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璀璨星河),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商、周历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4月25日07:34:58 星期五), 站内信件

  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发展为干支纪日,即将甲、乙、丙、丁……十
天干和子、丑、寅、卯……十二地支顺序配对,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
十干支,六十日一周循环使用,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时的一块牛胛骨上面刻着完整的
六十天干地支,两个月共计60天,这也许就是当时的日历。还发现,有一组胛骨卜
辞记着两个月共计59天,这证明商代已经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
29日。另外,卜辞中还有分一年为13个月的多次记载,这又证明商代已经用闰月来
调整节气和历法的关系了。从大量干支纪日的材料分析,学者们对商代历法较为一
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
29日;有闰月,亦有连大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较为固定
的关系。

  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
。周代(大允是春秋中叶,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经发明了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
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长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
节气的方法,这样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将回归年的长度定得更准确了。周代的天文
学家已经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并能够定出朔日,这可以从反映周代乃至周
代以前资料的《诗经》中得到证实,该书的《小雅· 十月之交》中记载到:“十
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朔月”二字在我国典籍中这是首次出现,也是我国第一次明确地记载日期(周
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日食。周代历法的第三个进展是,到春秋末至
战国时代,已经定出回归年长为365日,并发现了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在这些
成果的基础上,诞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历法——四分历。在欧洲,罗马人在公
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中,也用365日这个数据,但比我国晚了大约500年左右。
19年7闰法,古代希腊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发现,比我国也晚大约100年。四分
历的问世,标志我国历法已经进入了相当成熟的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分别使用的黄
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即人们所统称的古六历,其实都是四分
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