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旅行),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下一代航天飞机”企盼人类大智慧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5月18日11:05:38 星期天), 站内信件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在美国首次发射成功,它为美国航空
航天局(NASA)开创了探索太空的全新时代。从此,世界上有了能够回收并重
复使用的“太空车辆”。在第一代航天飞机投入使用后,开发第二代航天飞机的工
作就已同时起步。“美国航空航天局需要一套全新的发射系统,”丹尼斯·史密斯
是美国航空航天局下一代航天飞机研制中心的计算机程序主管,他解释说,“但最
初我们只是在旧系统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员对下一代航天飞机的要求是更便宜、功能更强大、具有
更优良的安全性能。过去的设计在当时看来是很先进的,不过现在看来却存在许多
不尽人意之处。新方案希望能帮助美国航空航天业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1994
年,代号为“X-33”的航天工程在克林顿总统的授权下正式启动,它的目的是
开发真正意义上的航天飞机。现在使用的航天飞机必须借助火箭的推力才能发射成
功,而根据“X-33”方案设计的航天飞机自带引擎和燃料,垂直发射升空进入
预定的地球轨道。

  一旦完成使命,“X-33”将和现在的航天飞机一样,通过跑道滑行回到地
面。“X-33”的“独到设计”意味着航天飞机的发射将更加简单,回收航天飞
机准备下次发射的工作量将大为降低,同时也降低了航天飞机发射的开销。

  前景暗淡,方案失败

  与当前的航天飞机相比,“X-33”能节省发射费用约百分之九十,美好的
前景曾使许多人坚信,“X-33”就是下一代航天飞机的雏形。不过,如果没有
外力帮助“X-33”升起,考虑到它的有效载荷加上航天飞机执行任务所需的燃
料,设计者至少要将引擎的推力加大到能使航天飞机的速度达到音速的18倍;而
且,新型的更轻、更耐热、更坚硬的合成材料也应该同时开发使用,以减轻“X-
33”的发射重量。

  查尔斯·威克是美国全球太空防御系统的分析专家,他回忆说,正是上述不成
熟的技术设计最终导致了“X-33”计划的失败。“制造燃料箱的合成材料出现
了问题,”威克说,“1999年,我们第一次测试‘X-33'实物模型。与我
们以前希望的不同,那是一次航空航天实验的巨大失败。燃料从燃料箱中溢出,使
‘X-33'实物模型在地面实验中发生爆炸。由于这次失败,研制下一代航天飞
机的时间被迫延期,因此,现在发射航天飞机基本上使用的是最初研制的技术。许
多人指责这次‘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是因为使用了过于陈旧的技术,但是他
们并没有注意到,新的技术更不完善。”

  两年以后,“X-33”的设计工作重新启动,这项计划的全部投资超过10
亿美元,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生产出一驾航天飞机的原型机。随后,在2001年,
“X-33”工程被迫正式取消。

  吸取教训,另辟蹊径

  美国航空航天局并没有放弃研制新型发射系统的努力。2002年11月,美
国航空航天局局长肖恩宣布,一项新的名为“动力太空发射”的计划被正式提上日
程,它能使航天飞机的造价更便宜,这项计划简称为“SLI”。

  “SLI”计划研制的并非是载人航天飞机的替代品,而是载人航天飞机的一
种造价低廉的补充方案,预计45亿美元将投入这项工程,这种新型航天飞机被命
名为“X-37”。“X-37”在某些方面将延续“X-33”的设计思想,如
使用更轻、更耐热的合成材料,但是,它抛弃了“X-33”使用自带引擎和燃料
的构想,仍然和以前一样,使用火箭作为助推器将其送入预定轨道。 

  在轨道上,“X-37”在完成放置卫星任务或其他太空实验任务时,最多可
在太空飞行21天。“X-37”计划之所以花费低廉,是因为其设计思想基本上
是基于无人驾驶的航天飞机。在动辄以百亿美元为计量单位的航天事业中,价格往
往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而“X-37”计划被认为是一种实用的、过渡性质的航天
飞机研制计划。 

  精益求精,任重道远 

  由于“X-33”方案的失败,到现在为止,美国还没有一项开发出一架真正
意义上的“下一代航天飞机”的计划。但是,如果“X-37”方案获得成功,且
技术发展逐渐成熟,科学家将在“SLI”工程的基础上组装其他部件,实现下一
代航天“出租车”计划的设想。

  这种航天飞机被称为“轨道航天飞机”,体积只有现在的航天飞机(如“哥伦
比亚”号)的四分之一,最多可以乘坐5名宇航员并携带少量货物。查尔斯·威克
说,如此小的体积不仅可以使作为助推器的火箭的造价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
它将比我们现有的任何航天飞机更可靠、更安全”。

  更小、更轻、更便宜的“轨道航天飞机”能够完成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绝
大多数任务。它不像是一辆“运输卡车”,而更像是一辆“出租车”,从而完成运
送宇航员和供应物资的任务。但是,“轨道航天飞机”不能运送如国际太空站上需
要的太阳能板等太大的载荷,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仍然只是一种“补充性质”
的小型航天飞机方案。

  即使是正式提上日程的“X-37”计划,其实物模型测试实验也被安排到
2004年进行,因此,“轨道航天飞机”的出现最早也要等到2006年后。尽管
美国航空航天局加快了研制步伐,但真正意义上的“下一代航天飞机”还需要凝聚
人类更多的智慧和努力。

  由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美国航空航天局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许多公众甚至对人类的航天事业产生了怀疑,要求美国政府削减在航天领域的财
政投资,无疑,这对正在经受种种磨难的美国人来说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6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