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1912年,勒维特观测小麦哲伦云的造父变星,发现周光关系,从而推测小麦哲
伦云的距离可能十分遥远,也许在银河系之外。1924年底,哈勃宣布他利用造父变
星的周光关系,计算出仙女星系(M31)、人马不规则星系(NGC6822)的距离,指出它们
是银河系以外的恒星系统。从那时起,诞生了星系天文学。古老的宇宙岛观念被证
明是客观现实;在银河系之外“天外有天”的大宇宙概念的建立,是二十世纪天文
学的又一重大成就。
1929年,哈勃发现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量和星系距离成正比关系。假若承认红
移是天体退行运动的多普勒效应,那么红移-距离关系意味着星系普遍退行,而它
们所处的空间整体在膨胀。宇宙膨胀正是相对论宇宙学所预期的结果之一。1956年
,M.L.哈马逊把红移-距离的线性关系扩展到红移□=0.20,即退行速度达到光速
的1/5。1977年,桑德奇更延伸到□=0.75,即退行速度为光速之半。按此而求出的
距离已超过50亿光年。这就是我们生活于一个不断运动并演化着的宇宙中的观测依
据。
六十年代,在星系世界陆续发现了以10□~10□年为时间尺度的激扰现象和活
动异常的特殊天体,例如,河外射电源和X射线源、类星体。与以10□年为演化尺度
的绝大多数正常星系相比,它们的存在只是短暂的瞬间。七十年代以来,探索远达
百亿光年以上的宇宙深空已成为现代天文学的主要课题。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