,升降器所在的参考系相对于绝对的空间系统在向上或向下
的方向上有着匀速运动,那么当脉冲光束在空间传播的时候升降器已随着所在的参
考系向上或向下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故光束最后的投射点会离开原点而处在原点的
下方或上方。而第二、第三及后面的每一束激光脉冲由于升降器乃匀速运动着,于
是在同样的时间里所移动的距离相等,因而它们最后投射点的位置与第一束脉冲的
最后投射点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于是,而如果升降器向上作加速运动,则由于它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每次都不同,
故每一次激光脉冲的最后投射点都会更大幅度地向下移而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而如果升降器没有作加速运动,乃是加进万有引力场,则绝对没有这种现象。即使
按爱因斯坦的理论,重力会使光线产生弯曲,其脉冲光束的最后投射点也向下移,
但这样的结果其投射点只会是固定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所以绝对可以说,任何匀加速参考系与万有引力场是绝对可以区分的,它们俩并没
有完全地等效。
分析起来,爱因斯坦的错就错在于他强行剽割了空间。他大概以为空间也能密封起
来一同带走,因而无法在升降器参考系中检测出此参考系相对于空间系统的运动变
化。于是可以这样形容:爱因斯坦先把空间阉割了,然后再推论出空间既非公的也
非母的。如此一来,美妙无比的空间体便被他弄得乱七八糟、不伦不类了。
中国古代笑话里有个农民发明了“削足适履”,而爱因斯坦却“更上一层楼”
,发明了“削脑袋适帽子”。于是方能够创造出那混乱不堪的“相对论”来。
大概,爱因斯坦后来也认识到无论研究什么,最能透彻的是先弄清它基元的本
质。所以他竭力研究起时空量子来,可惜他却被自己虚构出来的时空怪物(即“相
对论”)引人了歧途,迷失了方向。
果然,爱因斯坦用大半生的时间去研究时空量子(即时间基元与空间基元)时
,终于一无所获,含恨而终。
看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该全部退出历史舞台了。虽然,其中有些论调似乎符
合了几个模糊的现象,但即便是真的符合了,亦不过是巧合罢了,就象匀加速参考
系里的一些现象与万有引力现象在某些方面有点相同也纯属巧合一般。
第二节 运动之实质
好,让至今还统治着科学理论界的“相对论”靠边站着吧。让我们认真地去了
解一下物质运动的本质过程,即回答本章开端处所提的问题:物质在空间基元中是
如何推进的?为何在空间基元里的推进不必再经过渐进的过程??
由于,物质皆由物质基元“游空子”所构成,而游空子与空间基元“静空子”的大
小是一样的;因此,物质在空间基元里的推进实际上乃是各游空子在一个个静空子
中的推进。于是,一个游空子在一个静空子里的推进过程便代表了物质在空间中的
推进过程。
那么,游空子应该是如何在静空子中推进的呢?
在前面我们已知,游空子没有专门属于自己的中间体,因此必定要不断地借用静空
子的中间体,与一份份静空子之中间体结合成为自身之个体。于是,每当游空子的
循环体刚刚一进入一个静空子的时候,那静空子之中间体便立刻成为游空子的一部
分,于是游空子在这个时候拥有了两个静空子之中间体;这两份静空子之中间体同
时属于两个静空子及那个游空子(也就是说,这俩中间体同时属于两个空间基元及
一个物质基元);而当,游空子之循环体完全进入前面之静空子的中间体时,游空
子则完全脱离了后面之静空子而只拥有了一份静空子之中间体。
因此,物质通过空间基元“静空子”的过程则乃是这样的:当物质基元“游空子”
或“游空子重合体”刚一进入静空子时,这静空子的中间体立刻成为游空子或游空
子重合体的一部分,即成为那物质的一部分;于是,这便等于物质一下子就进入前
面的整个的空间基元,从而完成在空间基元中那不必经过渐进的推进过程。
那么,接下去呢?由于,游空子从原始态空间基元空子中迸离产生出来时,它的循
环体所受到的推进作用主要是作用在某一点(即循环体中那正空体极性最强的地方
)之上的,故在此作用下游空子在静空子中的移动乃是滚动式的;于是,接下来运
动中的游空子之循环体及中心体自然是继续“滚进”前边静空子之中间体(其实,
这中间体已经亦属于这游空子了)。于是,这“滚动”严格地说应属于游空子的内
部循环。这也就是说,此时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体)的内部总循环由循环体自身
的环绕式极性循环变化加上循环体及中心体在中间体中的“滚动”过程来共同构成
。由于游空子的循环体及中心体乃是“密度”不同的极性体,所以这内部总循环也
可称为游空子内部“极性密度转移循环”。当然,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体)之循
环体的循环速度与其整体的“滚动”速度是成正比且相对应的。
再接着呢,当游空子之循环体及中心体全部“滚入”前面的那份中间体中而退出后
面的那份中间体时,游空子方完成了一次内部的总循环!从刚才的进入到现在的完
成,便就是运动着的物质基元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体)的一次完整的内部总循环
,这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则乃是物质基元扩充与收缩的过程。由于,物质运动的
过程在实质上也是物质内部循环的过程,而正是内部循环的过程构成了物质的存在
,因此━━
物质的运动过程,参与了物质自我形成的过程!!这可称物质运动实质之定理!!
也可以这样说:物质的运动过程,其实乃是物质自身的存在过程;而物质运动速度
的快与慢,则乃是物质存在状态的不同。物质运动的快慢在其内部则反映在其基元
游空子之总循环的快与慢。而这总循环的快与慢则对应着物质基元存在周期的小或
大。
当,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体之循环体及中心体完全进入前面的静空子中而完成
一次内部总循环后,随即便由于其内部总循环的继续运作而再次开始了游离的过程
;这过程也即是再次进入别的静空子的过程;于是,新一轮的物质基元内部总循环
则又开始了……
简单地说:物质的运动,乃是物质基元“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体”不断地与空
间基元“静空子”之中间体相互结合并同时不断地撤离出本来所处的静空子之中间
体的过程。这过程,也是物质基元“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体”的一部分内部循
环,因此也便是物质基元自我形成之过程的组成部分。
于是,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物质运动的具体过程吧:物质基元“游空子”与空间常态
基元“静空子”同起源于空间原始基元“空子”;因此物质与空间原本便是密切相
关的。而游空子一产生便注定要终生挪用静空子的中间体,与之结合成一体。只是
,游空子终生游荡,因此必定要不断地更换与自己相结合的静空子之中间体。而这
结合与舍去的更换过程,便乃是物质的运动过程。物质一进入一份空间常态基元静
空子之中间体的范围,那中间体便立即成为了物质的一部分;这时,物质即乃是没
有经过渐进,一下子便推进一个静空子的距离。接着,物质基元游空子或游空子重
合体之循环体及中心体继续滚动循环进前面那静空子之中间体(此时亦属于自己之
中间体)的过程;此刻,整个的物质基元乃是暂停着整体的推进而在进行着自我形
成所必须的内部循环变化。当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体之循环体及中心体完全融进前
面那静空子的中间体中,则同时即刻撤离出后面那份原本所结合着的静空子之中间
体,这时物质基元“游空子”乃完成了一次内部总循环变化。随即,物质开始了新
一轮的推进过程……
如果问,物质基元游空子们之循环体及中心体这些东西的“极性密度转移循环”到
底是如何在空间基元中进行的呢?那么可以说,这个问题其实则乃是多余的。因为
,循环体及中心体在空间基元中的整个“极性密度转移循环”之过程乃是构成整个
游空子及它们自身的过程。也就是说,整个的内部总循环过程方构成了它们自身,
它们这“东西”指的乃是整个循环过程的它们,这自我形成的整个过程,方构成了
它们作为个体的存在,而作为在某一个片断的所谓“它们”,却是不存在的。因为
在“片断”中,不能形成存在所需要的时间。不过,个体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拥有
着另一种存在,它乃是孕育过程之存在。
总而言之,物质通过一个空间基元的运动过程乃是━━物质的即刻扩充─→停顿进
行物质内部的极性密度转移循环─→即刻脱离原来所处的静空子─→即刻脱离这空
间基元而宣告通过。
于是,我们得出了一个物质运动过程的基本定理:宇宙中所有物质的所有运动过程
,全皆是不连续的。任何物质每次即刻推进一个空间基元后,便停顿下来进行着物
质基元自我形成所需的内部循环。而物质运动速度的快慢,其实便乃是这停顿时间
的短长而与每次的即刻推进过程无关。
而在自然的状态中,物质基元“游空子”的内部循环速度,决定着物质运动的速度
。这是因为:游空子内部循环的快慢决定着循环体及中心体的滚动速度━━即“内
部极性密度转移循环”的速度;而这“内部极性密度转移循环”的速度恰恰决定了
物质之停顿自我综合循环过程的长短,而这停顿时间的短长乃正体现着物质之运动
速度的大小。
因此,所有物质的运动皆包含着相互交替的两个过程,其一是即刻扩张推进的过程
;其二是停顿自我循环包括即刻收缩的过程。而推进的进程由于是一种即刻扩充、
不经过渐进的过程,所以与速度无关。总而言之,物质的内部循环变化是连续的,
但其运动却是不连续的。
物质运动之实质过程我们终于弄清楚了。于是,那有关物质运动的千古哲学难题━
━即所谓的“芝诺疑难”(有人称之“芝诺悖论”),终于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了
。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了“两段法”、“阿基里斯追不上龟”、“飞矢不动”
等一些疑难。这些问题到如今其实皆还没有得到过真正清晰明确的回答。这些难题
其实正是有关时空基元与物质运动过程的问题。
“两段法”认为:由于任何两点之间还有着无限多个点,而物体是不可能走完
无限个点的,因此物体无法从一点运动到任何的另一点。
可是现在,我们知道空间有着最小的极限单元(即存在着空间基元);于是空
间是不能够被无限分割的,任何两点之间都不会有着无限多个点。因此,“两段法
”的前提便已是错误的,因而“两段法”纯属谬论。
“阿基里斯追不上龟”这个悖论更是著名。这个问题与物质运动的过程有关,
其内容为:阿基里斯虽然是行走如飞的“神行太保”,但是他却永远也追不上前面
极慢爬行着的乌龟。其道理是:阿基里斯如果要追上乌龟,那么他便要先到达乌龟
刚才所在的位置,可当他到达那位置,乌龟则当然已离开那位置而前进了一小段距
离。于是,如此重复下去虽然距离越来越近但始终却都还有着距离。也就是说,阿
基里斯先到达前面乌龟所处的位置是追上它的前提,可是每当他追赶到那位置,被
追者又总已离开那位置而到了前面的另一个新的位置。于是追赶者又要重复刚才的
过程,而这样重复地追赶下去乃是永无追上之时的━━可这又是追赶者所必须经历
的。所以,芝诺的结论便是“阿基里斯永远也追不上龟”。
芝诺的这个结论虽然与现实是格格不入的,可他的推论却又是严密的。人们如
果细细地去思考他所论述的这个问题,便会真的觉得他说的不无道理。千百年来,
人们无法真正清楚地指出这悖论究竟错在哪里。于是,有的人干脆认为“运动就是
存在着的矛盾本身”。可是,如此将不能解决的矛盾归于矛盾、归于天生自然,能
说是解决了矛盾吗?
现在,由于我们知道,物质运动的过程由相互交替的两个环节所构成;这两个
环节乃是物质的扩充式即刻推进过程与物质停顿自我循环之过程。这就是说,物质
的运动皆是不连续的,皆是一走一停、一走一停地进行着的。于是,芝诺这“千古
疑难”的破解便显得非常的简单:芝诺这悖论错就错在人们及他皆以为运动是连续
的,所以阿基里斯自然无法追得上乌龟;而实际上,由于所有的运动皆是不连续的
,因此当阿基里斯追赶到离乌龟只隔一个空间基元的时候,由于其速度大故停顿自
我循环的时间远比乌龟要短,结果在乌龟还在继续停顿作自我循环的时候,阿基里
斯便已追了上去,一下子便会触着了龟的尾巴,而后同理便会赶上它、也可以超越
它。
芝诺还有一个所谓的“飞矢不动”的悖论。就是说,他认为“飞行的箭是静止
不动的”。其道理是:箭在飞行的某一时刻,必定是处在某一个位置上,它不能同
时占有两个位置;因此,箭在这一个时刻应当是静止的。可是,箭在这一个时刻静
止在这个位置上,另一个时刻静止在别的位置上,于是整个过程皆由这样一系列的
静止来构成,而静止的总和是不能构成运动的、静止的总和当然还是静止!所以说
飞行的箭是不动的。
虽然芝诺的这个结论本身便是一个矛盾,但此悖论却将道理讲得头头是道。
至今,人们“最有力”的反驳则首推黑格尔的辩证法,但是黑格尔不过是用矛
盾来处理矛盾罢了。他认为“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既在某一位置又不在这个位置
”。也就是说:在同一时刻,运动物体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既在这里又
同时在那里。这,显然也是矛盾的,所以黑格尔干脆就认为运动本身便是矛盾。其
实,如果说穿了,黑格尔这所谓的辩证法在实质上与芝诺那“飞矢不动”之悖论乃
一路的货色是也。
不过,情有可原,芝诺与黑格尔肯定不是有意制造悖论与矛盾,原因乃是他们不清
楚物质运动之实质过程。那么,现在由于我们知道,物质的运动乃是推进与停顿交
替进行着的;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描述出飞行之箭的运作过程:概括地说,飞行
之箭乃是推进与停顿交替进行着一个过程。这推进是箭之所有的成份基元之各循环
体及中心体的极性密度转移循环导致相应的空间基元“静空子”之中间体即刻转化
为箭身一部分的过程;而这停顿则是箭之所有的成份基元每推进一个空间基元后便
停顿进行自身存在所必须的自我循环的过程。当然,在这停顿的过程中,箭后面的
成份基元亦分离出本来所结合的空间基元之中间体。
总之,那飞行之箭与所有的运动之物一般,其运动乃是断续地进行着的;那箭处在
一系列位置上时是静止的(不过,这静止只是整体推进的停顿,而在这整体的内部
却在不断地进行着存在过程所必须的自我循环变化过程);但箭在那系列位置里的
每两个位置之间则皆还有着一个即刻扩充推进的过程。故“飞矢不动”只不过是很
碰巧地对箭之运动的过程刚好说对了其中的一个片段。
看吧,芝诺的悖论其实乃是建立在人们对空间、对物质运动的一些模糊直观的概念
之上的。当我们理解了空间的结构、了解了物质运动之实质及过程,那些悖论的致
命之处则便暴露无遗了。于是我们可以宣布:芝诺悖论这千古疑难今朝已真相大白
于天下了。
第三节 惯性的本质及运动定律的透析
对于惯性,人们只能说,惯性乃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而如果我问:一物体因为惯性在运动中,那么当它处在这过程中的任何一个位置上
时,与它静止在那个位置上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这,有谁能够清楚地回答出来呢
?
两三百年前牛顿从表面现象上总结出来的有关惯性的一些规律(即“牛顿惯性定律
”),至今都还没能得到更深一层的解析,真是有点可悲!
而现在,由于我们已经知晓:空间乃存在着空间基元,空间基元有着其内部的结构
;而物质基元“游空子”在经过每一个空间基元“静空子”的时候,首先要与那静
空子的中间体结合为一体,然后继续进行着“内部极性密度转移循环”,于是,我
们便很容易的就能够明白:惯性的实质,其实乃是物质基元内部循环状态的保持━
━也即是物质自身存在方式的保持。
在上一节我们知道,物质在自然的条件下,其基元内部循环的快慢对应着整体运动
速度的快慢。
于是,如果要强行让物体(包括粒子)整体运动速度产生的改变;那么则需要使游
空子原来的内循环速度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也就是说:物体(包括各种粒子)的整
体运动速度,都对应着一个相应的其基元的内部循环速度;而要改变物体的速度,
则需要改变其基元内部的循环速度;而改变物体速度所需的力(即牛顿第二定律的
那作用力)其实正是用来改变其基元内部之循环速度的。而物体在自然状态下的运
动方向则乃是取决于其基元重合游空子以哪一组循环体来进行“滚动”循环;而不
重合的物质基元游空子之运动方向则乃是取决于其循环体所处的方位及中心体的位
置;因而改变物体运动方向所需的力其实质乃是用来使其基元产生变向滚动循环的
力。这也正是向心力的最基本原理。
当然,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含的游空子重合体则越多,于是改变其内部循环所需的
力则越大。
咳,叫我们如何谦虚呢?牛顿第二定律(即F=ma)只不过是从现象中总结
出运动变化等与作用力的关系式,而我们却找到了这关系式的本质所在。
因为物体的运动速度总对应着其基元游空子重合体的一个内部循环速度;故当不受
外力的作用时,这循环速度几乎不会改变;而只要这内循环速度不变,物体的运动
速度则也不会改变。而这,正就是惯性定理━━即牛顿第一定律━━的实质所在。
为什么上面我用“几乎不会改变”这词句呢?
这里需要再说明一下的是:前面讲述过,所有的空间常态基元“静空子”的内部循
环方位与相邻的静空子之内循环方位皆是成相互垂直的;于是,各粒子中或物体中
的游空子重合体们都会面临着周围三种状态不同的静空子:一种是其内部循环体与
自己乃是正面相对着的静空子,而另外两种则是其内部循环体与自己乃是侧面相对
着的静空子;因此,当游空子重合体要进入另一个静空子时,由于它的循环体在第
一种静空子的前半部分不会碰到其循环体(静游空子的循环极性相同);故游空子
自然会在其周围相邻的静空子中选择第一种静空子;这样,自己在进行内部极性密
度转移循环的过程便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而接着,当游空子重合体的内部极性密
度转移循环通过这个静空子时,由于双方内循环体的循环频率有着反差,故同极性
之循环极性冲击则会造成双方内循环速度的改变━━即静空子内循环变慢而游空子
的内循环变快。那么,既然游空子重合体的内循环变快了,则整个游空子重合体的
运动速度相应的也会变快━━只是,由于静空子之循环体势单力薄,其对游空子重
合体的作用很有限,故游空子重合体之内循环及整体运动速度的变化亦是很微小的
。
而这,正是上述我使用“几乎不会改变”这词句的原故。
虽然,这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所导致的双方内循环的变化极其微弱,但如果从宇
宙大循环的整体角度来看则是非常的明显!
因此,我们还应当对牛顿的第一定律作两点必要的修正:
其一,那第一定律认为“匀速运动之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其匀速运动”
;可是,物质在惯性运动中由于与空间之基元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其缓慢地加速;所
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惯性并不会使物体保持永远
的匀速,而是会令其极缓慢地加速。
其二,牛顿第一定律还提到,不受外力时,静止的东西保持静止。那么,如何从实
质上来看这个问题呢?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在宇宙不断的大循环中,一切东西都在运动着
,在自然状态下从来都不会有着相对于绝对空间体而完全静止着的物体。那所谓的
“保持静止”只能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系保持静止;而相对空间基元体系,则一切自
然状态的物质皆在运动着。因而,牛顿第一定律中那所谓的“保持静止”实际上乃
是保持着某一个运动状态而已。
现在,本节开端我所提出的问题终于可以这样清清楚楚地回答:相对于某个参考系
,运动或静止的某一个物体处在同一位置上的差别就在于其物质基元之内循环速度
的有所不同。
由于,有了基本粒子在自然的运动中必须选择静空子而前进的原理,我们现在则可
以清清楚楚地解释所谓“物质波”的问题:人们在实验上发现,电子居然也有着衍
射的现象,于是称之“物质波”。而其实,这正是由于电子被发射出来后,它在空
间中必需要选择静空子而前进、于是它无法笔直地运动着。因此它则显示出以波动
的形式来前进。这,正就是物质波的本质所在。
而运动着的物质如果要改变方向,那么则便需要有外力来将游空子扯入非自然选择
的其周围另外一个静空子中,让它按新的角度去继续进行波浪式前进。如向心力之
作用,亦为此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2.3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