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碧声注:从本节内容来看,这个小标题似乎译成“扩展中的宇
宙”更好,偏重于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而并不指宇宙本身的膨胀)

  甚至在银河系的大小和质量被确定之前,人们就已经利用麦
哲伦云中的造父变星来测定这个星云的距离了(勒维特绘制了周
期-光度曲线,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发现)。结果证明,它至少和
我们相距10万光年。现代最新的数字是,大麦哲伦云距离我们约
15万光年,小麦哲伦云约17万光年。大麦哲伦云的大小不到银河
系直径的一半;小麦哲伦云的大小不到1/5。 此外,恒星的密集
程度也比较稀。大麦哲伦云含有50亿颗恒星(不到我们银河系恒
星数目的1/20),而小麦哲伦云仅含有15亿颗恒星。

 

图:大、小麦哲伦云

  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状况是这样的:已知的宇宙直径不到20
万光年,由我们的银河系和它的两个邻居组成。于是产生了这样
一个问题,在此以外是否还有什么东西存在?
  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注在某些明亮的云雾状的小斑上,称之
为星云(源自希腊语“云”),天文学家早就注意到它们了。法
国天文学家梅西耶早在1781年就把其中的103个编入了星表。 (
许多星云至今仍沿用他所编的号码,在号码前面加上M字样, 表
示为梅西耶所编。)
  这些星云状物质果真像人们所看到那样只是些云吗?有些星
云,如猎户座星云(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1656年首次发现),似
乎就是一块气体尘埃云, 猎户座星云的质量大约等于500个我们
的太阳,由它内部的热星所照亮。然而,另一些星云状物质已经
证明是球状星团,是由恒星组成的巨大集体。
  但是仍有一些发亮的云斑似乎一颗星也没有。那么,为什么
它们会发亮呢?1845年,英国天文学家W.帕森斯(即罗斯勋爵)
使用他用毕生精力制成的183厘米(72英寸)望远镜, 确认这些
云块中有一些具有旋涡结构,并命名为“旋涡星云”,但这无助
于解释发亮的原因。



图:M31(仙女座星云)

  这类星云中最为壮观的是位于仙女座里的仙女座星云,被称
为M-31。德国天文学家马里厄斯1612年首先研究的就是这块星云。
仙女座星云是一个拉长的卵形云块,发出暗淡的光,大约有满月
一半的大小。它会不会是由恒星组成的,只是由于太遥远、使用
高倍望远镜也分辨不出来?如果真是这样,仙女座星云必然是难
以置信地遥远,并且难以置信的庞大,因为在这样遥远的距离我
们竟然还能看到它。(早在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猜测有这
种极远距离的恒星集合体存在,他称之为岛宇宙。)
  20世纪初对这件事有过激烈的争论。美国天文学家万玛伦报
告说,仙女座星云在以可测量的速率旋转着。既然能测量到它,
它必定距离我们相当近。假若远在银河系之外,就会因为太远而
显示不出任何可以察觉到的运动。万玛伦的好朋友沙普利利用他
的结论提出了仙女座星云是银河系的一部分的论点。
  反对这种说法的是美国天文学家柯蒂斯。尽管在仙女座星云
中看不到一颗星,但时常都有极其微弱的星在那里出现。柯蒂斯
认为这是一种新星,一种会突然增加几千倍亮度的恒星。在银河
系时,这种恒星会发出短暂的非常亮的光,然后又暗淡下去,从
而结束;但在仙女座星云中,它们即使在最明亮时也不容易被看
到。柯蒂斯推断,新星之所以极其暗淡,是因为仙女座星云极其
遥远。仙女座星云中的普通恒星合在一起仍然太暗而不能被发现,
因而只能混合在一种微亮的云雾中。
  1920年4月26日, 柯蒂斯与沙普利举行了一次公开的辩论会。
虽然柯蒂斯的口才非常好,并对自己的立场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
辩护,但总的来说是平分秋色。
  但是几年后,事实证明柯蒂斯是对的。理由之一就是万玛伦
的数字被证明是错的。原因尚不能肯定,但即使最聪明的人也会
出错,而万玛伦显然是属于这种情况。
  而后,1924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在加利福尼亚州威尔逊山
上把新建成的254厘米(100英寸)望远镜对准了仙女座星云。(
这架望远镜是由J.B.胡克资助建造的,因此命名为胡克望远镜。)
这架强有力的仪器把仙女座星云的外缘部分分解成单个的恒星,
于是立即显示出,仙女座星云(或至少其中一部分)和我们的银
河相类似,那里可能就是所谓的“岛宇宙”。
  在仙女座星云边缘的恒星中也有造父变星。利用这些测量标
杆,哈勃断定这个星云距离我们将近100万光年! 所以仙女座星
云非常遥远,远在银河系之外。考虑到它的距离,它的视大小表
明,它必定是上个巨大的恒星聚集,几乎可以和我们的银河系相
匹敌。
  结果证明,其他一些星云状物质也是恒星的聚集,甚至比仙
女座星云更远。这些河外星云都被认定是星系——新的“宇宙”。
这些新的“宇宙”使我们的银河系的地位大为降低,成为空间的
许多星系之一。宇宙再一次扩大了。它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大,
它的宽度已不只是几十万光年,而可能是几十亿光年了。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7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