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在太阳系中除了九大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以外,还有彗星、小行星及一些更小的
天体。小天体的体积虽小,但它们也和九大行星一样,在围绕太阳公转。如果它们
有机会经过地球附近,就有可能以每秒几十千米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其上的物
质由于与地球大气发生剧烈摩擦,巨大的动能转化为热能,并引起物质电离而发出
耀眼的光芒。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流星。
流星雨是一种有成群的流星看起来像是从夜空中的一点中迸发出来,并坠落下
来的特殊天象。这一点或一小块天区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为区别来自不同方向的
流星雨,通常以流星雨辐射点所在天区的星座给流星雨命名。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
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它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其他流星雨还有
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有的流星是单个出现的,在方向
和时间上都很随机,也无任何辐射点可言,这种流星称为偶发流星。流星雨与偶发
流星有着本质的不同。流星雨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
射点。
流星雨的规模很不相同。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颗流星,但它们看起来都是
从同一个辐射点中“流出”的,因此也属于流星雨的范畴;而有时在很短的时间里
在同一个辐射点中能迸发出成千上万颗流星,就像节日中人们燃放的礼花那样壮观
。当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超过1000颗时,我们称其为“流星暴”。
人类对流星雨的观测和研究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籍《左传》中,有“
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它所记录的是鲁庄公七年(公元前687年)出现的天琴座
流星雨。1799年,在南美洲观测到了超级规模的狮子座流星雨;据估计那次每小时
中出现的流星在2万颗以上。1866年,在欧洲又观测到了壮观的狮子座流星雨,这
一次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也在5000颗左右。在19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狮子座流星
雨有大约32-33年出现一次流星暴的规律。超级规模的狮子座流星雨上一次出现是
在1966年,当时在美国西部观测到的流星数目达每小时10万颗以上。
1866年,法国天文学家坦普尔(WilhelmTempel)发现了一颗新的彗星,后来
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坦普尔-塔特尔”(Tempel-Tuttle)彗星。坦普尔-塔特尔是
一颗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彗星,通过计算得到坦普尔-塔特尔的周期
是33年。而且,坦普尔-塔特尔的轨道与狮子座流星雨的轨道也几乎完全相同。于
是,天文学家们认为,狮子座流星雨和彗星坦普尔-塔特尔很可能密切相关。
根据现行的有关彗星的理论,彗星的主要部分是低温物质结成的空间“冰雪球
”,在接近太阳的时候,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冰雪球”可能部分地升华或瓦解
、碎裂,变成成群结队的小块物质,但仍然在原来彗星所在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如
果它的椭圆轨道和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相交,当地球运行到交点位置上的时候,就
有可能有成群的小块物质进入地球大气层,形成流星雨。现在,对于很多不同的流
星雨,天文学家们都找到了与之相关的彗星或小行星。
形成流星雨的小块物质在椭圆轨道上分布得一般都不均匀。当地球运行到轨道
交点位置上、又恰好与小块物质的密集区相遇时,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流星雨。对于
狮子座流星雨,这种机会大约每33年才可能发生一次,这就是狮子座流星雨33年周
期的由来。
在平常年份也能看到狮子座流星雨,只不过因为形成流星雨的小块物质比较稀
疏,每小时的流星数要少得多。形成流星雨的小块物质都是沿着平行的方向进入地
球大气层的。流星雨之所以看起来是从一个辐射点上迸发出来的,这是一种视觉效
果。这就像当汽车在平坦的田野上行驶的时候,远方的景物看起来都像是从一点上
分散开来一样。
流星雨中流星运动速度都在每秒12千米到72千米之间。这是因为,地球公转速
度是每秒30千米,在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上太阳系的“逃逸速度”是每秒42千米,这
也形成流星雨的小块物质运动速度的上限。当这些小块物质是从后面“追上”地球
时,观测到的流星速度将是每秒42千米与每秒30千米之差,即每秒12千米;当流星
雨中小块物质是“迎面撞上”地球时。观测到的流星速度将是每秒42千米与每秒
30千米之和,即每秒72千米。
流星雨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一般情况下它也不会在地球表面造成任何危害
。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0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