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地磁场俘获大量带电粒子后在地球周围空间形成的环带状区域即地球的辐射带
,也叫做范艾伦带。
挪威地球物理学家斯托米早在本世纪初期研究极光现象时就预言过辐射带的存
在。但直到人类进人空间探测时代才真正发现了它的存在。1958年2月,美国发射
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上天了,它携带的仪器中有一种测量宇宙辐射强度
的盖格计数器。卫星在600千米以下时计数器表现很正常,但当卫星达到800千米以
上的高度时,计数器马上处于饱和状态,无法正常工作。这是一种很反常的现象,
因为按照仪器的设计,所测的宇宙线强度比预计的强度要大1·5万倍时,才会使计
数器饱和。
为什么宇宙辐射线强度随着高度的增加会有这么强烈的变化呢?美国物理学家
J·A·范艾伦做出了正确的解释。他说,太阳风和宇宙线这些高能粒子到达地球附
近时被地磁场俘获长久地被关闭在地球上空某一区域里形成环状辐射带,包在地球
周围。后来的空间探测不仅证实了地球辐射带的存在,并且确定出地球辐射带的形
状及分布情况,证明范艾伦的解释是正确的,范艾伦带也因此而得名。
地球辐射带分为内辐射带和外辐射带,它们都对称地分布在地磁场的两侧,而
不存在于高磁纬地区和南北磁极的上空。内辐射带是处于磁纬度正负40度之间的两
个对称的卵球形。外辐射带的范围延伸到磁纬度大约工负60度之间,是一对对称的
新月形。
地球辐射带的界限不分明,因为整个地磁场内都有被俘获的带电粒子,只不过
辐射带内的粒子密度比较大罢了。
地球辐射带对人类的空间飞行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辐射带内的带电粒子不
仅对人体有伤害作用,而且还会对仪器造成损伤。因此各国在发射宇宙飞船时都需
考虑到地球辐射带这一重要环境因素。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