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璀璨星河),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天文学的革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4月25日07:27:33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第谷在布拉格的最后几个月觅得了一位德国青年作为他的助手,从而使哥白尼
的理论更进一步地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之上.这位德国青年人就是开普勒。
开普勒和哥白尼一样,也受到当时在欧洲复兴的毕达格拉斯思想的影响。他认
为,上帝找一个简单的图案创造世界,如果人们能以忍耐和智慧去寻求,是会发现
这个图案的。公元1596年,开普勒撰写了《宇宙的神秘》一书,这是一部因袭毕达
格拉斯理论的著作,全书充满了神秘的气息,可是却主张哥白尼的体系。这本书得
到了第谷的赏识。公元1600年开普勒应邀到布拉格,成为第谷的助手,第二年第谷
去世,开普勒成为第谷事业的继承人。这样第谷的大批观测资料就落到了富有研究
能力的开普勒手中。
开普勒的第一项工作是试图将活性的观测数据归纳为他的运动定律。起初他也
和前人一样,用旧的几何技巧(如偏心圆)表示行星的运动。这样他使由实测和理
论而来的两种数据吻合到相当好的程度,但还是差相当于月亮视直径(约半度)的
1/4那样一个弧度(约8分)。这会不会是第谷搞错了呢?也许是严冬把第谷的手指
冻僵了,致使观测失误吧?
不会!开普勒完全相信第谷,这决不是第谷弄错了。于是,他放弃了所用的探
讨方法。虽然4年的艰苦计算付诸东流,但却促使他要走别的路了。当他重新开始
时,决定从物理的根据去研究太阳怎样使行星维持在轨道上面运行。他和亚里土多
德等古代科学家一样,认为物体除非不断地受力,否则就会停止运动。于是他想象
从太阳出来的力线像从车轮的毂(车轮的中心部)伸出周围的辐条那样,当太阳自
转的时候,这些力线就推动了行星。距离太阳愈远的行星,受到的力就愈弱,因而
运动也愈缓慢。在这个假设下,开普勒想使火星的观测数据符合他所假设的轨道,
从中发现这轨道绝不是正圆,而应当是一种卵形的曲线,并且是一种最简单的卵形
曲线——椭圆。开普勒进一步研究其他几颗行星的运行轨道,发现它们也是椭圆,
于是他就归纳出了行星运动的第一定律。接着他又发现,尽管火星运行的速度是不
均匀的,但是,从任何一点开始,在单位时间内,向径(太阳中心到行星中心的连
线)所扫过的面积却是不变的。这样,开普勒又得出了行星运动的第二定律。这个
事实说明,精确的测量对于科学的发现是至关重要的。用开普勒本人的话来说:“
就凭这8分的差异便引起了天文学的全部革新。”
是的,开普勒的重大发现引起了天文学的全部革新,但是开普勒并没有停滞不
前,他继续探讨行星的公转周期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经过长达16年的
繁重、复杂计算和许多次失败之后,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
第一和第二定律发表在公元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一书内。第三定律则发
表在《宇宙谐和论》中。
哥白尼抛弃了古希腊人的一个描述天体运动的繁琐体系,得出了一个较为简单
的体系,但它仍然需要30几个圆圈。开普勒却找到了最简单的世界体系,只需7个
椭圆,问题就全部解决了。从此,不需要再借助什么本轮和均轮就能简单而精确地
推算行星运动了,“宇宙谐和”的规律被发现了。
开普勒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公元1618~1621年出版了叙述他对宇宙
结构和大小的看法的《哥白尼天文学概要》一书;公元1619~1620年出版《彗星论
》一书,指出彗星尾巴总是背着太阳,是因为太阳排斥彗头的物质造成的,这是距
今两个半世纪以前对辐射压力存在的预言(今天早已证明是正确的)。
开普勒最令人佩服的工作,是公元1627年出版了《鲁道夫星表》。这个星表是
根据第谷的观测资料和他的行星运动定律所编制的。由这个星表可以知道行星的位
置,而且比起其他的星表来要精确的多,因此,直到18世纪中叶仍然被天文学家和
航海家们视为珍宝,它的形式几乎没有改变地保留至今。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