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keup (青色的天空),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阅读霍金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27日20:37:26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传奇、历史与未来,在霍金身上有着最完美的统一——他的生日恰好与伽利略
去世的纪念日是同一天。他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一职位曾由艾萨克·
牛顿担任。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宇宙的起始与终结,是
他的研究课题。与这样的人物相比,我们似乎都是凡夫俗子。 

    尽管霍金的书在国内相当畅销,在全球的销量也已经创下了平均每数百人就有
一册的纪录(这是个不断被刷新的纪录,因此我们无法拥有即时的确数);但是,
拥有《时间简史》或者《果壳中的宇宙》的绝大多数人,有的根本没有读完过,有
的根本就不懂书里到底在说些什么——这样的话,这个最聪明的脑袋对我们还有什
么意义呢? 

    霍金显然已经对此有充分的预见。他说过,如果读者能理解书中的每一处细节
的话,就“已经有资格开始攻读理论物理的博士学位了”。他写书的目的,只是希
望公众感到与科学之间没有隔阂,如果他们再努力一下,就能懂得更多。 

    无论从初衷还是最后达成的效果来看,这都属于最完美的科学普及,或曰科学
传播。霍金成了亲近科学的理由,中介,形象代言人。正如在中国多年从事科普工
作的天文学家卞毓麟先生所言,在整个科学传播中,科学家乃是无可替代的“发球
员”。霍金,自然是个一流的“发球员”。 

    除了“科普”之外,霍金的魅力,还在于那种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时间是他
的课题,但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却始终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之下。饱受疾病折磨的他,
要跟一切赛跑。 

    但他并不枯燥,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他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使得他拥有常人同
样难以企及的幽默感。 

    为了让读者充分感知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霍金——他的学问,他的意志,以及
他的人生经历,本报记者采访了霍金著作的中文译者吴忠超先生,请他讲述在霍金
身边做研究生时的那些日子。卞毓麟先生则撰写了《无可替代的“发球员”——霍
金在当下的意义》一文。——编者 

    “人生的乐趣在于创造”——吴忠超谈他的导师斯蒂芬·霍金 

    自今日起,著名科学大师斯蒂芬·霍金开始了他的中国之行。距离1985年霍金
第一次访华,时间已过去了17年。霍金著作的中文版译者吴忠超,曾在英国剑桥大
学受教于霍金教授,并在霍金指导下完成了宇宙论博士论文;这次他将陪伴霍金并
担任演讲翻译。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吴忠超博士。 

    从《时间简史》到《果壳中的宇宙》 

    记者:您是霍金著作《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的译者,能不能谈谈当
初翻译这两本书的缘起? 

    吴:上个世纪80年代,当我还在剑桥跟随霍金做极早期宇宙和黑洞研究时,就
得知他打算撰写一部宇宙学的科学普及著作。我当即向他表示,我愿意将他那未问
世的新书译成中文。可是直到我离开剑桥,这本书仍不见踪影,甚至连书名都还没
有想好。不过,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他把我的话记在了心里。1988年“愚人节”,
我在美国突然收到霍金的一封信。信中,他告诉我说,他已致函阿·朱克曼,他的
著作代理,我是他的命名为《时间简史》的新书的理想的中文译者。随后,霍金寄
来一本赠书。我和另一译者许明贤一起,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将它译完,并在1988年
下半年将手稿交给湖南科技出版社。这个中文版本来可以在全世界最早以非英文的
文字出版。但中文版的真正面世,却是在1992年。 

    去年,朱克曼告诉我:“霍金又写了一本新书。”这就是大家已经见到的《果
壳中的宇宙》。据我所知,这是全世界第一部以十几种文字在全球同步发行的科学
著作。 

    记者:《时间简史》迄今被翻译成四十多种文字,销售一千万册,您认为这本
书的魅力何在? 

    吴: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书在中国的命运其实是经历了一番波折的。当这本书
在西方已经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时,中文版的第一次全国征订数只有区区五百册!但
真可谓是“大浪淘沙”,到后来,书海中陆续出现的宇宙学科普著作已达数百种,
有的只能销售几千册,而《时间简史》已印到了一千万,可见这些书都无法望《时
间简史》之项背。 

    《时间简史》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宇宙
对我们总是具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
运,这是所有文明都关切的问题,也是科学、哲学和神学长期探讨的中心。这三门
学问历来相处得不甚愉快和谐。霍金学派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在这个问题上,科学
无可争议地处于主导地位。 

    2、本书作者是当代引力物理和宇宙学最权威的研究者,他的研究生涯伴随着
甚至主导着宇宙学研究的发展。 

    3、本书洋溢着创造的激情,所以一切有志创造的人都能从中汲取启示。 

    4、作者因为罹患卢伽雷病,被禁锢在轮椅上达四十年之久,人类的意志力在
他身上达到极限。 

    《时间简史》回顾了人类的古代宇宙观、大爆炸和标准宇宙学模型、暴胀宇宙
模型以及宇宙的创生和命运。根据霍金的学说,他的无边界宇宙的设想告诉人们:
宇宙是无中生有的。这样就完全摒除了上帝的“第一推动”。该书的另一部分是他
对黑洞物理学的贡献,尤其是黑洞辐射的发现。在书中作者还乐观地认为物理学的
终极理论已经在望了,这也是爱因斯坦心目中的统一理论。到那时,人们可望理解
上帝的精神。当然霍金是一名彻底的无神论者,这里“上帝”的含义只是一种隐喻
。 

    记者:在《果壳中的宇宙》中,霍金的理论又有些什么样的发展? 

    吴:从《时间简史》首版以来的十多年间,人们都在关心科学的最前沿取得了
怎样的进展,霍金的新书《果壳中的宇宙》可说是“应运而生”。该书的第一章是
相对论简史,其余几章阐述引力学和宇宙学的最新进展。作者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
关切宇宙和人类的未来。不久前,这本书在国外获得了本年度安万特科学图书奖,
这是世界最知名的科普图书奖之一。 

    霍金现象正如宇宙一样不可重复 

    记者:您与霍金一直有较密切的交往,能不能谈谈霍金的情况? 

    吴:我1984年离开剑桥,1997年重访霍金,此后主要是通过E-mail联系。与
霍金谈话是困难的。他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计算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
谈。他如果要对我讲话,必须掀动手中的开关,在轮椅的电脑屏幕上选择词汇。他
的话会从他身后的扬声器中传出来。那是由机器合成的、带有美国口音的英文。由
于机器是冰冷的,其合成语言毫无抑扬顿挫的感情色彩,所以非常枯燥。后来我问
他的护士,他的喜怒哀乐何以表达,她讲他还可以控制声音的强弱高低。 

    除了研究,他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进食和饮水,一是因为医疗的需要,二是护士
喂食的效率很低,80%都浪费了。 

    记者:在您跟随霍金的几年里,师生间的授受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有一些什
么样的事情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吴:与其他师生一样,霍金会对我的研究问题提出建议,并告诉我去参考什么
文献。我呢,及时向他汇报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我们与一般师生的差异,主要
表现在交流方式的不同。每一次与霍金见面,看到霍金那样的身体状况,我总是觉
得与他在一起的时间真是宝贵。 

    在跟随霍金的几年里,我与他一起参加过会议。在一次会上,霍金的一本书丢
了,遍寻不着,我们都为此情绪低落。霍金开导大家说:有人也喜欢这本书,说明
“这还真是一本好书”。 

    霍金的情绪也有波动的时候,我记得,那是在一个演讲会上,当演讲者讲到某
个问题,霍金想要与他讨论、交流,他忙着去准备他想说的话,而当霍金想要“发
言”时,演讲者早已经转换了话题,此时的霍金流露出沮丧的神情。 

    在我看来,霍金的生活是平淡的,他的主要活动就是搞研究。霍金的家我去得
很少,只在他家里举办茶会时才去。那时会有一些著名科学家带了他们的学生来,
霍金这时会把自己的孩子介绍给大家。霍金虽然身患痼疾,但十分关心别人。我爱
人赴英之前他要写信给英国外交部以加速签证,并说官僚主义古今中外都有,也许
他的去信可以有所助益。 

    由于他的疾病,他的表情通常是沉郁的,你不能猜出他内心的喜怒哀乐。我
1984年2月离开剑桥前,在他的办公室里拍了一些合影,据说这些他露出童稚笑容
的照片是极为难得的几张。 

    记者:在您的眼里,霍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您产生怎样的影响? 

    吴:霍金现象正如宇宙本身一样,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他的突出之处,在
于追究困扰人类几千年之久的宇宙从何而来的问题,而他的研究成果,又是在自己
徘徊于地狱的入口时获得的。 

    霍金在1962年被诊断得了卢伽雷病,这种不治之症的患者平均只能活两年左右
。40年后的今天,人们可以说,正是对于命运的抗争,使他成为探索宇宙终极奥秘
的最无畏的斗士。我想,也许正因为他对探索宇宙负有的强烈使命感,才导致了他
战胜残疾的生命奇迹。 

    在追随霍金的几年里,他影响了我的研究方向,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概括
为一句话,就是:“人生的乐趣在于创造。” 

    上一次访华与这一次的行程安排 

    记者:霍金1985年访华时,中国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吴:那一次霍金访问了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几个研究
生的帮助下,他被抬上了长城,长城的壮观景象深深震撼了他。他曾由衷地说:“
我宁愿死在长城,而不愿死在剑桥。”应该说长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能不能透露一下霍金此次访华的行程安排? 

    吴:霍金8月15日,他将在杭州浙江大学的邵逸夫体育馆作公众讲演,讲演的
题目暂定为“膜的新奇世界”。8月16日去北京,将参加2002国际数学家大会,8月
22日离京。(谢娟) 

    《斯蒂芬·霍金传》迎霍金访华 

    今天,当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抵达杭州浙江大学,着手准备他的专题演讲时,
他会发现自己所看重并授权的《斯蒂芬·霍金传》的中文本,也将伴随他与大学生
同时见面。这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为迎接霍金访华,专门推出的最新版传记。 

    《斯蒂芬·霍金传》的两位作者——牛津大学科学中心主任迈克尔·怀特和科
普作家约翰·格里宾,运用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他早年身体健康时,如何进入科研领
域并取得巨大成就,这是过去有些传记作品未曾细加描写的内容。本书从霍金的童
年时代一直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叙述了他生命中一些重大的变化和学术上的重要
发现。书中不但记录了霍金科学天才的发展,也生动地描述了他个性中坚强与薄弱
的一面。书中还透露了《时间简史》出版的过程及成为畅销书的奇妙经过。本书堪
称目前最完整的霍金传记。(赵武平) 

    无可替代的“发球员”——霍金在当下的意义 

    霍金教授我只见过一次。那是1991年6月下旬,我到日本京都参加第六届格罗
斯曼会议,主题是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方面的新进展,各国与会代表达五百余人。
霍金是大会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他第一个在全体大会上作学术报告,并因“对了
解时空奇点、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及其量子起源所作出的贡献”而荣获本届会议的个
人奖。一个人病成霍金这副模样,在外貌上已全无“风采”可言,但是,正如他的
前辈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霍金用自己超群的智慧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无与伦比的美
。因此,与会科学家争先恐后地轮番站到他的轮椅旁与他合影。 

    20世纪70年代后期,霍金取得的两项重大成果在世界各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应
用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中广为流传,我本人则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
事天体物理学研究,很需要了解与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这些新进展。 

    第一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方届而立之年的霍金证明宇宙之初的大爆炸可能
产生了大量微小的黑洞;第二项是在70年代中期,他又证明由于量子力学效应,这
些原始黑洞必然会发射粒子和辐射。这些成果的意义非常深远,霍金在他的《时间
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科普名著中对它们作了既通俗又到位的极佳诠释。 


    我也许是较早见到《时间简史》原版书的中国人之一。1988年3月,我到英国
的爱丁堡皇家天文台做访问学者。当年4月的“愚人节”,《时间简史》英文版面
世,它不断出现在畅销书榜上,使我深感有必要尽快将其译成中文,但不久获悉国
内已有出版社在操办此事,我的计划遂告中止。此书后来由霍金的嫡传弟子吴忠超
先生执译,那当然再好不过了。 

    《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这样的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一位世界顶
尖级的科学家充分意识到,有必要尽自己的努力,为公众架起一座理解当代科学之
桥,并且很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书在全球范围内如此畅销则生动地体现了公
众的认同与需求。 

    科学事业要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取得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只有在这层意义
上,知识才能充分地转化为力量。历史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早在1543年即
已出版,然而其“日心说”的力量,却是历经一百多年,在这一学说被人们充分理
解之后,才充分体现出来。好几代科学家为传播这一学说前仆后继。如果科学成了
大众感兴趣和普遍关注的课题,那么我们就能增进对世界真实面貌的认识,增加改
造世界和改善人类前景的信心,在谋取人类自身幸福的过程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 

    这里,我还想特别指出,为初版《时间简史》撰写精彩“导言”的美国著名天
文学家、科普大师卡尔·萨根说过:“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训练出更多的科学家,而
且还要加深公众对科学的理解。”霍金在这方面的成就称得上有口皆碑。我热切盼
望我国更多地出现一批像霍金那样视宣传科学为己任的科学家,出现一批像霍金那
样杰出的科学宣传家。这并非要求每位科学家都像霍金那样投入,但每个科学家至
少都应该具备那样的理念、热情和责任感。 

    也许有人会问:写普及性读物,何必要顶尖级的科学家亲自动手呢,让科普作
家去写不好吗? 

    其实这并不难回答:试想,谁对科学最了解,最有感情?当然是站在科学发展
最前沿的科学家。尤其是,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首先只能由
这些科学家来传播,在整个科学传播中,科学家乃是无可替代的“发球员”。正因
为“球”是科学家发出来的,因此科学家们,尤其是著名科学家直接从事科普工作
就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这往往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当然,要打赢一场球,光有
发球员还不够,还得有二传手。科学传播中的“二传手”就包括科普作家、科学教
育工作者,还包括出版界和新闻媒体等等。 

    另外,对年轻读者来说,读霍金,最应该读懂的是禁锢在那枯槁躯体里的两件
宝——永不停止科学思维的大脑,还有那颗不屈不挠的心。我敢肯定,对于一位年
轻人来说,读懂了这两点,必将受用终生。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8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