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八十年来,镜面材料、精密机械和自动控制的进展,极大地改善和增强了天文
学家的望远能力。十九世纪末,还只有美国利克天文台一架0.9米反射望远镜,到1978年
,口径2.0~6.0米的大型反射望远镜已有23架,另有13架正在建造。大型天文光学仪
器在南半球分布较少的局面正在改变。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在研制有效口径为10~
25米的下一代望远镜。B.V.施密特1931年发明的折反射望远镜(后人称这种新型的
强光力和大视场的照相装置为施密特望远镜),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探索银河系
和河外深空的有效工具。在十九世纪末,照相底片是人眼以外唯一有效的辐射接收
器。二十世纪初开始光电光度技术的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多种高效能的光
电转换装置,探测到以往用同样聚光设备不可能记录到的微弱辐射,同时提高了观
测和处理天文底片的自动化程度。


  多色测光方法是在古老的目视光度测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现在有了新的
天体物理含义。采取这种方法获得关于天体的表面温度、颜色、分光能量分布、本
征光度、距离、星际红化等情报。天体多色测光和天体分光光度测量都是以光谱理
论为基础的,是了解天体视向运动、星族属性、物理参量和化学成分的最有效方法
。H.L.约翰逊、摩根、斯特龙根、O.斯特鲁维等都为实测天体物理作出创造性的贡
献。1910年,德国的威尔森等测定了恒星温度,进而算出恒星的直径。另一方面,
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有了新的发展。爱丁顿、米尔恩、佩恩-加波希金、昌德拉塞卡
、M.史瓦西等人运用理论天体物理方法,卓有成效地探讨了恒星大气理论、恒星和
行星的内部结构、星际物质的特性和状态、恒星的能源和演化。目前,人们正在用
这种方法去解星系世界的过程和演变之谜。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7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