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
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
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
”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
“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
;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
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雪
”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
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
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
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
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
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
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
,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
者就差不多了。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
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
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
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
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
30.4368日(即一回归年排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
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移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
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
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
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
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 而农历十
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
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
,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
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
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
,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
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
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