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红外天文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19日21:18:4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红外天文学是利用电磁波的红外波段研究天体的一门学科。整个红外波段,包
括波长0.7~1OOO微米(1毫米)的范围。通常分为两个区:0.7~25微米的近红外区
和25~1OOO微米的远红外区;也有人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区(0.7~3微米)、中红外
区(3~30微米)和远红外区(30~1OOO微米)。温度4OOO度以下的天体,其主要辐射
在红外区。
红外探测是观测被宇宙尘埃掩蔽的天体的得力手段;红外波段有许多重要的分
子谱线;许多河外天体在远红外区的辐射较强。红外天文学正在成为实测天文学的
最重要领域之一。
1800年,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歇耳在观测太阳时,用普通温度计首次发现红外
辐射。1869年,罗斯用热电偶测量了月球的红外辐射。对行星和一些恒星进行红外
测量,是美国天文学家柯布伦茨等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行的。但在六十年代以
前的一个半世纪中,红外天文学进展缓慢,这主要因为当时缺乏有效的探测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红外技术发展很快,各类高灵敏度的红外探测器相继问世
,气球、火箭以及人造卫星技术也为红外天文观测摆脱地球大气的限制提供了方便
。这些都为现代红外天文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的诺伊吉保尔等人用简易的红外望远镜发现了著名的红外星,从此揭开了现代红外
天文学的新篇章。
在地面上进行红外天文观测,受地球大气的限制很大。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
碳、臭氧等分子,吸收了红外波段大部分的天体辐射,只有几个透明的大气窗口可
供地面观测使用。如要在这些窗口以外的波段进行天体红外观测,就必须到高空和
大气外进行。地球大气不但吸收天体的红外辐射,而且由于它具有一定的温度(约
300K),其自身的热辐射对探测工作、特别是对波长大于5微米的观测,会造成极强
的背景噪声。为了摆脱大气的这种影响,必须到高空和大气以外去进行中、远红外
探测。
由于可能收集到的一般天体的红外辐射较弱,所以必须精选探测能力很高的红
外探测器。用得较多的探测器是液氮致冷(77K)的硫化铅光电导器件,液氢致冷(从
4K到小于1K)的锗掺镓测辐射计。从最早赫歇耳用简易温度计测量太阳的红外辐射
到现在,红外探测器经历了很长的改善过程。
典型的地面望远镜在10微米波长观测红外源时,探测器上接收到的源信号是百
亿分之一瓦的量级,而探测器上得到的背景辐射却有千万分支一瓦。强的背景噪声
淹没了微弱的源信号,所以红外天文探测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抑制背景噪声。红外
探测器采取致冷措施就是为了减少元件自身的噪声。从事波长大于5微米的探测,
望远镜系统中的一些其他部件(有时连整个望远镜)必须进行致冷。致冷技术在红外
天文探测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红外天文望远镜中,为了从观测的源信号加背景的总和中减去背景,设置了
调制机构。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仪器探测弱源的能力。
首次红外巡天普查是美国用波长2.2微米的地面红外望远镜进行的.对-33’~
80’的巡天探测结果,发现亮于40央的红外源约 5600个。虽然其中大多数可证认
为光谱型在K5型以后的恒星,即大多数是晚型巨星,然而,约有50个红外源在0.8
~2.2微米有约1000K的色温度,并且大多数不与光学天体对应。
美国空军坎布里奇研究实验所1971年和1972年共7次用火箭在波长4微米、11微
米和20微米进行巡天工作,探测范围约占79%的天空区域。在 4微米测到2507个红
外源,在11微米测到1441个红外源,在20微米测到873个红外源。有的红外源在不
同波段都测到了,所以探测到的红外源共约3200个。以后又进行了几次探测,测到
一些新源。
科学家们在小部分天区还做过更长波段的巡天工作。美国天文学家霍夫曼等人
在1970~1971年用一个小气球上的望远镜,在波长100微米观测到了极限通量密度
10000央的近百个红外源,这些源基本上沿着银道面分布。
至今探测到的红外源包括太阳系天体、恒星、电离氢区、分子云、行星状星云
、银核、星系、类星体等。在红外波段也对微波背景辐射进行过探测。此外,高分
辨率红外光谱已在行星和某些恒星方面做出成果,近两年也在红外波段发现了新的
星际分子谱线。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