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碧声   


  那一刻,一定有什么东西唤醒了我沉睡的心。

  1999年12月,一个充满了世纪末气氛的平淡冬季。兄弟们接下了
一项写书的工作,回顾20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我分到的题目是宇宙
大爆炸、类星体、脉冲星和黑洞。没有系统地学过天文学,仅凭着看
了些科普书的残余印象自己来写科普,真是罪过。为了稍微对得起良
心,决意先尽量多搬几本书回来研究一番——有名言曰“偷一个人的
主意是剽窃,偷很多人的主意是研究”。在北京图书大厦四楼的科普
专架前,把《宇宙最后的三分钟》、《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等听
起来似乎有用的书全取下来,跌跌撞撞扛去收款台。一大堆书里,有
一本的名字简洁得让人以为是天文学概论:《宇宙》(Cosmos)。

  ——原谅我吧!从小就自命为科学爱好者,做科技记者也不是第
一天,竟然是在那时候才头一次知道《宇宙》。

  回家草草翻阅了几章,感觉这本书并不符合我的期望。即使不为
了眼前写书的工作起见,理想中的标准科普作品,也应该是百科全书
式的,简洁明了、脉络清晰,一路给出准确扼要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听起来有点像考试大纲?),添上公式就可以做教材,其中以美国
作家阿西莫夫的作品为典范。感觉《宇宙》写得太随意了,完全没有
一般科普书籍的结构章法。一般而言,当我需要就某个具体的学术问
题寻求解释时,应当可以根据目录立刻从中找到有关的章节,但《宇
宙》并不如此。不仅那些诗句一样的章节标题让人不易捉摸,而且叙
述方式跳跃性很强——此外,源平合战(12世纪日本的源、平两大贵
族争权的一场战争)究竟与宇宙学有什么关系?

  因此,在赶稿的过程中并没有多看这本书,更没有特别的认知。
直到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将心沉静下来仔细去读它,才慢慢地陷入
那个宇宙,仿佛陷入梦境。那时候,一定有什么不平常的事情发生了
吧!但我当时无暇去想到这些,只感到难以描述的激动、不安与忧伤,
许多纷乱的想法如万马奔腾一样在脑海里呼啸而过,却找不到一个合
适的词语。我知道这种激动并非仅仅来自那在科普作品中罕见的诗歌
般的语言,而是因为心里有某一部分被触动了,仿佛越冬的种子见到
第一线阳光。

  ——原来,科学不仅可以让人景仰,也可以让人感动、关怀人的
心灵。

  小时候,科学是一个很酷的梦想,关于遥远星辰的故事和画面使
我格外感兴趣。但在对付各种各样考试的过程中,原本并不坚韧的梦
想与兴趣,渐渐地消磨掉了,只剩一点自己并未明显察觉的残余,引
领我无意识地在职业上靠近它。在应该自己规划未来的年纪,几乎全
部注意力都放在一个一个的短期目标上,并以把它们维持至人生尽头
为长期目标。待到被平淡的生活骤然抛出轨道,面对未来一片茫然,
才惊觉早已为了生活而忘掉了活着的理由。我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每天例行公事的工作与生活,是否能使我三十年后敢于说自己没有虚
度年华?我曾经追逐的东西,真的值得我付出全部精力吗?是不是还
有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去了解、去思考?

  在这种茫然中,《宇宙》像一个不速之客突然闯入我的视线,唤
醒我抬起头来仰望星空。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让我这样强烈地感觉读科
普是一种完全的享受。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萨根的《宇宙》
不是天文学或宇宙学概论,不是除地球之外的外层空间里某些古怪天
体的古怪性质,而是有着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的完整的宇宙,一百多
亿年前的那场大爆炸之后在不断演化的动态的宇宙。

  源平合战衍生出传说的平家武士蟹,实质上是人工参与的“选择”
过程。壳上有特定花纹的蟹会被渔民放生,花纹就成为蟹争取生存优
势的投资。在不同的尺度上,自然的选择过程驱动着分子、细菌、各
种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运动,造就了今天地球上的生命。选择原则也
将适用于其它环境的生命演化过程,即使最终的结果可能与我们完全
不同,宇宙中生命之歌的主旋律将是一样的。

  尽管当今世界仍有人相信大地是平的,但两千多年前,就有学者
发现我们住在一个小球上,并相当准确地测出了这个球的周长。在文
明前进与后退的反复中,在人类害怕真理、仇恨异端的磨难中,总有
一些不安分的思想飞越藩篱,希望找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窥见宇
宙和谐运转的规律,努力把探测的触角伸得更远。未知的事物使我们
恐惧,但我们也在克服这种恐惧,寻求事实真相。

  天文学的发展打碎了许多梦想,却也创造了许多新的梦想。我们
期待着在不远处那颗红色行星上找到第一个地外生命的证据,即使那
是完全不能与我们对话的细菌;期待着我们派出的信使终有一天会在
星辰大海里遇到知音;也期待着走出地球的束缚去建造新的家园。我
们还试图根据观测的结果描绘宇宙过去与未来的图景,揣测其中最深
的奥秘,例如创生大爆炸和时空的终结。

  这种讲述的方式使我无法不沉醉。在萨根的宇宙里,我们不是在
一个特殊坐标系里旁观一切天文事件,而是身处其中,如水滴之于大
海。宇宙的秘密不是守着大型望远镜的天文学家们独享的事物,不是
一门特立独行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紧密交缠在人类的历史与未来、
政治与宗教、命运与梦想之中。这是一首真正的宇宙之史诗。除了博
学与睿智,整本书还浸透了一种和平、慈悲的博大之爱,对生命不分
种族不分地域乃至不分星球的尊重,以及对人类前途的深深忧虑。

  ——如果你问我,我会说这就是终极关怀。

  到这时候,我才能真正地理解《宇宙》中译本的序言《怀念萨根》
中那些赞誉之词的分量,例如阿西莫夫称萨根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科
学普及家”。也知道了电视片《宇宙》——我所读的这本书是与电视
片相辅相成的——能够吸引数亿名观众的原因和意义。既然我读书的
时候会惊叹“科普原来可以这样写”,那么观众们也会惊叹《宇宙》
的电视片给科普节目提供了全新的标准吧!

  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个新的世界。曾经被我遗忘、误解的科学,首
次展露了像杰出艺术品一样令人沉醉的一面,而不仅仅再是提供物质
文明的工具、与心灵无涉。但是,萨根已于1996年去世。在那个伟大
的头脑尚在运作的时候,在电视片《宇宙》十几年间折服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的时候,在萨根于病床上
倾其心血在《魔鬼出没的世界》中讲述科学的蜡烛怎样照亮黑暗的时
候,在人们于纽约圣约翰大教堂与恒河河畔恳求不同的神使这位无神
论者恢复健康的时候,我都对之一无所知。追怀五年前那个寒冷的冬
天,唯有深深叹息。
 
  人类智慧的结晶应当为人类所共享,而不应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
在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今天,也很难想象一个公众普遍缺
乏科学素养的社会能够对相关事务作出正确的决策。“科学属于每一
个人”,卡尔·萨根无疑是迄今把这句话实践得最彻底、最出色的人
物。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0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