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1814,德国的光学家夫琅和费比牛顿更进了一步。他让光束
通一个狭缝,然后再用棱镜折射。这样得到的光谱实际上就是由
各种波长组成的光的一系列狭缝的像。狭缝的像非常多,它们汇
集在一起就成了光谱。夫琅和费的棱镜非常好,产生的狭缝像清
晰得能够看出有些狭缝像没有出现。如果在太阳光中缺少某些特
定的波长,则在那一波长便没有狭缝像形成,因而在太阳的光谱
中就会出现一条暗线。
夫琅和费将他发现的暗线位置全部标出来,共有700多条。
从此这些暗线被称做夫琅和费谱线。1842年,法国物理学家A.E.
贝克勒耳首次拍摄到太阳的光谱线。这种照相术极大地促进了对
光谱的研究,而且随着现代精密仪器的使用,在太阳的光谱中已
经发现了3万多条暗线,并测定了它们的波长。
19世纪50年代,一些科学家曾经设想,这些线代表了太阳上
的各种元素。暗线表示在有关波长时光线被某种元素所吸收;明
线则表示元素的特征辐射。大约在1859年,德国的化学家本生与
克希霍夫研究出了用这种方式来识别各种元素的一套方法。他们
把各种物质加热,使之发出白炽光,再将它们发出的光展宽成光
谱,根据背景上的标度测定出谱线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是在
黑暗背景上出现的明亮的发射线),然后把每一条谱线都同某种
元素匹配起来。他们的分光镜很快就被用来发现新的元素,方法
是辨认与已知元素不一致的新谱线,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本生
与克希霍夫便利用这种方法发现了铯和铷。
此外,分光镜还被用来研究太阳光和星光,很快在化学及其
他方面就获得大量的新资料。1862年,瑞典天文学家埃斯特朗在
太阳的光谱中发现了氢元素的谱线特征,从而证实太阳含有氢。
虽然在恒星上也能探测到氢,但是,总的说来,由于恒星的
化学成分不同(其他性质也是如此),它们的光谱也各不相同。
事实上,恒星可以按照它们的谱线图的一般性质来分类。1867年,
意大利天文学家塞奇,在4000颗恒星光谱的基础上,第一次将恒
星分类。到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天文学家E.C.皮克林对几万张
恒星光谱进行了研究,在A.J.坎农和A.C.莫里的大力支持下,使
光谱分类更加细致。
最初,光谱分类是用大写字母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的,
但是后来知道的恒星越来越多,因而有必要改变这种次序,对光
谱型进行逻辑排列。如果字母以恒星温度递减的次序来排列,则
为O,B,A,F,G,K,M,R,N和S十类;而每一类又可以再细分
为1~10十个次型,例如,太阳是一个中等温度的恒星, 光谱型
为G-0,半人马座α星是G-2型, 温度比较高的南河三是F-5型,
而温度相当高的天狼星则是A-0型。
正如分光镜在地球上能够找到新元素一样,分光镜在天空中
也能找到新元素。1868年,法国天文学家让桑在印度观测日全食
时,发现了一条和过去任何已知元素的光谱都不符合的光谱线。
后来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证实,那条光谱代表的是一种新元素,
并将这种新元素命名为氦(源自希腊文“太阳”)。大约30年以
后,人们才在地球上发现了氦元素。
图:氦的光谱线
正如我们在本章前面看到的那样,分光镜后来成为测量恒星
视向速度的工具,并用来探测恒星的磁场特性、恒星的温度、恒
星是单个星还是双星等等。
此外,谱线是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一部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
不过,直到19世纪90年代首次发现原子中的亚原子粒子后,谱线
才得到充分地利用。例如,1885年,德国物理学家巴耳未证明,
氢原子所产生的整组谱线按照一个相当简单的公式有规则地间隔
着。30年以后,用这个理论推导出了氢原子的一个重要结构图。
洛基尔本人证明,一种给定的元素所产生的谱线在高温下会
发生变化。这表明原子内部有某种改变。同样,直到后来发现原
子中含有更小的粒子后,洛基尔的理论才受到重视。在高温下有
些粒子被驱逐出来,因而使原子的结构和原子产生的谱线的性质
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了的谱线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新元素的象征)。
但是,很遗憾,氦至今仍然是天上发现的惟一新元素。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3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