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中国古代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赤道带自西向东划分为十二个
部分,称为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称依次是:星纪、玄枵、(女取)訾、降娄、大梁、
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春秋战国时代的《左传》、《国语
》等书中就已有这些名称的记载,它们被用来记述岁星(木星)的位置。 古代把木星
的恒星周期定为十二年,所以一般认为,十二次的创立是起源于对木星的观测。它
的时代大约在春秋时期或更早。但《国语》中记伶州鸠(周景王时的占星家)的话
说:“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据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近年关于哈雷彗星轨道的研
究,认为武王伐纣应为公元前1057年。当时岁星确实正在鹑火之次,所以伶州鸠的这
个说法,应是周初时的实际观测。如果这个结论可靠的话,那么,十二次的创立时代也
有可能推至殷末周初。
中国科学史家钱宝琮认为,十二次的划分原是基于二十八宿的四宫(即四象),
每宫各分三次。由于四宫所跨的赤经广度并不均匀,所以十二次的赤经广度也参差
不齐。不过后来就发展成按赤道度数等分的制度。《汉书·律历志》中载有十二次
起迄度数,它们是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以十二节气为各次的起点,十二中气为
各次的中点。以后一直沿用这种分划原则。不过因岁差的影响,起迄度数是逐渐变
化的。明末以后用十二次名称来翻译黄道十二宫,如译摩羯宫为星纪宫等。但各宫
的起点改为与十二中气相对应,并按黄道经度等分各宫。如星纪宫的起点对应冬至
点,等等。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5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