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force ()第三个代表(),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2004年世界航天发展回顾:卫星技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Jan  6 19:06:49 2005), 转信

 
  ■军事通信卫星技术

  (1)美国转型通信卫星计划搁浅。

  美国国会削减了2005财年转型卫星(T-Sat)通信计划7.75亿美元预算中的3亿美元,希望空军在转型通信卫星计划上放慢脚步。

  美国目前在研的拟在未来10年发射的大型军用通信卫星和国家侦察局(NRO)秘密的中继卫星约有20颗,价值约30~40亿美元。这些军用卫星包括"军事星"和特高频后继星,其中至少有2颗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卫星、3颗宽带填隙卫星(WGS)、4颗机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卫星、3颗先进极高频卫星,以及NRO秘密的中继卫星和几颗绝密级的信号情报卫星。

  (2)俄罗斯军用卫星数量大增。2004年,俄罗斯航天兵共发射了8颗军用卫星,目前俄罗斯处于运行状态的军用卫星总数超过60颗。按照计划,俄航天兵到2004年年底前还将至少发射4颗军用卫星。

  ■侦察卫星技术

  (1)美国进行新型隐形侦察卫星研发。

  12月有消息披露,美国政府正在进行新型隐形侦察卫星开发。该卫星将具备隐形功能所以雷达很难捕捉到其踪影,因此对象国也将无法掌握其轨道参数。 美国政府目前正在绝密状态下推进该型隐形卫星研究工作,并计划于5年内发射升空。美国国家侦察局是该项研制工作的负责机构。该计划将耗资95亿美元。

  (2)法国侦察卫星技术不断提高。

  12月18日,“太阳神”-2A军事侦察卫星搭乘“阿里安”-5型运载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该卫星发射重量约4.2吨,将运行在距地球700公里高的轨道上,每天绕地球14圈,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该卫星能在可见光和红外线两个频段工作。其分辨率将从第一代的1米提高到500毫米。由于增加了红外相机,该卫星具备昼夜侦察、伪装识别、导弹发射监视和核爆炸探测能力。“太阳神”-2A型侦察卫星技术是法国军事情报工作的一个飞跃,反映出欧洲国家正试图在国防情报领域上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以及太空军事多极化的趋势。

  与“太阳神”-2A型军事侦察卫星一起发射的还有法国4颗Essaim军用微小卫星,用以演示一个未来的小型信号智能卫星网络技术。

  (3)日本将研发第四代尖端侦察卫星。

  9月韩国报道,日本政府已决定着手研发能够同时对朝鲜核设施及导弹基地进行连续拍摄的尖端侦察卫星,其上装载高精密度照相机将直接指向朝鲜,几乎可同时、连续对朝鲜的导弹基地及核设施进行拍摄,解晰精度可达50厘米。日本政府已敲定2005年度内69亿日元研发经费,预计于2010年度(4月1日开始)内发射。日本将于2005年、2006年各发射一颗第二代侦察卫星, 2009年发射第三代侦察卫星,2010年发射第四代侦察卫星。

  ■导航卫星技术

  (1)美国开展GSP III项目A阶段研究工作,脉冲星导航技术开发亦提上日程。

  2004年美国共发射三颗导航卫星。截止2004年11月,GPS星座共有30颗卫星,距地面约1.7万公里。目前,美国只向外国提供低精度的卫星信号,对美军则提供最精确的信号。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DAPAR)还在致力于为卫星创建“脉冲星网络”,以实现确定卫星在太空中的确切位置和时间。这项基于X射线源的自主定位导航(XNAV)计划的目标是:验证应用天体源、脉冲星和中子星实现地球轨道飞行器的位置、姿态和时间的确定的可行性和耐久性。这种能力能够为军事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提供自主备份系统。

  (2)欧洲“伽利略计划”准备就绪,预计2005年进入部署和使用阶段。10月,欧盟委员会指出伽利略计划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建议2004年年底前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同月中国正式加入伽利略计划,将为此投资2亿欧元,并承担部分卫星的发射任务,对该系统有20%的拥有权和100%的使用权。12月,欧盟25个成员国同意,推动欧洲开发的全球定位卫星系统“伽利略计划”进入“部署和使用”阶段,预计首颗轨道卫星将于2005年发射升空。欧洲于1999年提出“伽利略计划”,准备投资35亿欧元(48亿美元),预计向太空发射30颗卫星,距地面约2.4万公里,于2008年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无线导航系统。该系统将主要服务于民用,提供误差不超过1米的精确定位服务。

  与美国的GPS相比,“伽利略”系统更先进,也更可靠。美国GPS向别国提供的卫星信号,只能发现地面大约10米长的物体,而“伽利略”的卫星则能发现1米长的目标。目前,以色列已经与欧盟签署合作协议,印度也表示将投入3亿欧元。另外,欧盟还与摩洛哥、俄罗斯、乌克兰、巴西、韩国、墨西哥及澳大利亚等国就有关“伽利略”计划合作事宜进行磋商,其中与摩洛哥即将签署协议,与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的谈判进展顺利。

  (3)俄罗斯、印度将携手完善GLONASS导航系统。

  7月俄罗斯与印度签署了一份旨在推动两国在太空领域合作的协议,该协议包括联合开发全球导航系统(GLONASS)以及使用印度火箭发射俄罗斯太空船等内容。截止11月,俄太空部队共有11颗正在运转的卫星和1颗储备卫星。莫斯科时间2004年12月26日,又有三颗GLONASS卫星将搭载“质子”K火箭从拜克努尔航天发射场被送入近地轨道。其中一颗卫星是新改进的Glonass-M卫星,它具有更广泛的功能和更长的寿命期。这颗卫星寿命期为7年,而它的前辈卫星寿命期仅为3年。2005年,俄将为GLONASS系统拨款25亿卢布,比2004年的拨款多3亿卢布。预计GLONASS系统的卫星总数将在2005年达到16颗,到2007年至少达到18颗。届时,GLONASS系统便可发挥导航定位功能。当卫星总数达24颗时,其导航范围可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使该系统的用户不间断地获得相关物体的准确坐标信息。俄罗斯计划10年内完成GLONASS的更新换代。

  (4)三大导航系统的不协调合作。

  就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问题角力多年的美国和欧盟,6月终于达成合作协议:美国的GPS定位系统与未来的欧洲“伽利略”系统将实现系统联网。但美国担心,“伽利略”系统运行后,美国在太空的优势将化为乌有。8月份,美国空军出台《太空对抗军事行动条例AFDD2-2.1》, 明确表示,当有人利用“伽利略”这样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美军实施精准打击时,美国一定会攻击“伽利略”系统的卫星。而欧洲媒体则普遍认为,在美国的威胁面前,欧盟决不会让步。12月,美俄两国就GPS和GLONASS合作发表联合声明 ,继续提供持续的全球范围的民用信号供商业、科学和保障生命安全使用。

  ■小卫星技术

  (1)美国国防部着手迷你型战术卫星计划,并寻求迷你杀手飞行器。

  10月,有报道称,五角大楼正在寻求太空中的“迷你杀手”飞行器——“微型卫星动能杀伤有效载荷”(MKKP),其任务是“摧毁敌人的航天器”。多达10个这样的航天器可以被一个使用旋转发射机的“太空机动飞行器”(SMV)部署到轨道上。发射后,MKKP自主识别目标并启动“高超音速追尾”攻击行动。分析人士认为:MKKP很像是以XSS-10为基础的杀手微型卫星(也被称为“轨道灵便太空对抗微型卫星”),可能就是五角大楼一个更大项目——实验卫星系列(XSS)的组成部分之一。XSS的其它项目包括一个“封锁”(blocker)微型卫星以及一个“干扰”卫星。

  (2)英国预计2005年发射战术光学卫星。

  英国正在研制的战术光学卫星将是英国第一种能提供高分辨率图像的战术应用卫星。该卫星重100公斤,能使地方用户就地获取高分辨率图像。每幅图像的覆盖面积大约15千米×15千米,全色分辨率为2.5米,多光谱(彩色)为5米。卫星每天从低地球轨道上可直接近实时地向用户发送5幅图像,这些图像数据也可在几小时之内向其他机动的、固定的地面站发送,以扩大系统的应用范围。“战术光学卫星”计划由英国国防部和英国国家航天中心共同出资,由奎奈蒂克公司负责实施。原定2004年发射,后改为2005年上半年由宇宙-3M运载火箭发射。

  (3)法国计划12月发射Parasol卫星

  继6月份发射的Demeter卫星之后,第二个加入Myriade微卫星系列的Parasol卫星即将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发射。Parasol卫星(通过激光雷达观测大气科学的反射率极化和各项异性)将研究浮质的撞击以及它们和云如何相互影响,从而使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气候系统。Parasol卫星与其它5颗卫星共同运转,Parasol卫星将是轨道观测“列车A”的组成部分之一.。

  (4)中国小卫星星座“环境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11月,中国首个用于环境监测和灾害防治的小卫星星座“环境一号”已经进入了初样研制阶段。这个小卫星星座由 3 颗卫星组成,其中包括两颗被命名为“环境一号”A星和B星的光学小卫星和一颗被命名为“环境一号”C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其中两颗光学小卫星将在2006年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升空,第三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将在2007年发射。(章国华 许红英)


 

--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0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4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