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射电波段 虽然早在三十年代初央斯基等人就发现了来自地球以外的宇宙无线
电波,但通过光学波段以外的天窗,用无线电方法接收并研究天体的射电波,则是
四十年代后期的事。那时,海伊、博尔顿、赖尔等人相继探测射电天空,从而建立
了射电天文学。三十多年来,从直径只有几米的抛物面天线,发展到今天的305米固
定式抛射面天线。从当年怀尔德的射电频谱仪(1949年)、克里斯琴森的射电干涉
仪(1951年),进展到现代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和甚长基线干涉仪。通过大气射电窗
,探查到银河系核心的活动,描绘了旋涡结构,发现50多种星际分子,100多个超
新星遗迹,300多个脉冲星,上千个射电星系和类星射电源,探测到各向同性的宇
宙微波背景辐射,并用射电方法试图与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取得联系。
红外波段 地球大气能透过某些波长的红外辐射早已为人们所知。六十年代制
成了致冷的红外灵敏器件,红外手段终于成为探测星空的武器。0.7~2.5微米的近
红外波可以在地面接收,而2.5~100微米的远红外和0.1~1毫米的亚毫米波,则需到
大气之外才能观测。十几年来,H.L.约翰逊、诺伊吉保尔、沃尔克等人的地面和空
间观测,表明红外手段在探测行星、冷星、尘埃中的恒星、银河系暗星云、类星体
和其他特殊星系的本原方面,有极大潜力。
紫外波段 地球大气对波长短于4000埃的辐射完全不透明。人们习惯地把
4000~100埃波段叫紫外波段,其中 1700~100埃波段称远紫外波段。早在1946年就
用高空火箭取得了太阳的紫外光谱。1962年以来从轨道太阳观测台系列获得大量太
阳的紫外发射线光谱资料。1968年发射的轨道天文台 2号,载有一紫外接收器,记
录了5,761个紫外辐射源。它们是近距热星的冕、有激烈活动的亚矮星、热亚矮星
、白矮星、行星状星云、耀星、矮新星和脉冲星。“特德”-1A(TD-1A)紫外天文卫
星的分光光度测量表明,实测到的能量分布同理论模型所预期的有所偏离。
X波段 100~0.01埃波段的辐射称为X射线。六十年代以来,由于轨道太阳观
测台系列的发射成功,太阳X射线方面的工作首先获得成果,查明太阳X辐射的三个成
分及其不同的辐射区。七十年代以后,进一步查明了太阳X射线爆发的能谱和偏振
,发现X射线耀斑和冕洞。
在非太阳X射线天文学方面,早在1962年,第一次发现天蝎座方向的一个强大的
X射线源。1969年发现蟹状星云脉冲星NP0532的X脉冲辐射。1970年第一个观测X射
线的小型天文卫星──美国的“自由号”进入巡天轨道。随后,荷兰天文卫星、英
国的“羚羊”5号、印度的“阿耶波多号”(Aryabhata)、美国的小型天文卫星-C
、轨道太阳观测台8号、维拉卫星、高能天文台1号和2号等X射线卫星和高能天文台
相继探空。“自由号”的资料到1977年已编出四个 X射线源表。根据贾科尼、古尔
斯基等人证认,在“自由号”星表中的339个X射线源中,有能量集中在X波段的、
处于演化终端的X射线星、脉冲星、超新星遗迹、偶现源和爆发源、球状星团、塞
佛特星系、类星体和星系团。其中1975年发现的宇宙X射线爆发,是七十年代天体物
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X射线天文学诞生以来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已为我们展示了
一幅与光学天空完全不同的宇宙面貌。X射线天文、光学天文和射电天文已构成二十
世纪天文学的三个鼎足而立的强大支柱。
γ波段 人们把波长短于0.01埃的辐射称之为γ 辐射。1948年以后就有人进
行过宇宙γ射线探测,但未成功。1958年莫里森从理论上预言某些天体可能发射强
的γ射线。1962年两个月球轨道上的卫星“徘徊者”3号和5号发现了弥漫宇宙γ
射线辐射。1967年轨道太阳观测台3号卫星探测到来自银盘的能量高于 50兆电子伏
的γ射线辐射。1972年在 8月 4日和 7日两次太阳耀斑事件中探测到γ射线爆发。
1973年证实存在宇宙γ射线爆发。γ射线天文学具有巨大潜力,不过高能γ辐射的
强度,无论就其绝对量来说,还是相对于宇宙射线来说,都是很小的。宇宙γ辐射
的观测不能用光学技术,只能用粒子计数器,因而分辨率和准直定向本领较差。到
1978年底,探测到的银河系分立γ射线源一共只有13个,其中8个已证认为超新星遗
迹。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0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