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nom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eise (璀璨星河), 信区: Astronomy
标  题: 亚历山大学派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4月25日07:31:02 星期五), 站内信件


  柏拉图学派的同心球理论除了过于复杂之外,还和一些观测事实相矛盾。第一
,它要求天体和地球永远保持固定的距离,而金星和火星的亮度却时常变化。这意
味着它们同地球的距离时远时近。第二,日食有时是全食,有时是环食,这说明太
阳、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不是固定的。

  如何用地心体系来解释这些矛盾,这一责任就历史地落在了亚历山大学派的身
上。亚历山大学派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是以地中海埃及的首都亚历山大城命名的
。这座城池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于公元前382年建造的。城市内的居民来
自世界各地,据说鼎盛时期人口超过了100万。

  亚历山大城最令人惊奇的是它拥有世界著名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这座图书馆是
世界有史以来最早的一个研究机构,学者云集,其中为首的几位主要人物是方位天
文学的奠基人西帕恰斯(公元前2世纪末),他编制了星座图,估测恒星的亮度;
其次是欧几里德(约在公元前300年),它的名字脍炙人口,理所当然地使人联想
起几何学来;被西方尊为“天文学之父” 的伊巴谷,编制星表,第一次记载了
850颗恒星位置;泰奥尼西亚是语言学家,他给名词和动词下了定义,首创了完整
的语言学;阿基米德是众所周知的力学天才;托勒密是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
,他所完成的地球中心说支配西方达1500年之久。

  为了解释天体同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亚历山大学派的天文学家阿波隆尼(公
元前295~前215年),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同心圆理论作了修正,提出了本轮和均
轮的学说。他设想,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叫做“均轮”,而以均轮上的点为中心的圆
叫做“本轮”。行星沿着本轮自西向东均匀地运动,这样一来,从地球上看,行星
的视运动就有顺行、逆行和留三种情况。至于水星和金星看上去总在太阳两边摆动
,阿波隆尼解释说,那是因为水、金二星的本轮中心总在地球和太阳的联线上的缘
故。

  公元前2世纪,希腊著名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天文观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
编制了历史上第一个星表,载有1000余颗恒星的位置。在观测工作中,他发现地球
和太阳之间,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不总是一样的。喜帕恰斯解释说,这是因为地
球并不正好位于圆形轨道和月亮圆形轨道的中心,而是稍稍偏离中心一点点。这就
是喜帕恰斯的偏心圆理论。

  喜帕恰斯对天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算出了一年的是3651/4日再减去
1/300日;发现白道(即月球运转的轨道),拱点和黄白道交点的运动;求得地球
到月亮的距离为地球直径的301/6倍;他把自己对恒星黄经的观测结果同150多年以
前他人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黄道和赤道的交点的缓慢移动-岁差,并推算出
春分点每100年西移(或称后退)1度,即每年西移36'',这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


  喜帕恰斯的真正继承人是著名的托勒密。托勒密生于锡贝德(埃及的一个希腊
化城市),在公元127至151年间在亚历山大城生活和工作。他用周转圆理论 (本轮
与均轮)来解释行星逆行,认为宇宙间任何星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皆为完美的圆形
。从他的著作中,我们才知道喜帕恰斯和希腊早期天文学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叫
《大综合论》,它的阿拉伯译文(改名为《天文学大成》)流传下来,在整个中世
纪这本书被人们奉为天文学知识的经典著作。

  在这部长达13卷的巨著中,托勒密采用了阿波隆尼的本轮和均轮体系,也采用
了喜帕恰斯的偏心圆,集前人之大成,并形成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球壳宇宙观,即
托勒密地心学说。他指出:日、月、五大行星都在绕地球的偏心圆轨道上运转,并
且各有其轨道层次。离地球最近的第一圈轨道上是月亮,叫做月亮天。第二圈轨道
上是水星,叫做水星天。第三圈轨道上是金星,叫做金星天。第四、第五、第六、
第七圈轨道上依次是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并分别叫做太阳天、火星天、木星
天、土星天。这七个轨道圈中,太阳和月亮是直接绕地球运转的。而水、金、火、
木、土五大行星则都有其本轮轨道,这五个本轮的中心又按各自的轨道绕地球运转
,本轮中心的轨道就是均轮。

  在托勒密的设计中,土星天以外,第八层是所谓恒星天,满天恒星都嵌在它上
面。再往外,还有三个天层,即晶莹天、最高天和净火天。托勒密假定这些天层是
诸神的居住处。这样,便得到一个在他看来是完美无缺的宇宙体系了。托勒密得意
地说:“如果要考虑在天体运动中所观察到的不规则性,而这些不规则性却能以正
常的圆周运动来加以解释时,就不会奇怪我们所引用的许多圆圈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18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1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