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xl (小亮),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太阳系:新的边疆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l 6 07:16:44 2005), 转信
经过28年的飞行,旅行者1号飞船已经到达太阳风伸展范围的边缘,进入前所未知的新疆域。
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曾经看到“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的报道,甚至还约略记得当年《少年科学画报》上的彩色图片:小小的飞船越过一颗颗行星,奔向茫茫宇宙空间。所以,二十多年后忽然听到“旅行者1号即将率先飞出太阳系”的新闻,一时间有点找不着北。这些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并不奇怪,只不过是因为二十多年来,人们对太阳系“领空”范围的看法发生了很大变化。
边疆何处
许多古代文化崇拜太阳,比如埃及和阿兹台克。不过,除了爱奥尼亚等少数文明之外,大多数古人虽然承认太阳高高在上的地位,却仍把大地当作世界的中心。在哥白尼的日心说中,太阳暂时获得了空前绝后的辉煌地位——宇宙的中心,这种误解直到今天还存在。但科学界在这一想法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布鲁诺在16世纪末就提出太阳只是众多恒星中普通的一颗。随后观测手段越来越先进,人们逐渐弄清了恒星、银河、星系的真面目。进入20世纪后,太阳和它统治的领域——太阳系,已经沦落成宇宙角落里一个普通星系里一个普通的恒星-行星系统。
冥王星作为第九大行星的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被确立。这个处在阴暗与寒冷中、绕太阳一周需要248个地球年的小小世界,被自然地视为太阳系的边疆。不过它的轨道是很扁的椭圆,所以有时候冥王星会运行到比海王星还接近太阳的地方。事实上,我幼年时所听说的“飞出太阳系”,乃是先驱者10号飞船于1983年飞越海王星轨道。在1979至1999年间,由于冥王星离太阳更近,海王星才是当时的太阳系边疆。
冥王星作为“真正的行星”的地位一直不是十分稳固,它体积太小,轨道又过分的扁,有科学家认为它只是太阳系边缘许多小天体之一。虽然现在冥王星仍然被当作行星,但预言中它附近的那些小天体已经陆续被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9亿公里。而在距太阳50~80亿公里的地方,存在一个称为“柯伊伯带”的区域,估计其中有10万个直径超过100公里的天体,它们可能是太阳系诞生时剩余的材料。在柯伊伯带中,已经发现了一些相当大的天体,包括被一些科学家怀疑为第十大行星的“塞德娜”。这样,在某种意义上,柯伊伯带才是太阳系的边疆。
但是,太阳威力所及的范围,远远超出我们所看到的行星或小行星。如果不把目光局限在有形的物体上,太阳的领域还可以大大扩张。旅行者1号当前所在位置,就是新定义下的太阳系边疆——太阳风层的边界。
刮过虚空的风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热核反应熔炉,向宇宙空间倾泻着光和热。仅仅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能量,已足以支撑丰富多彩的地球生命和文明。在太阳的最外层大气——炽热明亮的日冕中,由于温度极高,带电粒子运动得非常快,以至于有些粒子可以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形成喷向太阳四周空间的带电粒子流。
1955年,加州理工学院的Leverett Davis在研究宇宙射线时提出,太阳周围存在一个由“太阳微粒辐射”形成的泡泡。他的学生Eugene Parker于1958年给这种辐射起名叫“太阳风”。当时这个理论并不受欢迎,Parker的论文投给《天体物理学杂志》后被审稿人否定,幸好当时的杂志编辑、著名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挽救了这篇论文。到60年代初,美国的探险者10号卫星和水手2号飞船测得的数据,证实了太阳风的存在。
美国的尤利西斯号飞船,以及目前仍在绕日轨道上工作的太阳观测卫星SOHO,对太阳风进行了仔细研究,观察它产生的过程,以及速度、成分等特性。2001年发射的起源号飞船花了约3年时间采集太阳风粒子样本,但2004年回到地球时由于降落伞没有打开而摔坏。一部分粒子样本得以保全,科学家希望通过分析这些样本来精确判定太阳风的成分。
科学家目前知道,太阳风的主要成分是氢原子核(质子)、氦原子核和电子。太阳不同区域刮出的太阳风,成分有所不同,速度也相差很大。高速的太阳风可超过秒速800公里,低速的则只有秒速200公里。由于其中充满带电粒子,太阳风会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太阳活动剧烈时,地球上强烈的磁暴会对无线通信产生严重干扰。一些太阳风粒子进入地球极地上空,与大气分子碰撞,产生绚丽的极光。
除了极光和磁暴,太阳风给我们的最直观印象,就是彗星的尾巴。彗星接近太阳时,越来越多的物质从彗核蒸发出来,包括尘埃和电离后的物质。太阳光形成的光压作用在其中的尘埃上,形成一条粗而短、弯曲的尘埃彗尾。而带电的太阳风作用在离子上,使之加速,形成长而直、偏蓝色的离子彗尾。
太阳的领域
超音速的太阳风向四面八方刮出,一直刮到很远的地方,比冥王星还要远得多,直到被星际物质所阻挡。太阳风延展的区域,是一个把整个太阳系包裹在内的大泡泡。这个大泡泡叫做helioshpere(其中helio是希腊语的“太阳”,而shpere则是“球”),它是科学家目前认为的太阳系领域,中文称作“太阳风层”,或者“日光层”。在这个区域内,一切都受到太阳的影响。
月亮绕地球旋转,地球绕太阳旋转,太阳则带着太阳系里所有的天体绕着银河系中央旋转,速度大概是250公里/秒。恒星与恒星之间的空间,虽然比人类在实验室里造出的最好真空还要空得多,但并不是完全空的,还是存在着一些物质。太阳就像一条船,以250公里/秒的速度,在星际物质的大海里奔驰。就像海水会在船头被挤压、堆积, 在太阳前进方向上,星际物质也会挤压和堆积,把太阳风层压扁。
因此,太阳风层是一个扁圆的泡泡。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大致上不妨看成一个鸡蛋。“蛋黄”的边缘,是太阳风受星际物质压力而突然减速的地方。在这里,太阳风速度急剧下降到亚音速,带电粒子密度增加,相应地磁场强度也增大。这里称为“终止激波”,是太阳系边界开始的标志。再往外的“蛋清”,是太阳风和星际物质混合的地方,称为“太阳风鞘”,像刀鞘一样包裹着终止激波以内的区域。“蛋壳”是太阳风层的最外层,也就是太阳系外星际空间真正开始的地方,这里称为“太阳风层顶”。
由于太阳活动的变化,太阳风会时强时弱,终止激波的位置和形状也就不固定。一般认为它处于离太阳85~120个天文单位的地方,时进时退(1天文单位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1.5亿公里)。2003年,旅行者1号项目科学家宣布,一些不同寻常的迹象表明,飞船可能已经到达了终止激波。2002年8月,旅行者1号离太阳85个天文单位时,测到周围的太阳风磁场强度上升,这意味着太阳风速度下降、带电粒子密度增加。这可能表示飞船已经到达了终止激波区域,此外,在2003年初,可能是由于太阳风层膨胀,终止激波区域也向外扩张,导致飞船重新沐浴在超音速的太阳风里。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认为飞船还没有到达终止激波,仅仅是接近。
2005年5月,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宣布,他们有确凿证据显示,旅行者1号已经在2004年12月到达了终止激波。当时飞船探测到磁场强度剧增,增幅比2002年出现异常时更大,而且到现在仍维持在高水平上,符合预期中太阳风减速导致的磁场强度升高的情形。飞船还探测到周围有等离子体波浪,这是终止激波区域内外太阳风速度不同,使带电粒子来回振荡所致。旅行者号等离子体科学研究计划的首席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的John Richardson说:“现在研究小组的共识是,离太阳87亿英里(约140亿公里)的旅行者1号,已经进入了终止激波以外的区域,也就是太阳风鞘。” 加州理工学院的Edward Stone则说:“旅行者已经进入了飞往星际空间的长跑最后一圈,开始探索太阳系最后的边疆。”
旅行者2号运行速度比1号要慢,它与太阳的距离大约相当于1号的80%。两艘飞船走了不同的路线,从图是可以看出,它们分布在太阳系的“两边”。每艘飞船装备有三台放射性同位素核能发动机,已经在黑暗寒冷的环境里工作了28年,有可能坚持到2020年。旅行者1号在1998年超越先驱者10号,成为迄今飞得最远的航天器。也许我们有希望等到它们穿过太阳风鞘、到达太阳系外时发回的数据。
只是到时候,人类对太阳系领域的看法是不是又会有变化呢?假说中延展到离太阳30万亿公里的地方、作为长周期彗星发源地的奥尔特云,是不是真的存在?如果真的有那么一群离太阳极远但仍绕太阳旋转的天体,科学家会不会将重新定义太阳系,把它从太阳风波及的范围扩展到引力控制的范围,使得“飞出太阳系”的目标又要在更高的要求下重来一次?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0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