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太阳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放射性及有关原子核方面的发现,
引出了一个新的能源,比我们以前知道的任何能源都大得多。19
03年,英国物理学家爱丁顿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后提出,太阳中心
的温度和压力一定非常高:温度可高达1500万度。在这样的温度
和压力下,原子核可以进行在温和的地球上无法进行的反应。人
们知道,太阳主要是由氢构成的。若4个氢核结合成1个氦原子,
这些氢核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1938年,德国出生的美国物理学家贝特提出,在像太阳一类
的恒星中心,将氢结合成氦有两种可能的方式:一种是直接由氢
转换成氦;另一种则以碳原子作为中间媒介。在恒星中,这两种
反应都可能发生;而在我们的太阳中,直接将氢转换成氦似乎是
主要的机制。(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中已经证明,
质量和能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可以相互转化;而且
还证明,少量的质量转化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图:太阳照片。SOHO卫星摄。

  太阳辐射能量的速率要求太阳每秒减少420万吨的质量。 乍
看之下,这个损失似乎大得吓人,但太阳的总质量为22 000 000
000 000 000 000亿吨, 因此每秒只损失其质量的 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2‰。 如果太阳真的像科学家们现在认为的那样
已经存在了50亿年,而且一直按现在的速率辐射能量的话,它也
只是损耗了其质量的1/33000而已。 由此不难看出,在今后的几
十亿年内,太阳还能继续按照目前的速率辐射能量。
  到了1940年,人们认为,整个太阳系的年龄约为50亿年看来
是合理的。有关宇宙年龄的全部问题大概可以解决了,但是天文
学家们又陷入了新的困境。现在整个宇宙的年龄显得太年轻了,
因而无法解释太阳系的年龄。这个麻烦是由天文学家对远星系的
探测和奥地利天文学家多普勒1842年首先发现的一种现象引起的。
  大家都非常熟悉多普勒效应,最常见的实例就是火车通过时
的汽笛声:当火车接近时笛声音调升高;而当火车远离时音调降
低。音调的变化就是因为声源的运动使每秒钟撞击在耳膜上的声
波数目改变了。
  正如多普勒所指出的,多普勒效应不仅适用于声波,也适用
于光波。当运动着的光源的光波到达眼睛时,如果光源移动得够
快的话,频率会发生移动,就是说,颜色会发生改变。譬如说,
假若光源向着我们运动,每秒钟就会有较多的光波挤进我们的眼
睛,我们所看到的光就会向可见光谱的高频端(即紫端)偏移;
反之,如果光源远离我们而去,每秒钟到达的光波就较少,于是
光就会向可见光谱的低频端(即红端)偏移。
  天文学家对恒星的光谱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因此非常熟悉正
常的光谱图。这种光谱图或是在黑暗背景上的亮线图样,或是在
明亮背景上的暗线图样。亮线或暗线表示原子在某些波长(或颜
色)上对光线的发射或吸收。通过测量正常光谱线朝可见光谱红
端或紫端的位移,天文学家能够计算出恒星移向我们或远离我们
的速度,即视向速度。
  1848年,法国物理学家斐索指出,注意光谱线的位置能够取
得观测光的多普勒效应的最佳效果。因此,人们把光的多普勒效
应称为多普勒-斐索效应(图2-4)。



图2-4 多普勒-斐索效应。当光源靠近时,光谱线会移向紫端
(左边);而当光源远离时,光谱线则移向红端(右边)。

  多普勒一斐索效应已经应用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在我们的太
阳系内,它可以用来以一种新的方式证实太阳的自转。在太阳自
转的过程中,太阳正在转向我们的边缘所发出的光谱线会向紫端
偏移(紫移)。而另一边缘则显示出红移,因为这一边缘正在远
离我们而去。
  诚然,太阳黑子的运动是探测太阳自转的更好而且更明显的
方法(已由此得知,太阳相对于恒星的自转周期大约是26天)。
不过,多普勒效应可以用来测定没有特征的天体的自转,如土星
环。
  多普勒-斐索效应可以用于任何距离的天体,只要能使那些
天体产生出可供研究的光谱。因此,它最突出的成果是在恒星的
研究方面。
  1868年,英国天文学家W.哈金斯测量了天狼星的视向速度,
并宣布它正在以每秒47公里(29英里)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
现在我们已有更精确的数字,但他第一次就能做到这种地步,已
经是相当精确了。)到1890年,美国天文学家J.E.惠勒使用更精
确的仪器,取得大量可靠的数据。例如,他指出,大角星正在以
每秒6公里(3.75英里)的速度接近我们。
  多普勒-斐索效应甚至能够用来确定望远镜无法分辨的恒星
系统是否存在。例如1782年,英国天文学家古德里克(他是一个
聋哑人,死时才22岁。他虽然身体残废,却是一个第一流的天才)
研究了大陵五,发现它的亮度有规律地增强和减弱。古德里克对
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假设有一颗暗伴星围绕着大陵五运行,周期
性地从它前面经过,从而掩食了它,使它的光线变暗。
  过了一个世纪,这个似乎可能的假说才得到另一个证据的支
持。1889年,德国天文学家沃格尔指出,大陵五的光谱线交替发
生红移和紫移,并且和它的明暗变化相吻合。一开始大陵五远离
我们,而暗伴星朝我们靠近;然后大陵五朝我们靠近,而暗伴星
远离我们。大陵五被看成是一颗食双星。
  1890年,沃格尔发现了一种类似而且更普遍的现象。他发现,
有些恒星是既前进又后退,就是说,光谱线同时显示红移和紫移,
就像双重线一样。沃格尔的结论是,这种星是一种食双星,两颗
子星(都是亮星)靠得非常近,甚至用最好的望远镜看上去还是
像一颗单独的星。这类双星叫做分光双星。
  不过,我们没有必要把多普勒-斐索效应局限在我们银河系
的恒星上,银河以外的天体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研究。1912年,
美国天文学家斯里弗在测量仙女座星系的视向速度时发现,这个
星系正在以大约每秒200公里(125英里)的速度朝我们运行。可
是,当他继续观测其他星系时,发现它们中大部分都在远离我们
而去。1914年,斯里弗获得15个星系的数据,其中有13个都在以
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急速退行。
  随着对这些线索的继续研究,情况变得更加明朗了。除了几
个最近的星系外,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而且,随着技
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探测到更暗而且可能是更远的星系,观察
到的红移也进一步增加了。
  1929年,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哈勃提出,这些星系的退行速
度在有规律地增加,一个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其距离成正比。如果
星系A远离我们的距离是星系B的2倍,那么星系A的退行速度就是
星系B的2倍。这个规律有时叫做哈勃定律。
  后来的观测确实进一步证实了哈勃定律。1929年初,在威尔
逊山的哈马逊使用254厘米(100英寸)望远镜获得更加暗弱的一
些星系的光谱。 他所能观测到的最远的星系在以每秒40000公里
(25000英里)的速度退行。 508厘米(200英寸)望远镜开始启
用后,可以观测到的星系更为遥远;到20世纪60年代,可以观测
到的星系竟如此遥远,退行速度高达每秒24万公里(15万英里)。
  为什么会这样呢?设想一个表面涂满小点的气球,当气球膨
胀时,小点便各自远离。假若有个小人站在任意一点上,在他看
来,其他所有的点似乎都远离他而去,而且离他越远的点远离得
越快。不论他站在哪一个点上,效果都会是一样的。
  星系的行为使人们觉得宇宙仿佛正在膨胀,就像膨胀着的气
球一样。天文学家现在大都承认了这一膨胀的事实,而且对爱因
斯坦广义相对论中“场方程”的解释,能够与膨胀宇宙相符合。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