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公元七世纪
中国天文学家李淳风发现彗星因受太阳照耀而发光,且彗尾总是背向太阳。

公元七世纪
中国出现敦煌星图(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公元八世纪初
中国僧人一行(与梁令瓒)制成附有自动报时装置的水运浑天﹔又(与南宫说等人
)发展中国首次大规模天文大地测量﹔并于公元七二七年编成《大衍历》。

公元九至十一世纪
亚拉伯人及波斯人在天文学上有重大的发展,其中包括星图星表的绘制、行星及月
亮的运动,同时也更准确地估量地球的大小及改良历法。

公元八一三年
阿拔斯王朝的马蒙 (Al Mamon) 建立巴格达 (Bagdad) 天文学校。
托勒玫 (Ptolemy) 的著作《天文学大成》("Mathematike Syntaxis") 被翻译成亚
拉伯文,称作 "al-Majisti" (意思是伟大的工作),后来拉丁学者称它为 "Almagest"。

公元九零三年
伊斯兰天文学家苏菲 (Al-Sufi) 绘制他的星表。

公元一零五四年
中国天文学家在金牛座 (Taurus) 内观测到一次超新星爆发,该超新星爆发的残骸
现在称为「蟹状星云」(Crab Nebula, M1)。

公元一零八零年
阿拉伯天文学家查尔卡编成《托莱多天文表》。

公元一零九二年
中国天文学家苏颂与韩公廉制成水运仪象台。

公元十二世纪末
阿拉伯学者图西奉蒙古征服者之命筹建马拉盖天文台﹔并于公元一二七一年编制《
伊尔汗历数表》。

公元一一九九年
中国人杨忠辅制定《统天历》,并颁行全中国。

公元十三世纪下半叶
中国天文学家郭守敬发明简仪、仰仪、高表、景符及窥几等天文观察仪器﹔同时亦
主持建造登封测景台及与王恂编制《授时历》。

公元十五世纪初
蒙古天文学家乌鲁伯格于中亚建造撤马尔罕天文台,内置世界上最大的象限仪(半
径达四十米)﹔并于一四四七年编制《乌鲁伯格天文表》。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6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