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防震抗旱两手抓→请节约喝水(),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29 22:02:48 2005), 转信
自一六六六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至今,万有引力定律一直未被动摇过。现在,人类已经发现了与万有引力有关的六个重要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之谜,传统的引力理论尚不能统一解释。经研究发现:它们均是与相对运动有关,并且,经用广义宇宙相对论原理修正后的万有引力定律能够统一解释它们。
3.1 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
任何两个物质的质点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还与它们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和引力子的极限传播速度有关,并与引力的大力成 倍关系, 并且不同原子结构的物质的万有引力恒量具有稍微不同的量值。即数学公式为:
式中:F——万有引力,单位:牛顿(N);
fij——万有引力恒量,表示两种不同物质之间的引力恒量,平均值为:6.6720×10-11 ;
mi、mj——分别为质点i和j的质量,单位:kg;
r——两质点间的距离,单位:米;
V——两质点间的相对运动速度,米/秒;
C——万有引力能量“载体”(引力子)的极限传播速度, 根据天文观测光线偏折角实际反算结果为:
C=2.9979260421×108米/秒,与光速在99.99995%精度内相同;
3.2 对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之谜的统一解释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与万有引力有关的六个重要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之谜,传统的引力理论(包括《广义相对论》)尚不能统一解释。下面采用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对它们进行验算和解释。由于篇幅所限,主要作定性分析,对于定量分析只给出结果,略去整个计算过程。
3.2.1关于对不同原子结构的物质具有稍微不同重力加速度物理实验结果的解释:
不同原子结构的物质具有稍微不同的重力加速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各物质在真空中的重力加速度逐渐递减。即轻核原子构成的物质,其重力加速度较大;重核原子构成的物质,其重力加速度较小。对这个实验结果作如下解释:由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物质(单质或化合物)中,质子、中子、电子数各不相同,在轻核原子中和重核原子中,处于同一电子层(或亚层)的电子,因轻、重核的质子数不同,从而导致同一电子层的电子围绕轻、重原子核的旋转速度不同;并且知道:重核原子中的电子其旋转速度较大,轻核原子中的电子其旋转速度较小。由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得知:因重核原子中的电子旋转速度普遍大于轻核原子中同一电子层的电子旋转速度,从而得知轻核原子中的电子所受到的万有引力要大于重核原子中的电子所受到的万有引力;如果忽略物体在真空中整体低速(实验时)运动对万有引力的影响;则知,无论重核或轻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所受到的万有引力是相等的。于是得出结论:轻核原子所构成的物质的重力加速度比重核原子所构成的物质的重力加速度要稍微大一点。因此,由匈牙利科学家罗兰德.冯.埃特伏斯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实验小组,通过20年的自由落体实验结果用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完全能够解释。
3.2.2关于对1975年,一位英国物理学家用回转器做试验时发现, 随着旋转速度的加快,物体的重量逐步失去等物理实验现象的解释:
回转器是一种高速旋转的仪器,并且这种仪器是一个质体。根据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当它相对于地球的旋转速度V逐步加快的时候,其回转器的重量(万有引力)就应该逐步失去;当回转器的旋转速度V→C(引力子的传播速度)时,其重量就趋于零;当其旋转速度逐步减小的时候,其重量就逐步恢复。关于这个实验可以重复再做一次进一步验证。
3.3.3关于对恒星光线通过太阳的偏折角的验算和解释
(1) 计算简图:见图1;
(2)不考虑恒星光子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对其偏折角(θ)的影响,其计算结果为(假设V=O):
θ=14'48.12''>>θ实测=1.76225"(平均值),
①结果说明,θ值与过去有人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的结果不相符,但笔者反复检查后,断定过去的计算是有误的,过去计算结果为:θ=0.85";②相对运动因素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必须考虑相对运动因素对其偏折角的影响。
(3)考虑恒星光子与太阳的相对运动对其偏折角(θ)的影响,其计算结果为:
①引力子的传播极限速度C值,可以用实测的偏折角θ实测=1.76225",用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反推算出来。已知光速C=2.99792458×108米/秒,太阳绕银心的公转速度V太=2.5×105米/秒[17],经计算星恒光子相对于太阳的运动速度V=2.997926042×108米/秒,并参考计算简图,经数学推导(要用到微分方程和二重积分得):
如果要求计算精度为1×10-8,则只需考虑到光子在时间t=245.063 秒内所产生的偏折的累积就行了。将已知的θ、v、t代入方程, 即得到引力子的传播速度C=2.997926042×108米/秒,在99.99995%的精度内与光速相同。 此结果证明了过去人们对引力子的传播速度的预言。
②如果,已知引力子的传播速度C=2.9979260421×108米 /秒,v=2.9979260421×108米/秒,t=245.063秒,则可按上述方程计算偏折角(θ), 结果为θ=1.76225"。若认为引力子的传播速度要比光速2.99792458×108米/秒大得多的话,爱丁顿等人所测得的光线偏折角(θ)就不对,应该比1.76225"要大才行。但是,目前已经重测过几次,结果均在1.76"左右。所以, 认为引力子的传播速度与光速在99.99995%的精度内同值,现在还是有依据的。
3.3.4关于对水星近日点的多余进动的验算和解释:
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以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大行星运动理论逐步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在实际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出现系统偏差,其中最突出的是水星近日点的多余进动43"。
天文学家纽康为统一解释太阳系内几颗内行星的实际运动(多余进动值),根据实际观测资料,求出了引力应与距离的2+1.574×10-7次方成反比[7]。 但根据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引力仍然是与距离的2次方成反比的。因此,可以断定, 其中万有引力按R 减小的原因,就只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行星与太阳、 行星与行星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它们万有引力的减小;第二个原因,是太阳辐射能量所造成的质量连续损失引起万有引力的减小(根据实验实测资料计算得出, 已发现的最小微粒──光子的质量为6.8668784×10-38千克,电子质量是光子质量的13265903倍,光子质量并不是无穷小)。
经研究计算得出:当计入太阳与水星的相对运动,以及水星与其它几颗内行星的相对运动对水星多余进动的贡献值之后,再计入太阳辐射能量所造成的连续质量损失对水星进动的贡献值时,基本上就能够解释水星的多余进动值──43"。
3.3.5关于对引力佯谬(西利格佯谬)的解释:
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欧几里德则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总的说来,欧几里德的观点曾长期地为多数人所接受。[18]
光度学平方反比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问世之后,宇宙无限论遇到了两个非难。其中之一,就是1894年,西利格(Seeliger) 指出的:“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引力场就应当是无限强大”。实际测量又不是无限强大,这就是引力佯谬。根据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可知:当行星与另一行星的相对运动速度V(t)趋于2.9979260421×108米/秒(引力子的传播速度C)时,万有引力F→O;当V(t)=2.9979260421×108米/秒时,万有引力F=O。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行星在自转,行星围绕太阳又在公转,太阳系围绕银河系中心又在公转,………,依次类推下去,并可建立起行星相对于有限远处另一行星的相对运动速度V(t)的函数表达式(一般情况下,V(t) 是一个空间问题:对于特殊情况下,可以简化为平面问题来讨论,经数学推导已经得出V(t)的数学表达通式)。经用电子计算机运算结果表明,当公转角速度叠加N次之后,相对运动速度V( t)之值,并可超过引力子的传播速度2.9979260421×108米/秒(参见笔者撰写的《论天体运动的动力学原理》一文)。因此, 用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完全解决了引力佯谬的困难。
3.3.6关于对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F=
当r→O时, 引力是否会趋于无穷大(F→∞)的解释:
不探讨原子核更深层的“基本”粒子的运动状态,以及无论“基本”粒子的无限可分性的存在与否,只从公式:
上看,则当r→O时,会得到F→∞的结论。但是, 如果结合宇宙相对论原子核物理学的有关定律,即可断定,当v→O时,引力(F)是不会趋于无穷大的。 理由有两点:
①在原子核内部,越是更深层的结构,其“基本”粒子围绕中心(质点)的旋转速度就越大。事实上,当r→O时, 已经使得其“基本”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V>C(引力子的传播速度)了。根据公式得到F=O。
②由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也许“基本”粒子分到一定程度后,万有引力根本不会再存在。退一步说,即使无限分小的微粒均存在万有引力,当r→O时, 必然也会使得微粒的质量m→O,否则,就不会有r→O。事实上,根据已知的原子核内部结构,由电子质量的数量级与其到原子核中心的距离的数量级的比较,可以断定,微粒的质量m较距离r为高阶无穷小,即微粒的质量m收敛永远大于距离r收敛的速率。
--
x=哈市至少停水三天
I(x)= ? bit
y=哈市发生地震
I(y)= ? bit
z=x+y
I(z)= ? TB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37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