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紧接着又迈出了重大一步,这就是发现了新的测量标杆——
某些亮度起伏不定的变星。这段故事是从仙王座中一颗相当明亮
的恒星——仙王座δ星(造父一星)开始的。经仔细研究,人们
发现这颗恒星的亮度有周期性的变化:经过最暗点亮度很快就增
加到两倍,然后慢慢地暗下来,恢复到最暗点。它这样反复地变
化着,非常有规律。天文学家还发现其他一些恒星也有同样规律
性的变化;它们都以仙王座δ星(中文名造父一)来命名,所有
这类变星都叫做造父变星。
造父变星的周期(从暗点到暗点的时间)从少于一天到近于
两个月不等。距离我们太阳最近的似乎在一个星期左右,如仙王
座δ星是5.3天;北极星是其中最近的造父变星,周期为4天。(
北极星的亮度变化极小,无法用肉眼分辨出来。)
造父变星对天文学家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们的亮度,对此我们
必须稍离本题来解释一下。
从喜帕洽斯以来,恒星的亮度就以他发明的星等系统来标定。
恒星越亮,星等就越低。他把20颗最亮的恒星叫做一等星,再暗
一些就是二等星,然后是三等星、四等星、五等星,直到最暗淡
的用肉眼隐约可见的为六等星。
到了1856年,英国天文学家鲍格森把喜帕恰斯的观念定量化。
他指出,所有一等星的平均亮度为六等星平均亮度的100倍。 为
了使这五个星等间隔表示的亮度比为100, 一个星等的比率必须
为2.512,就是说四等星的亮度为五等星的2.512倍,为六等星的
2.512×2.512倍或6.3倍。
在恒星中, 天鹅座61星是一颗5.0等的暗星(现在天文学可
以把星等确定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有时甚至可以确定到小数点后
两位数)。五车二是一颗0.9等的亮星; 半人马座α星更亮,为
0.1等星。当亮度更大时, 可用零等星或负几等星来表示。天狼
星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恒星,为-1.42等星。行星金星的星等是
-4.2;满月为-12.7;太阳为-26.9。
图: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天狼星。
Robert Nemiroff & Jerry Bonnell 摄于 2000年6月11日
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恒星的视星等,而不是它们的与距无关
的绝对光度。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一颗恒星的距离和它的视星等,
我们就能够计算出它的真实光度。天文学家根据一个标准距离的
亮度来确定“绝对星等”的标度,一个标准距离规定为10秒差距,
或32.6光年。(1秒差距即一颗恒星显示出1弧秒视差时的距离;
大约相当于30万亿公里或3.26光年。)
虽然五车二看起来比半人马座α星和天狼星暗,但实际上它
发出的光比这两颗星中的任何一颗都要强得多。它之所以看起来
比较暗,只是因为它比这两颗星要远得多。如果它们都在标准距
离上,五车二则是最亮的一颗星:五车二的绝对星等为-0.1,
天狼星是1.3,而半人马座α星是4.8。我们的太阳和半人马座α
星的亮度差不多,绝对星等为4.86,是一颗普通的中等大小的恒
星。
现在我们再回头谈造父变星。1912年,哈佛天文台的一位天
文学勒维特对小麦哲伦云进行研究。南天中有两个巨大的恒星系
统以麦哲伦的名字而命名,这是因为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航行期间
首先观察到它们。在小麦哲伦云的恒星中,勒维特观察到25颗造
父变星。她记录下每颗造父变星的变化周期,使她惊讶的是,她
发现变化周期越长恒星的亮度就越大。
与我们邻近的造父变星并没有这种关系,但小麦哲伦云中的
造父变星为什么会有呢?在我们邻近的恒星中,我们只知道造父
变星的视星等,不知道它们的距离或绝对星等,所以没有可以把
一颗恒星的变化周期与其亮度联系起来的标准。但是小麦哲伦云
离我们太遥远了,这就像一个纽约市的人试图计算芝加哥市的每
个人同他之间的距离一样。他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芝加哥人
都差不多与他同样远——在长达上千公里的总距离上,差一两公
里又有什么关系呢?同样,小麦哲伦云远端的一颗恒星比近端的
一颗恒星也远不了多少。
由于小麦哲伦云中的恒星都处在离我们差不多同样远的距离
上,所以可以把它们的视星等作为比较它们的绝对星等的一种量
度。因此,勒维特可以把她看到的那种关系看成是一种真实的关
系,就是说,造父变星的周期随着绝对星等而平缓地增大。于是
她画出了一条周期-光度曲线,这条曲线可以表明具有任一绝对
星等的造父变星必定具有的周期,反过来,也可以表明具有一定
周期的造父变星必定具有的绝对星等。
假设造父变星在宇宙的任何地方都像在小麦哲伦云里一样(
一个合理的假设),那么,天文学家就有了一个测量距离的相对
尺度,不管造父变星有多远,只要能用最好的望远镜探测到,就
可以测量出它的距离。如果天文学家发现两颗周期相等的造父变
星,便可以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绝对星等。 如果造父变星A看上
去有造父变星B的4倍亮, 那么造父变星B必然有造父变星A的2倍
远。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所有观测到的造父变星的相对距离画在
一张比例图上。这样只要有一个造父变星的真实距离能够测定出
来,所有其他造父变星的距离就都可以确定了。
不幸的是,即使最近的造父变星——北极星——也有几百光
年远,无法用视差法测量出它的距离。天文学家必须采用间接的
方法。一个可以利用的线索是自行:一般来说,越远的恒星自行
就越小。(回想一下,贝塞尔断定天鹅座61星比较近,就是因为
它有较大的自行。)为了测定星群的自行,人们使用了许多装置,
还使用了统计学方法。虽然过程很复杂,但终于测出了含有造父
变星的各种星群的近似距离。根据那些造父变星的距离和视星等,
便可以确定它们的绝对星等,从而可以把绝对星等和周期作以比
较。
1913年,丹麦天文学家赫兹普龙发现,一颗绝对星等为-2.3
的造父变星,周期是6.6天。 根据这一发现,并利用勒维特的周
期-光度曲线,他能够确定任何造父变星的绝对星等。(后来意
外地发现,造父变星一般都是又大又亮的恒星,比我们的太阳亮
得多。它们的亮度变化可能是脉动的结果。这些恒星似乎在不断
地膨胀与收缩,就像是在做深呼吸一样。)
几年以后,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重复了这项工作,并断定一
颗-2.3绝对星等的造父变星周期为5.96天。他们两人的结果如此
一致,天文学家们可以继续向前迈进了。他们有了自己的尺度。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