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天文学家首次研究的深空里的射电源,其存在似乎与含有湍
动气体的延伸的天体有关:蟹状星云、远星系等等。然而,有些
射电源看上去异乎寻常的小。由于射电望远镜越来越精密,对射
电源的观测也越来越清晰,人们开始发现,射电波可能是由单个
恒星发射出来的。
在这些射电致密源中,有几个已经知道是3C48、3C147、3C1
96、3C273与3C286。“3C”是“剑桥第三射电星表”的缩写。这
个表是由英国天文学家M.赖尔和他的同事编制的,后面的号码表
示这个射电源在表中的位置。
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桑德奇用5米(200英寸)口径的望远
镜对含有这些射电致密源的区域进行了仔细地搜寻;每个区域果
然都有一颗恒星好像就是射电源。被探测到的第一颗恒星是与3C
48联系在一起的恒星。 在3C273天区中,最明亮的一个天体的精
确位置是哈泽德在澳大利亚测到的,当月球从这个天体前经过时,
他记录下了射电中断的时间。
这些有关的恒星在以前对天空进行的照相扫描中早已被记录
了下来,过去它们一直被认为只不过是我们银河系的暗弱成员。
但是,在它们不寻常的射电辐射的刺激下,对它们又进行了仔细
地拍照,现在证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暗弱的星云状物质被证明
与某些天体有联系, 而3C273显示出从它里面喷射出一小股物质
喷流的迹象。 事实上,有两个射电源与3C273有关:一个来自这
颗恒星,一个来自这股喷流。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在仔细地研究
以后,发现这些恒星含有非常丰富的紫外光。
图:3C273的射电照片
事情似乎是这样,射电致密源尽管看起来像是恒星,但它们
终归不是普通的恒星。它们最后被称为类星射电源(类星意思是
“与恒星相似”)。由于这个词对天文学家来说越来越重要,但
念起来很不顺口,于是,1964年,中国血统的美国物理学家邱洪
宜(音译)把这个词缩略成类星体,就这样,一个拗口的字眼永
久地进入了天文学词汇。
很明显,类星体非常有趣,有必要使用包括分光镜在内的全
部天文技术来进行研究。天文学家桑德奇、格林斯坦和M.施密特
等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得到类星体的光谱。当他们在1960年
完成这项任务时,发现有许多陌生的谱线他们无法辨认。而且,
有一个类星体产生的谱线与任何其他类星体的谱线都不相同。
1963年,M.施密特再次研究3C273的光谱, 这颗最明亮的类
星体显示出最清晰的光谱。在光谱的6条谱线中有4条排列方式看
起来与氢谱线的线系十分类似,不过氢谱线的线系不应该存在于
这些谱线被发现的地方。但是,难道这些谱线不可能本来在别的
地方,因为它们向光谱的红端位移,才出现在它们被发现的地方
吗?如果真是这样,它们的位移会是很大的。曾有人指出,它们
以大约每秒40000公里的速度退行。这个数值似乎让人无法相信,
而且,如果这种位移现象存在的话,另外两条谱线也应该能证认
出来:一条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氧;另一条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
镁。
施密特与格林斯坦转而研究其他类星体的光谱,他们发现,
只要假定有巨大的红移,它们的谱线也能证认出来。
这样巨大的红移固然可以由一般的宇宙膨胀产出;但是,如
果按照哈勃定律把红移换算成距离,结果证明,类星体根本不可
能是我们银河系里的普通恒星;它们应该在已知的最遥远的天体
之列,距离地球几十亿光年。
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次集中地搜寻发现了150个类星体。
对其中110多个的光谱进行了研究。 这些类星体中的每一单个类
星体都显示出大的红移,确实比3C273类星体的红移大。 它们中
有两个类星体的距离估计大约有90亿光年。
如果类星体真像红移显示的那样远的话,那么,天文学家就
会面临一些迷惑而难解的问题。举例来说,这些类星体必定非常
地明亮,才能在如此遥远的地方仍然显得那么亮;它们一定是整
个普通星系光度的30~100倍。
然而,如果真是这样,如果类星体具有一个星系的形式和外
表的话,那么,一个类星体含有恒星数目应该是一个普通星系的
100倍,而且其大小也应该是一个普通星系的5倍或6倍。 即使在
它们那样遥远的距离,在大型望远镜里也应该呈现出清晰的卵形
光斑。然而它们并不形成光斑,即使在最大的望远镜里依然是星
状的点。因此,尽管它们特别明亮,在体积上可能比普通星系小
得多。
另一种现象也着重说明类星体的体积是小的;因为早在1963
年,人们就发现,类星体发射出的能量,不论在可见光区域还是
射电波区域,都会发生变化。几年期间的记录表明,其增减幅度
多达三个星等。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辐射有这样明显的变化,它一定是一个
小天体。小的变化可能是由天体的某些局部区域增亮或变暗造成
的;但是大的变化,则一定与整个天体有关。如果整个天体与变
化有关的话,那么,在发生变化的时间内,某种效应一定会横跨
天体的全部宽度。但是任何效应都不能快过光速;因此,如果一
个类星体在几年的时间内就发生明显的变化,它的直径不可能大
于1光年。 实际上,一些计算结果表明,类星体的直径可能小得
只有1光周(即光在一星期内走过的路程,等于8000亿公里)。
体积如此小而亮度又如此大的天体,它们耗费能量的速率必
定非常大,因而储存的能量不会持续长久(除非有某种现在想象
不到的能源,而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一些计算表明,一个类星
体以如此巨大的速率放出能量,只能维持100万年左右。 这样看
来,我们所看到的类星体是在不久之前(从宇宙的角度来说)才
形成的;而且必定有些天体过去是类星体,如今已不再是类星体
了。
1965年,桑德奇宣称,他发现的天体可能的确是一些年老的
类星体。它们看起来像是普通的蓝星,却同类星体一样有大的红
移。它们同类星体一样又远又亮又小,却没有射电辐射。桑德奇
称它们为蓝星体,简称为BSO。
蓝星体的数量似乎比类星体多得多,1967年曾估计,我们的
望远镜所能看到的蓝星体总数为10万个。蓝星体比类星体多得多,
因为天体以蓝星体的形式存在的时间比以类星体的形式长久得多。
在天文学家中,认为类星体是非常遥远的天体的观点并不普
遍。有人认为,类星体的巨大红移可能不是宇宙学红移,就是说,
它们不是宇宙通常膨胀的结果,它们大概是比较靠近那些由于某
种局部原因(例如,被以巨大的速度从星系核内喷射出来)正在
急速远离我们而去的天体。
这种观点的最热心的支持者是美国天文学家阿普,他提出,
有些类星体似乎与天空附近的星系有物理上的联系。如果真有联
系,它们的距离应该是一样的。因为星系的红移比较小,所以类
星体的比较大的红移不可能是宇宙学红移。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项发现。类
星体内部的射电源(用现今的长基线射电望远镜能够分别探测到
它们)似乎在以几倍于光速的速度分离开去。按照目前的物理理
论,超过光速的速度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设想类星体果
真像想象的那么遥远,这种超光速就有可能存在:如果它们实际
上距离比较近,则它们分离的速度就会比光速小。
然而,类星体距离比较近的观点(也就是说它们没有那么亮,
也不产生那么多的能量,从前可能解除这种困惑)并没有得到多
数天文学家的赞同。一般的观点是,支持宇宙学距离的证据占绝
对优势;阿普的有关物理联系方面的证据并不充分;而视超光速
是光学幻觉下的结果(而且人们已经提出了一些似乎有理的解释)。
但是,如果类星体真的像它们的红移所显示的那样远,而且
真的是如此小,然而却如此明亮,又具有如此大的能量的话,它
们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
最可能的答案要追溯到1943年,当时美国天文学家赛弗特观
测到一个奇特的星系,具有一个非常亮而又非常小的核、后来又
陆续观测到了几个同类型的星系,现在我们把这些星系统称为赛
弗特星系。虽然到20世纪60年代未只发现了12个这种星系,但是
推测可能有1%的星系是赛弗特星系是有道理的。
图:赛弗特星系NGC7742,1998年10月23日,哈勃望远镜
赛弗特星系会不会是介于普通星系与类星体之间的天体呢?
它们的明亮的中心所呈现的亮度变化,使它们的中心几乎显得像
类星体一样小。如果它们中心的亮度进一步增强而星系的其余部
分进一步暗弱的话;它们将变得与类星体无法区别;而且,有一
个3C120的赛弗特星系看起来几乎就是一个类星体。
赛弗特星系只有中等的红移,而且并不十分遥远。类星体会
不会是非常遥远的赛弗特星系?这些星系远得使我们只能看到它
们的亮而小的中心,而且远得使我们只能看到最大的星系,而正
是这些最大的星系给我们以类星体特别明亮的印象。反过来,我
们是否可以正确地推测,类星体尽管非常遥远,但仍是我们能够
看到的非常大的赛弗特星系?
确实,最近拍摄的照片显示出类星体周围有雾状物的迹象,
似乎表明是一个暗弱星系包围着小而活跃并且非常明亮的中心。
因此我们可以假设,距离我们10亿光年以外的宇宙的远方,就像
我们比较邻近的区域一样充满着星系。然而,这些星系大都暗弱
得用光学的方法分辨不出来,因此,我们只看到它们之中最大和
最活跃的星系的明亮中心。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