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公元前约四千年
埃及和中美洲的天文观测记录大概可追溯到这个年代。

公元前约三千年
在埃及、中国、美索不达米亚 (Mesopotamia) 及中美洲,人们开始以文字记录天
文学知识。

公元前二六九七年
中国人解释日蚀现象。

公元前约二千二百年
中国制定原始历法-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设置闰月来「定四时成岁」及以四颗
昏中星来判断季节。

公元前约二千年
第一个阴阳合历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面世。
英国索尔兹伯里以北遗留具天文意义的巨石阵 (Stonehenge Sanctuary)。
古代天文学家绘画出不同星座。

公元前十九至十六世纪
古巴比伦人分黄道 (Ecliptic) 为十二宫 (12 Constellations);分一天为十二小
时,一小时为六十分,一分为六十秒;分一周天为三百六十度,一度为六十角分,
一角分为六十角秒。

公元前约一千三百年
中国留存世界上最早的新星纪录。
中国出现六十干支及干支记日法。

公元前十一至八世纪
中国人把赤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宿。

公元前十至五世纪
印度人把赤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二十七或二十八个「纳沙特拉」。

公元前六八七年
中国留存世界上最早的流星雨纪录。

公元前六世纪
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与泰勒斯 (Thales of Miletus) 推测地球
是一个球体。

公元前五世纪
中国制定「古六历」,定回归年及朔望月长度,并采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则。

公元前四世纪
中国天文学家石申编着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经》。

公元前三六四年
中国天文学家甘德以肉眼发现木星卫星。

公元前三五零年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出版他的著作《物理学》 "Physics"。

公元前三三零年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出版他的著作 "On Heavens"。

公元前二八零年
希腊萨摩斯岛 (Samos) 的 阿利斯塔克 (Aristarchus) 估计太阳和地球间的距离
,并提出「日心说」(Heliocentric Theory of the Universe),认为地球环绕太
阳运行。

公元前二四零年
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及诗人,Cyrene (现在利比亚的 Shahhat) 人埃
拉托斯特尼 (Eratosthenes) 利用天文学的方法计算 Syene (现在埃及的阿斯安)
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间的纬度差别,从而准确地量度地球的直径。

公元前二世纪
中国留存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形态图(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公元前二世纪末
中国天文学家落下闳制成浑仪。

公元前一三零年
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 (Hipparchus) 发现二分点的岁差 (Precession) ,提出划分
恒星亮度为六等,并率先制定约有一千颗星的星表及星图。

公元前一世纪
中国的《淮南子 天文训》中提出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及详尽的天地起源说。

公元前五十二年
中国天文学家耿寿昌制成浑象。

公元前四十五年
希腊天文学家索西泽尼 (Sosigenes) 把纯阳历 -「儒略历」 (Julian Calendar) 引入
罗马帝国。

公元前二十八年
中国留存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纪录。

公元一世纪初
中国的《尚书纬?考灵曜》中提出「地动说」-「地有四游」、「地恒动而人不知」。

公元一四零年
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 (Ptolemy) 出版他的著作《天文学大成》("Mathematike 
Syntaxis") ,提出完整的「地心说」(Geocentric theory of the Universe)。

公元二世纪初
中国天文学家张衡设计并制造水运浑象,编着《浑天仪注》及《灵宪》。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