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天体演化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19日20:59:01 星期一), 站内信件
天体演化学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各种天体以及天体系统的起源和演化,
也就是研究它们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天体的起源是指天体在什么时候,
从什么形态的物质,以什么方式形成的;天体的演化是指天体形成以后所经历的演
变过程。通常说的天体演化,往往也包括起源在内。
天体演化学的发展简史
法国笛卡儿和布丰在1644年和1745年先后提出天体形成的看法。科学的天体演
化学至今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十八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在学术思想上占统治地位
的仍是万物不变的僵化的自然观。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55年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
于1796年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从而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对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二十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太阳系,而且有关各类恒星、银河
系以及河外星系的观测资料和新发现越来越多。随着理论物理学各分支的建立,现
代天体物理学发展起来了。天体观测研究的新成果推动了天体演化学的发展。太阳
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很活跃。在恒星的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星系的起源
和演化问题成为当前的科学前沿之一。
天体演化学是以天文学各分支学科为基础的,它依据天文学、物理学、化学、
地球科学、数学等学科的理论,利用各天体层次(行星、恒星、星系)的观测资料,
探讨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演变规律,阐述它们各种特征的由来和发展。因此,不
仅有天文学者,也有不少物理学、化学、地学、数学、哲学方面的学者从事天体演
化的研究。
天体演化学的内容
天体演化同物质结构和生命起源等基本理论问题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同地球
科学有更直接的关系,因此,天体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天体演
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太阳系各类天体(主要是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的形成和演变,说明
太阳系的现有特征,一般侧重于起源的研究。自康德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以后
的二百多年中虽然已有四十多种学说,但至今还没有一种完善的理论被普遍接受。
困难在于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只有千千万万个行星系中的唯一的“样品”——太阳
系。
有关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的学说分为灾变说和星云说两类:灾变说认为行星的
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如另一颗恒星走近或碰到太阳,或太阳爆发)而从太阳
中分出来的;星云说认为行星物质和太阳由同一原始星云形成(共同形成说)或由太
阳俘获来的(俘获说);灾变说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盛行,现在基本上已被否定。
近年来,一些星云说学者的观点逐渐接近。他们认为:太阳系是在约五十亿年
前从星际云中分出的一个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在自吸引作用下收缩;中心部
分形成太阳,外部形成星云盘;盘中的尘粒和小冰粒沉降到赤道面形成尘层,集聚
成固体块——星子;星子结合成行星和卫星等。
科学家们对恒星演化的认识比较一致。一般都主张弥漫说:星际云在自吸引收
缩中碎裂为许多小云,各小云集聚成恒星。分子云、球状体、藉比格一阿罗天体、
红外源、天体微波激射源可能是从星际云到恒星的过渡性天体。
恒星完成了引力收缩阶段后,内部开始热核反应,成为主序星;再经过较长时
间(太阳约为一百亿年)后变为红巨星;然后经过不稳定的变星阶段,通过爆发,由
行星状星云变为白矮星,或通过猛烈的超新星爆发成为中子星;最后失去发光能力
归宿到黑矮星(有人认为也可能归宿于黑洞)。恒星的质量愈大,演化就愈快。现在
仍然有恒星在诞生。在恒星起源问题上,也有少数人坚持超密说,认为恒星是由超
密物质转化而成的。
关于星系的起源和演化也存在着弥漫说和超密说。弥漫说认为,星系际弥漫物
质逐渐集聚成很大的星系际云,然后分裂成较小的云,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星系集
团。这种说法能够较满意地说明银河系的自转、各星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运动以及
化学组成等方面的差别;超密说认为其他星系也都是超密物质形成的。超密说与大
爆炸宇宙说相适应。有的学说认为星系类型序列代表演化序列(从椭圆星系向旋涡
星系、不规则星系演化,或者反向演化);有的学说主张星系演化与初始条件(角动
量或质量、密度等)有关。关于星系起源演化问题还没有定论,有待进一步探讨。
而关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常与宇宙模型一起在宇宙学中论述,这方面的有大爆
炸宇宙学等学派。有些科学家从物质形态转化的角度看,将宇宙线起源、化学元素
起源等问题也作为天体演化的课题。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