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日升月降, 斗转星移, 先民仰望穹苍, 除深为其璀璨打动, 而赋诸以种种神话
外, 更察觉星体运行, 周而复始, 井然有序, 遂籍其行迹制定历法, 联系物候, 为
生活事务建立规律. 数世界历法, 不出阳历, 阴历, 阴阳历三种(分别以太阳, 月
亮, 太阳加月亮的运动为依据, 故名), 只是细节有异而已, 故熟习此三种模式, 
即可贯通世界各地的历法了.

    让我们先认识现行之中公历法: 现今世界通行之公历, 即西方之阳历. 其以在
地球观看太阳运行一周天之期(称「回归年」)-----365日5小时48份46秒为一年, 
分一年为12个月, 一至七月除二月28日外, 单月31日, 双月30日; 八至十二月相反
, 双月31日而单月30日. 月份的划分没有天文上的意义, 只是把一年等分而已. 如
是一年365日, 比回归年少近六个小时, 为免此差距越来越大, 以致与实际天象、
物候脱离, 当每四年这差距累积至接近一天24小时(5小时48分46秒 X 4 = 23小时
15分4秒), 二月便会增加一天到29天. 是年称为「闰年」, 而二月保持28天的年份
则为「平年」.

    然而此积差其实未满一天, 每四年皆闰一天却又过多, 因此罗马教皇格列高利
于1852年规定, 每逢能被4整除的年份才置闰, 能被100整除的年份不置闰(若同时
可被400整除则仍置闰. 例如2000年是闰年, 但2100年不是), 以保持400年内有97
次闰年. 可惜, 人为的时制很难完全吻合天象, 即使号称最完整的公历, 尚跟回归
年有0.0003日的细微相差. 换言之, 每一万年便会多出3日.

    除公历外, 全球华人还某程度上使用「阴历」. 其以在地球观看月亮盈亏的一
个周期(称「朔望月」)-----29日12小时44分2.8秒作一个月, 首月为29日, 次月必
为30日, 循环下去. 次月多一日, 乃从合并每月多出之12小时而来(多出的分秒不
计). 回归年约等于12.3个朔望月, 唯该0.3月不可独立成月, 故阴历一年分十二个
月共354日8小时48分, 和回归年相差近11日, 另以闰月之法抵消此差距. 每三年此
积差近33天, 故每三年加多一个月成十三个月. 余下3至4天, 两年后累积到25或
26天, 复置一闰月. 如是三年一闰, 五年两闰, 以十九年间七次置闰为一循环. 
至于闰月该放在哪里? 汉初前各朝代都不统一, 有的更随意设闰, 甚至有多闰或失
闰的情况出现. 西汉太初年间(公元前二世纪)才规定, 以没节气而只有中气的月份
为闰月(古人分一年作二十四节气表示物候, 一般每个月有两个, 先者称节气, 后
者名中气. 由于一对节气间的间隔时间应为30.4天, 跟阴历一个月29或30日不严格
对应, 故随着节气的相距时间累积下去, 每32个月便有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 于此
多加一个只有中气的闰月, 既能吻合闰月的周期, 又可让闰月后的月份恢复正常的
节气和中气), 那么闰月就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月份之后.

    从上可见,「阴历」不啻以月亮定月份, 还以太阳定闰年, 所以是阴阳合历, 
一般人称其作阴历只是相对阳历而言, 实际上是错误的. 另外, 由于古人以其作农
事之依据, 故又称其为「农历」. 诚然, 阴历是为农务而制, 但这不代表其真的方
便农事. 农民依二十四节气之物候特征行事, 然而物候与太阳和地球之距离变化有
关, 阴历却以月亮运动为据, 和回归年相差近11日, 故同一节气今年跟翌年的时间
可相差十多天到一个月. 反之, 同一节气于阳历不同年份可以是同一天, 充其量仅
有一、两天之差. 是以阳历比阴历更适合当农民历, 古埃及正是用阳历作农民历的
例子, 不过中国古时阴历压倒其它历法, 非用之不可罢了.

    明白了历法的基本模式后, 我们看看古时世界各地的历法. 

1. 埃及: 埃及为世界第一个使用历法的国家, 约始于公元前四千多年. 其以太阳
历厘定农业活动, 以太阴历分配宗教节日. 前者分每个月三十天, 一年十二个月共
三百六十天, 后来增加5天作祭祀冥王奥西里斯(Osiris)的圣日, 但仍与回归年相
差5小时48份46秒. 公元前238年, 希腊统治者托勒密曾下令每四年置一闰日, 唯未
被埃及人接受. 后者像农历般分一年为十二个月354日, 为弥补和太阳历的差, 每
三年置一闰月. 

古埃及之历法跟星象关系密切, 如以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升起之日(亦是尼罗河开始
泛滥之日)为岁首; 又根据于特定时刻升起的星座, 分一年为三十六个星期(每星期
十天); 复分一天为24小时, 昼夜各半, 日出是一天之始, 白天以日晷定钟点, 晚
间则以特定之星象. 此外, 古埃及已有类似分钟及秒的时间单位.

2. 巴比伦: 巴比伦所用的是太阴历, 一年十二个月354天, 由30天之大月和29天之
小月交错而成, 月份以神祇命名. 巴比伦人早就发现其历法与回归年之差, 只是一
直都由国王临时下令设闰, 后来才改为27年10闰的定制. 而一天则分六更十二小时
, 每小时60分钟, 每分钟60秒. 此乃今天60时间进位制之滥觞, 估计是当时的人把
计数的五只手指乘以十二个月而来的. 复次, 他们还将七天定为一星期, 各天以日
、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命名. 这可能是因为巴比伦的创世神话《Enuma Elish》刻
在七块泥版上, 每一块代表一天(基督教也可能受其影响, 才视七为神圣). 现在英
语中的Sunday及Monday即源于巴比伦的旧称. 某些国家或地区更保留了日月五星的
星期称呼, 例如日本、西藏和阿拉伯(巴比伦影响了其它地方的历法, 再影响到她
们的).

3. 罗马: 号称古代西方文明巅峰的罗马, 历法却是众多古文明中最失败的. 他们
曾用过一种304日的历法, 后来改成354日, 但不懂设闰. 到公元前五世纪才会用闰
, 却置错了闰. 直至公元前一世纪, 方由西泽大帝修订「儒略历」(儒略Julius是
西泽的族名, 他复以此命名七月作July), 分一年十二个月365日, 单月31天, 双月
30天, 罗马人斋戒的二月除外, 只有29天. 以冬至后十天为岁首(即1月1日). 四年
增多一天作闰. 然而闹剧还未完结, 祭师这次又误置三年一闰. 迨至屋大维于公元
前九年再行修历, 停设三次闰年; 改二月成28日; 改八月及以后的月份为双月31天
, 单月30天. 于1852年再经教皇格列高利修订, 便成了今天通行的公历.

4. 马雅: 中美洲马雅文明, 最初使用由其神话中的神圣数字20和13组成的神历, 
将一年分为13个月, 每月20日, 共260日. 每个月份仅以数字排序, 日子则分别以
20个神灵命名. 后来他们发现了回归年是365日5小时48分至49分之间, 于是在神历
的基础上加多五个月, 及五天忌日作祭祀用途, 成为一年18个月365日的太阳历. 
这种历法则以19个神命名月份(18个月各一个, 加上五天忌日一个), 日子以数字排
序. 马雅人规定平时必须两历并列, 神历先于太阳历. 同时设定了一种以52个太阳
年为一周期的「长纪年法」平衡两类历法. 此种纪年法共有18980日, 为神历和太
阳历一年日数260日及365日的最小公倍数. 换言之, 经过一个这样的长纪年, 两类
历法便会对上. 

    有趣的是, 专家考证马雅的孕育期约于公元前500至100年(称「前古典时期」
), 与之有关的奥尔梅克(Olmecs)文明也只是始于公元前1200年. 可是从马雅人的
纪年推算, 他们这些历法是由公元前3114年开始计算的(即这是他们的公元元年).
 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的文明比科学考证得出的年代更早出现呢? 当然, 信赖科学证
据的专家不以为然, 认为这只是跟神话及传说有关而已.

5. 印加: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兼行太阳与太阴历, 但使用并不严格. 太阳历大致
上和公历相同, 一年12个月365日, 但岁首定于冬至, 没闰日. 月份以该月之宗教
节日命名, 且可能已有类似星期的观念. 太阴历则和农历大致相彷, 一年12个月
354天, 但月首为新月出现之日, 非如农历般以朔日作月首, 也没有闰月. 印加人
用阳历定年, 阴历看月, 只为了方便, 阴阳历间没互相协调的制度, 仅是愚笨地每
年重新观察天象, 修订历法. 幸好他们已掌握了每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让
农业有所依据(这四天亦是宗教节日).

6. 阿拉伯: 阿拉伯的历法称为「希吉拉」(Hijra), 意谓「迁徙」. 因其以穆罕默
德由麦加迁至麦地那为元年(即公元622年. 是年岁首相当于公历的7月16日)而得名
. 中国回族也用希吉拉历, 称为「回历」. 其属于阴历, 定一年为12个月共354天,
 单月30天, 双月29天, 月首是新月出现之日. 它跟农历一样, 和回归年相差近11
天, 但却不置闰月, 只于被除以30后余数是2、5、7、10、13、16、18、21、24、
26、29的年份内, 在十二月增加一天闰日. 因此其日子与公历并不对应, 岁首更能
出现于公历的任何一天. 最为外国人熟悉的, 是伊斯兰教徒每年实行斋戒的九月
(Ramadan月)及作为礼拜日的金曜日(即星期五, 回历以日月五星纪日成星期). 

7. 犹太: 犹太人曾成为巴比伦人的奴隶, 其历法也是吸收后者而来. 此历亦为阴
历, 也以新月出现为月首. 一年十二个月354日, 大月(30日)小月(29日)相间, 保
留巴比伦神灵的月名. 后来制定19年内七置闰月以跟上公历(闰月称Adar Sheni).
 原分寺历和民历, 两者分别在于岁首时间不同, 今天以色列使用的是民历.

8. 印度: 印度所用的是阴阳历, 一年十二个月360天, 每月30天, 以满月为月首.
 印度人的时制十分复杂, 简单点说, 他们分一天为30个须臾(muhurta牟呼粟多, 
相当于48分钟), 昼夜占的须臾数目随日夜长短变化而不同, 可以是12:18或18:12.
 一须臾分30个罗缚(lava, 约为1分36秒), 一罗缚有60怛剎那(taksana, 约1.6秒
), 一怛剎那又有120个剎那(ksana, 汉译「念顷」或「一念」, 约0.013秒). 印度
的历法曾传入中国.

9. 中国: 中国所用的农历已于前文交代, 传统上认为其始于夏朝(约前21至前16世
纪, 故农历又名夏历), 也有人谓始于商朝(约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 经过历代的
修订, 才成为现时的农历. 这历法历代的修订本近百部之多, 比较有名的如西汉的
太初历、元朝的授时历等. 

    近二、三十年, 中国学者考证上古时期除夏历外, 还有另一种历法与之并行,
 后来才渐被忽视, 幸好还保存于彝族(夏人的子孙)中. 许多先秦典两汉典籍如《
管子》、《淮南子》等皆有一些关于历法的不明记载, 现在知道原来是指彝族的历
法. 此种历法属太阳历, 一年有10个月, 每月36天, 年末另加5天「过年日」, 每
四年多添一天过年日为闰. 一年有五季, 四月为一季, 分配予土、铜(金)、水、木
、火五行, 依次相生, 比夏历更适合应用于五行. 而其以36日为一月, 72日作一季
, 令36、72成为中国人的常用数字, 多见于典籍、谚语中作虚数. 此外, 彝历还以
十二兽循环纪日(和十二生肖完全一样. 即鼠日, 牛日, 虎日……猪日, 周而复始
), 被认为是十二生肖的真正起源. 

    还值得一提的是藏历, 西藏于1027年引进印度佛经《时轮续》(Kalacakra 
tantra), 开始把其中的历法混合汉人的农历采用. 藏历(称「时轮历」)乃阴阳历,
 与农历相似. 一年12个月, 每个月30日, 以朔望月定月份, 有设闰月. 由于藏历
规定每月一号必须是朔日, 十五号必须是望日, 而30号不能缺, 故不采取农历的大
小月制, 而以缺日和重日的方法调节日子与月相的关系. 缺日即扣除一个月里的一
天, 但日子不会顺延, 例如今天是3号, 明天可以是5号; 至于重日, 即连续两天用
同一个日子. 因为缺日重日的缘故, 加上藏历闰年的年份跟农历不同, 因此出现了
两者的日子有时相对, 有时不同的奇怪情况. 

    农历以由天干地支组成的六十甲子纪年, 藏历吸收此做法, 而改以五行代天干
, 十二生肖代地支纪年(五行及生肖也是从汉人学回来). 例如2002年为农历的壬午
年, 同时是藏历的水马年.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3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