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akin (葡萄:(),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关于天文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10月19日19:57:42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
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
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
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
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
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
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
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
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
,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
,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
镜时代。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
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
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
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
的贡献。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
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
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
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
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
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天文和气象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外各类天体的性质和天体上发生的各种现象
——天象,而气象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的各种现象——气象。香港天文台也经
常发播台风警报,是个例外。

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
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
粒子。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物体统称为天体。地球也是一个天体,不过天文学只研究地球
的总体性质而一般不讨论它的细节。另外,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
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之为人造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可分为几个层次:(1)太阳系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包括地球)、
行星的卫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介质等。(2)银河系中的各类恒
星和恒星集团:包括变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和星际介质。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
普通恒星。(3)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指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与我们银河系相似的庞大的
恒星系统,以及由星系组成的更大的天体集团,如双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
等。此外还有分布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星系际介质。

天文学还从总体上探索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和未来的结局,
这是天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宇宙学的研究内容。天文学按照研究的内容还可分为天体
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门分支学科。

天文学始终是哲学的先导,它总是站在争论的最前列。作为一门基础研究学科,天文学在
不少方面是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时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严格规律都须由天文学
的方法来确定。人类已进入空间时代,天文学为各类空间探测的成功进行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天文学也为人类和地球的防灾、减灾作着自己的贡献。天文学家也将密切关注灾
难性天文事件——如彗星与地球可能发生的相撞,及时作出预防,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50.3]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