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第七章 宇宙的整体结构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6月14日12:12:01 星期六), 站内信件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便就是宇宙。而宇宙的框架,只能是空间。而空间中所有
的存在之物,则应有着起源和来历━━可那最初始的物质基本成份,又是从何而来?

    我说过:宇宙尽管可以无限的久远;但我们仍然可以追问:宇宙中的物质,最
初到底是如何产生出来的?

    由于,空间基元因为“存在”之本质而需抛射出自己的一部分衍伸体━━“游
空子”,当原态空间基元(即空子)抛射出一个游空子后,则会成为宇宙常态空间
基元“静空子”;而宇宙中的一个个“游空子”则便成为物质最初始和最基本的成
份━━物质基元。

    所以,宇宙之物质,起源于无限多份的原始态之空间基元。

    当然,原始态之宇宙空间,绝不会是宇宙的开端。因为宇宙还有个重要的本质
乃就是无限。在空间上无限宽广、在时间上无限久远。

    于是,宇宙便应当是循环的,物质空间混合态的宇宙,必定还要走回到原始态
空间之宇宙;而后,这原始态空间再抛射出游空子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宇宙大循环━━
如此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也只有如此,宇宙方能够无始无终,永恒且无限。

    于是,宇宙在时间上的整体结构为:无限多次的宇宙大循环,构成宇宙的永恒。

    因此,当我们了解了一次宇宙大循环的过程,我们便也就等于了解了宇宙的全
部历史。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把宇宙一次大循环的整体过程全皆描写出来吧:

    当宇宙空间又处于原始状态时,由于其原始态空间基元内部的相互作用(作用
机制在第二章已有详细的论述),所有原始态空间基元━━“空子”则迸离出去了
游空子。由于初始阶段的游空子其内部循环频率大都相似,故它们相撞在一起的时
候则较常会相互结合成重合游空子。而同理有的重合游空子相互撞击时又会结合成
为较大的粒子,而有的饱和重合游空子(如电子)与较大粒子则会结合成为原子。
而原子之间则又结合成分子、并形成星际气体和尘埃。而后,星际气体和尘埃在万
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渐地聚集、撞击,最后形成了恒星或行星。

    游空子们产生出来后,由于每个游空子或游空子重合体的运动方式皆为滚动式
的,于是,其结果是:游空子们无论相互结合与否,其最终的运动轨迹则皆为环绕
状的。于是,内部循环方位不同的游空子们则以不同方位的弧线轨迹向前飞奔;结
果,游空子们(包括游空子重合体们及各种粒子)则奔向宇宙空间中的各个区域而
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个的星系。于是物质无论大小,其最终的结构状态则
一般为环绕状。从原子到太阳系到银河系,亦皆是如此。而现代的天文观测乃发现
了星系分布的一个出乎意外的新特征,即:星系团的分布乃是大约排列成长条链形
的;而各星系并不是杂乱地在空间中随机分布着,星系与星系实际上乃是组成了一
些巨大的片层。也就是说,许多星系团构成了一个较为密集的层面,而要隔着非常
广阔的空间空区,然后才有另一个的星系团层面。那么,这一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其实,这乃正说明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绝大多数星系、星系团只不过构成了一个大
总星系的一角,而这些星系团所构成的链则乃是我们这旋涡状大总星系的几小片断
旋臂而已。

总之,在宇宙中各个地方的一定范围内,游空子们形成一个个庞大的大总星系;而
这大总星系的特征乃是各星系构成了旋涡之状态,于是,即使有的星系本身并非旋
涡状,但在更大的尺度,它的轨迹则亦为旋涡状之轨迹,环绕运动乃成为宇宙运行
之基本规律。

    而物质空间混合态之宇宙,便就是由无限个旋涡状的大总星系所构成。

    那么,那游荡着的和相互结合成粒子或物体的游空子们如何回到与之对偶的静
空子怀中,从而完成一轮宇宙大循环呢?

这个问题我们在论述能量的时候已经讲过,简要地说:游空子们在宇宙循环的运动
中,由于与静空子们的相互作用,于是内部循环逐渐地加快,当内循环加快到一定
的程度,则所有相互结合在一起的游空子因内部作用的过于激烈而逐渐地分解到了
单个的游空子。而后随着运动的继续,游空子内部循环的频率与静空子内循环的频
率则慢慢地趋于一致。当游空子、静空子的内部循环频率完全相同时,如果它们俩
的内部循环方向相反,则它们便成为对偶的关系,于是,它们随即融合成原始态空
间基元“空子”,并宣告一次宇宙大循环的结束和另一轮宇宙大循环的即将开始。


接下来,让我们大约估计一下:游空子们要经历多少的时光方完成一次宇宙大循环


要知道每一轮宇宙大循环大约经历多少的时光,那么我们则需要先列出宇宙大循环
的每一个过程。

在宇宙的大循环之初,物质由无数从空子中迸离出来的单个游空子开始了其种类的
形成过程;因此,初始形成出来的亚微观粒子之构造则绝大多数会较为简单;于是
这阶段宇宙中轻元素(如氢、氘、氦)居多,成为各星云的主要成份;而后,各微
粒由于其基元内部循环方位的不同故则以各自的轨迹奔向宇宙不同的角落;于是在
各个角落,许许多多的微粒聚合成超大旋涡状星云团;于是,每团超大星云由于万
有引力的作用则向着各自的中心逐渐收缩,成为旋臂为旋闭式的收缩型旋涡状大星
云团。由于,相互碰撞和挤压的逐渐加剧,这团星云的温度与压强则渐渐地提高;
当这大星云团收缩到一定的程度,在超高温超高压的作用下,这团超高密度大火球
的最基本成份“游空子”的内部循环之方位则会发生逆转━━结果整个收缩旋转态
超大火球因此随即发生了逆向扩展反旋,迅速地成为扩展型(即旋臂为旋开式的)
旋涡状超大星云。

在这团超大火球的旋开式暴胀过程中,虽然星云的温度会逐渐地下降;但在这超级
大星云中的许许多多的小星云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则又会渐渐地收缩;于是粒子的
位能逐渐转化为热能;当小星云收缩成一小团、温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则会开始
了聚变热核反应,从而使内压力与引力处于大致的平衡状态。于是小星云团向内的
收缩停止了,并开始了对外的辐射。于是光芒四射的恒星宣告诞生。而如果,某个
小旋涡状星云之粒子在运动中经反复强烈地碰撞而形成出了较多的重元素;那么,
由于在旋涡环绕运动中重元素的离心力较大,因而无法随着轻元素向中心收缩。结
果,向中心收缩的轻元素则在中心处形成为一个恒星,而仍在旋涡外轨道上的重元
素则聚集成为一个或多个的行星并绕着中心之恒星继续运转着(我们所处的太阳系
则乃属于此种状况,我们当今所处的这时代正是某次宇宙大循环中的这个时期)。


总之,超级大星云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子星云则分别形成为星球、星系、星系团等
━━它们统统合起来则构成为一个旋涡状的大总星系。

而我们现在所观测到的所有星体将继续着它们的演化进程;尽管各星体的形成时期
不尽相同,其演化不尽同步,但最终所有的星体则由于可耗能量的渐竭而全皆停止
了各种激烈的作用;于是,“明星”则会成了“暗星”,宇宙终将进入了昏暗期。
当然,这无数的暗星仍旧在大总星系的“旋涡”中飞速地运行着。而在宇宙黑暗期
还未到来时,个别的星体自然有可能提早进入了黑暗,即由于星体的塌缩而形成了
所谓的“黑洞”。

人们认为,黑洞密度大、万有引力极强,连光线都发射不出来,而其实,由于物质
密度非常大时,其电子质子等的运动幅度自然会很小(在所谓的“中子星”阶段,
人们认为原子中的电子皆被挤压进原子核,与质子“结合”成为中子;但实际上,
从它们的结构来分析,电子与质子是不会真正地结合成为中子的━━最多只不过,
它们被挤压在一起的时候正负电荷的性质相互抵消,因而表现出中子的特性来罢了
);因此,那高密度物质无法发射出一般频率的电磁波乃属正常。但是,“黑洞”
既然发射出了万有引力场,而万有引力场之实质等同于极其微弱的正电荷之电场;
那么由于电场乃属于超高频电磁波,故严格的说法应是:“黑洞”无法发射出一般
频率之电磁波。

接着,宇宙之昏暗期将如何发展呢?由于,所有的物质皆随着其所处的大总星系之
旋涡式运转在运动着;因而,在昏暗期,物质基元游空子与空间常态基元静空子的
相互作用依然继续进行着;于是,所有游空子的内部循环继续缓慢地加快;再经过
漫长的岁月,当游空子内部循环快到一定的程度时,本来结合在一起的游空子们由
于循环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非常的强烈而终于导致它们的全面解体。于是,宇宙
中的物质开始了陆陆续续的解体大爆炸(比较早形成出来的星球或物体当然便比较
早开始解体的过程);结果,所有的物质最终皆分解到了最后的层次“游空子”,
这,乃是宇宙之分解弥散时期。

由于,在宇宙大循环初期,物质基元游空子及游空子重合体或它们所形成的各种粒
子虽然在大尺度上按一定的方位(即对应着游空子之内部循环的方位及中心体之位
置)飞速运行着;但每个大总星系中各微粒的碰撞合成却只能是随机的,因而各星
球的年龄各有不同,于是,各星球物质爆炸大解体的时间亦不尽相同━━那么结果
呢?结果,那较先分解出来的游空子自然首先向着宇宙之空区扩散;于是,宇宙空
间中的游空子密度越来越大,但这时期由于游空子的内部循环极快,因此游空子间
的任何情况的碰撞皆不能导致其相互结合━━但这碰撞却会导致双方运动速度及内
部循环的变慢(其道理前边已有过论述);于是,较先分解出来的游空子虽然与空
间相互作用的时间较长而其内部循环速度得以较大的提高,但越早分解出来的游空
子们由于相互间的碰撞次数越多,故其内部循环速度则得到越多次的减速━━于是
,虽然宇宙物质之分解弥散并非是同步地进行,但宇宙中所有游空子的内循环速度
则日趋一致。当宇宙中所有的物体及粒子全皆分解为一个个的游空子时,则所有的
空间皆填满了游空子,于是游空子的运动则意味着碰撞,而这碰撞则乃是相互渗透
式的碰撞。于是,这游空子世界还将会作进一步的内循环自我调整:内部循环快的
游空子由于其运动速度快,碰撞的次数则较多,于是其内部循环的加速度则慢了下
来;而内部循环较慢的游空子则由于其运动速度慢而较少有碰撞;故内部循环的加
快则减缓得较少;于是,宇宙中所有游空子之内部循环速度则终将会全面趋于一致
。当所有游空子的内部循环速度完全一致时,如果这循环速度还没有达到此时静空
子之内部循环的速度,那么所有的游空子则会将继续运动着━━直到游空子们的内
部循环速度与静空子们的内部循环速度完全相同时,则终于实现静游空子的彻底融
合,从而宣告这一次宇宙大循环的圆满结束和下一次宇宙大循环的即将开始。

宇宙一轮大循环的总体结构和过程我们已经总结完毕了;那么这其间大约要经历多
少的时光呢?由于,宇宙大循环中那团超密之巨大火球的旋开式暴胀过程其实便就
是现代宇宙学中人们所谓的“大爆炸”之过程,而人们根据天文上的观测,再经过
逆推计算得出从初始“大爆炸”至现在的时间大约为100多亿年。那么,这大总
星系大约还能维持多久呢?现在,各星系间的相对运行速度与类星体的退行速度比
起来则显得要缓慢了许多,那类星体根据测算其退行居然接近于光速;那么,这说
明了什么呢?由于,相对于绝对空间,同一个体系内的物体之相对运动速度不可能
相差甚远,故类星体如果真的有那么快的退行速度,则它们只能是属于另一个大总
星系的星体。

由于大总星系乃是相对于绝对的空间体系而分布的;而在绝对空间系统,相对于空
间体,运动速度的极限当然是在那空间中传播的光速;但在绝对空间系统中,物体
之间的相对速度却是可以超越光速的,例如俩背道而驰的物体之速度相对空间体系
皆超过光速的一半的话。于是,处在绝对空间中的不同的大总星系由于皆有着旋涡
式的运转,故这个大总星系的某个点与另一个大总星系的某个点则常常会是背道而
驰的;而这,正乃是类星体高速退却的原因。

从而,我们亦可以知道,当今大总星系之旋开式暴胀之线速度约为接近光速的一半
,而目前的物质之结构也还算稳定━━因而看来,目前的各星系大约还得再运行八
十亿年左右方能达到宇宙物质解体大爆炸的时期。

由于从超大火球的开始旋开式暴胀到物质的大解体爆炸,这乃只是大总星系年龄的
一半(因为从大总星系星云团收缩到超大火球需要另一半的过程),于是我们至此
则得出大总星系的年龄大约为二百亿年左右。

由于,我们这大总星系近旁的所谓的类星体已属另一个大总星系,并距我们有百亿
光年(如果人们对之退行速度及距离的测算准确无误的话),故大总星系的直径约
为二百亿光年左右;因而所有的大总星系解体后,大约还需要再经历五、六十亿年
的物质弥散时期,所有游空子方能够实现与静空子的完全融合而宣告完成一次宇宙
的大循环━━逆推一下可知宇宙从大循环之初游空子的全面迸离到聚合成无限个大
总星系星云团亦需要同样的五、六十亿年━━于是,我们终于得出:宇宙的一轮大
循环大约需要三百亿年的时光。

这也就是说,物质基元游空子从原始态空间基元空子中迸离出来后,要经历大约三
百亿年的漫游和其间的种种遭遇,方能够重回空间常态基元静空子之温馨的怀抱,
并以它们瞬间的结合宣告宇宙的完美与永恒。

总而言之:一轮接一轮、永不停息的宇宙大循环构成了宇宙在时间上的无限。而一
个紧挨着一个,无限多个空间基元则构成了宇宙在空间上的无限。在宇宙大循环中
的绝大部分时期,宇宙乃是由无限多的空间常态基元静空子和同样多的可相互重合
或结合的物质基元游空子所共同构成。而宇宙在大循环中那最绚丽多姿、神奇瑰丽
并孕育出奇妙生命与崇高精神的星际时期,则乃是由大致均匀地分布在无垠常态空
间中的无限多个大总星系所构成!

终于,至此我们可以咏叹━━

              浩浩寰宇,

              尽收眼底;

              茫茫人生,

              归属何处?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45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