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公元一六八七年
牛顿 (Sir Issac Newton) 出版他的革命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Philosophia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确立「万有引力理论」 
(The Theory of Universal Gravition),成为科学史上的转折点。

公元一七零五年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 (Halley) 预测「哈雷彗星」 (Halley's Comet) 将于一七五八
年回归。

公元一七二五年
英国第一位皇室天文学家弗兰斯蒂德 (Flamsteed) 出版他的星表,并把每一星座
里的恒星依据赤经来排列。

公元一七二八年
哈雷 (Halley) 发现恒星的移动。
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德雷 (James Bradley) 提出恒星像差 (包括光行差) 的理论。

公元一七二九年
英国数学家霍尔 (Chester More Hall) 提出「消色差折射镜」(Achromatic Refractor) 
的原理。

公元一七四四年
拥有六条彗尾的 「Cheseaux 彗星」被发现。

公元一七五零年
英国天文学家赖特 (Thomas Wright) 推测太阳系的起源。

公元一七五五年
德国哲学家康德 (Immanuel Kant) 提出天体起源的假设。

公元一七五八年
帕利奇.约翰 (Palitzsch) 观测到早已预测的「哈雷彗星」 (Halley's Comet) 回归。

公元一七六一年
俄罗斯作家和科学家罗蒙诺索夫 (Lomonosov) 发现金星拥有大气层。

公元一七六七年
格林威治天文台 (Greenwich Observatory) 开始编印《航海历书》(Nautical Almanac)。

公元一七八一年
在找寻彗星之际,法国天文学家 梅西尔 (Charles Messier) 发现几十颗朦胧的星
体 (Deep Sky Objects),其中包括星系 (Galaxies)、 星云 (Nebula) 及星团 
(Star Clusters)等。他把这些星体编成星表,称为「梅西尔星云星团表」
(Messier's Catalogue)。
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 (William Herschel) 发现天王星 (Uranus)。

公元一七八四年
英国天文学家古德里克 (Goodricke) 在仙王座内发现第一颗「造父变星」
(Cepheids),称为「造父一」(Cepheus A)。

公元一七八九年
赫歇尔 (William Herschel) 在 Slough 建造一台四十八吋 (1.22m) 口径、四十
呎 (12.2m) 焦距的反射望远镜。利用该望远镜可分辨星云内的恒星。

公元一七九六年
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 (Laplace) 根据恒星演化的理论提出解释太阳系起源的「星
云假说」(Nebular Hypothesis)。

公元一八零一年
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 (Piazzi) 发现第一颗小行星 - 谷神星 (Ceres)。

公元一八零二年
赫歇尔 (William Herschel) 宣布发现「双星星系」(Binary Star Systems)。
英国物理学家沃拉斯顿 (Wollaston) 观察到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公元一八零三年
在 L'Aigle 出现陨石雨。
确立陨石特性的解释。

公元一八一一年
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 (Olbers) 提出彗星尾的理论。

公元一八一四年
德国光学家夫琅和费 (Fraunhofer) 详细地描述太阳光谱。

公元一八一八年
法国天文学家庞斯 (Pons) 发现「恩克彗星」(Encke's Comet) 依照预测的途径回归。

公元一八二六年
奥地利军官和天文学家比拉 (Biela) 发现「比拉彗星」(Biela's Comet)。

公元一八三三年
大型狮子座流星雨出现。

公元一八三四年
德国天文学家贝塞耳 (Bessel) 推断天狼星 (Sirius) 的自行 (Proper Motion) 
不规则性是由它的暗伴星所造成。

公元一八三七年
柏林银行家比尔 (Beer) 与德国天文学家梅德勒 (Maedler) 出版第一幅准确的月
面地图。

公元一八三八年
第一次恒星距离的测定 - 贝塞耳 (Bessel) 测定「天鹅座 61」 ( 61 Cygni) 的
距离。

公元一八三九至四零年
摄影术首次被应用到天文学上 - 美国化学家德雷珀 (John Draper)拍下第一幅月
球照片。

公元一八四二年
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 (Doppler) 提出「多普勒原理」 (Doppler's Principle)。

公元一八四三年
德国业余天文学家施瓦贝 (Schwabe) 发现太阳黑子周期。

公元一八四五年
观测到「比拉彗星」 (Biela's Comet) 分裂。

公元一八四六年
德国天文学家伽勒 (Johann Gottfried Galle) 根据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 (Joseph
 Leverrier) 及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 (J C Adams) 的计算发现海王星 (Neptune)。

公元一八五一年
法国物理学家傅科 (Foucault) 在巴黎「自由法国伟人纪念冢」(Pantheon) 的圆
顶下悬放一个长线钟摆 (Pendulum) 来证明地球的自转运动。

公元一八五八年
发现「多纳提彗星」(Donati's Comet)。

公元一八五九年
德国物理学家克希荷夫 (Kirchhoff) 提出「克希荷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帮助了解恒星光谱中的暗线。

公元一八五九至六二年
德国天文学家阿格兰德 (Argelander) 出版《波恩星表》(Bonner 
Durchmusterung, BD),其中包含超过三十万颗恒星。

公元一八六二年
美国天文学家克拉克 (A G Clark) 根据贝塞耳 (Bessel) 的计算发现天狼星的暗
伴星 (Sirius B)。

公元一八六零至六三年
天文学家开始对恒星的光谱进行分析 - 英国天文学家哈金斯 (Huggins) 从「参
宿四」 (Betelgeuse) 和「毕宿五」 (Aldebaran) 的光谱中分辨出各种原素。

公元一八六五年
法国作家凡尔纳 (Jules Verne) 出版他的著名科幻小说《登月记》("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公元一八六七年
法国天文学家佛耳夫 (C J E Wolf) 与拉叶 (Rayet) 发现其光谱中含发射线 
(Emission Lines) 的恒星,称为「佛耳夫 - 拉叶星」(Wolf-Rayet Stars)。

公元一八六八年
法国天文学家让桑 (Janssen) 与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 (Lockyer) 观察日珥。

公元一八七二年
由「比拉彗星」 (Biela's Comet) 碎片造成的「比拉流星雨」 (Bieliid 
Meteor Shower) 出现。

公元一八七七年
美国天文学家霍尔 (A Hall) 发现火星的两个卫星 - 火卫一 (Phobos)及火卫二 (Deimos)。
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亚帕雷利 (Schiaparelli) 观察到火星上有类似「沟渠」
(Canali - 意大利文) 的地形,后被误译为「运河」(Canals)。

公元一八七八年
木星上的大红斑变得明显。

公元一八八七至九零年
美国天文学家皮克林 (E C Pickering)发现第一颗「分光双星」 
(Spectroscopic Binaries)。

公元一八九零年
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 (Lockyer) 发表他的恒星演化理论。

公元一八九四年
美国天文学家洛厄尔 (Percival Lowell)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 (Arizona) 建立一所
私人天文台 - Flagstaff Observatory。

公元一八九六年
一台33吋折射望远镜于 Meudon 建成。

公元一八九七年
克拉克 (A G Clark) 建立叶凯士天文台 (Yerkes Observatory),内置至今世上最
大折射望远镜(四十吋口径)。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9.4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