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小行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r 19 19:22:03 2004), 站内信件
小行星是太阳系家族中的一类成员,它们的“个头”比大行星的卫星还小得多,一般
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小行星带。它们的特点是体积小、质量小,最大的小行
星直径还未超过800公里。它们和大行星一样,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自1801年意大利
天文学家皮亚齐偶然地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后,至今已发现了上万颗小行星,而正式
注册、取得太阳家族“公民权”的小行星到1994年底已达5300多颗。
小行星虽然很小,但是它们在以往的天文学研究中却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譬如,1873
年,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利用8号花神星冲日,1877年英国天文学家吉尔利用4号灶神星冲日
测定日地距离,都得到了精确的结果。1930~1931年,433号爱神星大冲时,国际天文学联
合会组织了空前规模的国际联测,得到了三角测量所能达到的最精确的日地距离数值1495
8万公里。
另外,利用小行星还可以测定行星的质量。当某颗小行星接近大行星时,大行星对它
的摄动作用必然影响其轨道,从它轨道的微小变化中可以算出行星的实际质量。1870年,
天文学家利用29号爱姆菲特列塔接近木星时所测得的木星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1047,今天
天文学家仍在采用这个数。水星、金星、土星、火星等行星的质量均是用小行星测定的,
测出的值有相当高的准确度。
为了改进和提高星表的精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组织十几个天文台对谷神星等10颗小
行星进行长期的监测和归算,从实际的数据及已知的轨道根数求得黄道和天赤道的准确位
置。
小行星还为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线索。按照现代太阳系形成理论,太阳系
是在46亿年前由一团混沌星云凝聚而成的。而当初星云形成太阳系的具体过程已无法从地
球或其他行星上找到痕迹了,只有小行星和慧星还保留着许多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状态,因
此它们被天文学家称为太阳系早期的“活化石”。
另外,小行星的研究对于发展人类航天事业,保护地球环境,开发宇宙都有重要的意
义。特别是近地小行星,它们即是潜在的矿物资源,又是小行星中最容易实现的航天近探
的目标。
小行星的直径很小,在天文学家所获得的几百颗小行星半径值中,只有几颗较大、较
近的小行星是直接测量的,其它都是用红外波和偏振法测定的。测量表明,直径在100公里
以上的小行星大约有110颗,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大约有560颗,绝大多数小行星的
直径都在1~2公里,还不如地球上的一座山大呢!
至于小行星的质量,除1号谷神星、2号智神星和4号灶神星外,所有的小行星质量都
是由它们的直径和假定的密度推算出来的,仅有数量级的概念。一般认为小行星的总质量
值为1000亿吨,其中谷神星大约占总质量的一半。
小行星的反照率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组成和表面状况。由于小行星表面各部分的反照率
不同,再加上自转,使小行星的亮度产生周期性的变化。根据亮度变化曲线,可测出小行
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轴的取向,并推测它们的形状。从目前已知自转状况的200多颗小行星
看来,自转周期多数在4~16小时,平均为11.47小时。自转轴的取向是随机分布的。直径
大于100公里的小行星的形状一般比较规则,接近球形,直径小于100公里的小行星形状则
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呈长柱形,有的犹如哑铃,还有的甚至像是两块石块粘在一起的。
我国紫金山天文台从50年代末开始小行星的光电观测,已发表了数十条小行星光度曲
线,其中有些是在国际上首次发表的,由于观测质量高,被国外观测者广泛采用。
小行星的探测追踪
1991年10月29日,“伽利略号”宇宙飞船于掠过951号小行星加斯帕(951 Gaspra),
从距离1600公里处飞近探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颗小行星表面50米的细节特征。飞船上的
近红外测绘分光仪所作的初步测量表明,加斯帕的形状很不规则,有可能是由一个大的母
体中分裂出来的,这是宇宙飞船探测的第一例小行星。
1993年8月,“伽利略号”又飞经了243 Ida(艾达)小行星,使其成为第二颗被宇宙
飞船访问过的小行星。Gaspra和Ida小行星都富含金属,属于S型小行星。
1997年 6月27日,NEAR探测器与253 Mathilde小行星擦肩而过。这次机遇使得科学家
们第一次能近距离观察这颗富含碳的 C型小行星。此次访问由于NEAR探测器不是专门用来
对其进行考察而成为唯一的一次访问。NEAR是用于在1999年 1月对Eros小行星进行考察的
。
天文学家们已经对不少小行星作了地面观察。一些知名的小行星有Toutais、Castal
ia、Vesta和Geographos等。对于小行星Toutatis、Castalia和Geographos,天文学家是在
它们接近太阳时,在地面通过射电观察研究它们的。Vesta 小行星是由哈勃太空望远镜发
现的。 目前,意大利已制定了一个以皮亚齐命名的近地小行星航天探测计划,准备近
探433号爱神星。
小行星的卫星
1978年6月7日,美国天文学家麦克马洪在观测532号大力神小行星掩恒星时,发现它有
一颗卫星,命名为1978(532)I,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小行星有卫星。532号小行星
和其卫星的直径分别为243公里和45.6公里,彼此相距977公里。半年后天文学家又从18号
郁神星掩恒星的资料中发现它也有卫星,这对小天体中心距为460公里,直径分别为135公
里和37公里,倘若这是一颗同步卫星,那么在郁神星上看来,这个“月亮”的角直径可达
5°24′,视面积几乎是我们月球的120倍。以后,又在重新处理过去的一些小行星掩星资
料时发现若干小行星也有卫星,其中包括2号智神星、6号春神星、9号海神星、12号凯神星
等,大概有三四十颗。
1980年,美国天文学家利用光斑干涉测量的新技术证明2号智神星确实存在一颗卫星
,但是,对于小行星是否有卫星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一些持反对意见的天文学家认为,
人类已经发射了那么多空间探测器,但迄今未发现一颗小行星的卫星,所以小行星有卫星
的结论缺乏观测证据。另外,小行星卫星在天体系统中属于什么层次,能否与月球或木卫
等相提并论现在也没有定论。
1989年发射的木星探测器“伽利略”在1991年10月飞过第951号小行星加斯帕,圆了
天文学家近探小行星的梦想。1993年8月,“伽利略”掠过第243号小行星艾达,进行了多
项观测记录。1994年2月,天文学家分析“伽利略”发回的资料,发现艾达附近有一颗比它
小得多得卫星,并在英国学术周刊《自然》上发表了艾达与卫星的合影、卫星的放大图象
。此后,“伽利略”又发回更新的成象和光谱资料。据此,天文学家估计艾达卫星的直径
为1.5公里,发现时距小行星仅100公里,天文学家认为,这是确切发现小行星有卫星的第
一例。
小行星的轨道分布
小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形的,大约有95%的小行星轨道半长径在2.17~3.64天文
单位之间,这一空间区域称为小行星的主环带,位于主环带里的小行星称为“主带小行星
”。
一小部分小行星离群索居,形成几个特殊的群体。轨道半径大于3.3天文单位的称为
远距小行星,其中最著名的是脱罗央群,它们的轨道半径和木星的一样大。从太阳望去,
有一些位于木星之前60°,有一些位于木星之后60°,前者叫“希腊群”,后者叫“纯脱
罗央群”。
另一个特殊群体是近距小行星,它们的轨道近日点深入到内太阳系,有的甚至跑进地
球轨道以内,称为近地小行星。按照轨道近日点的距离和半长径的数值特征,近地小行星
又被划分成阿莫尔型、阿波罗型和阿登型。
阿莫尔型小行星的轨道特征是近日距都在火星轨道之内——1.02~1.3天文单位,半
长径1.39~4.23天文单位,偏心率0.062~0.574,倾角2.2°~52.1°,小行星直径为0.3
~38.5公里,现已发现这类小行星有70多颗。 阿波罗小行星的轨道特征是近日距小于1.0
17天文单位,而半长径大于1天文单位,因有一段轨道与地球轨道非常靠近甚至相交,而引
起天文学家的特别关注,这类小行星已发现了100多颗。阿登型小行星的轨道半长径都小于
1天文单位,近日距也小于1天文单位,远日距略大于1天文单位,这种小行星为数不多,目
前仅发现10颗左右,因它们的轨道与地球近似,周期也相差不多,所以比阿波罗型小行星
更受到重视。
一些近地小行星在大行星的摄动下,轨道会和地球轨道相交,从而有可能与地球相撞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中,这种事件可能确实发生过。通过空间遥感技术,在地球上已发现
了100多个陨石坑,其中91处推测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据科学家考证,1976年吉林陨石雨
的母体就是接近火星轨道的阿波罗型小行星的一个碎块。最近美国科学家提出,导致6500
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也是一颗陨落的阿波罗型小行星。
虽然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危害很大,但是这种几率是微乎其微的。研究表明,直径
10公里大小的小行星平均1亿年左右才会与地球相撞一次,地球每百万年受到三次较小的
小行星的撞击,但其中只有一次发生在陆地上。为了预防这种不测事件,一些国家正在考
虑发射专门监测近地小行星的人造地球卫星,及早发现并排除它们。
--
——如果生命的两端不是黑色的,
——人们又怎会爱上她灰色的中部?
——在生命灰暗的底色里,
——我愿做一条激情奔涌的河流,
——于波澜壮阔中探寻生命的灵动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39.17]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