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eather (好累啊!), 信区: Biology
标  题: 生物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及其概念结构(2)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22日19:22:0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前面的讨论可能给人这样的印象,即我也要求生物科学完全自
主,换句话说,我要彻底放弃科学统一的概念并用物理科学和生物
科学这两门分开的科学来代替。但是这并不是我的观点。我希望说
明的是物理科学作为科学的尺度是不适当的。物理学完全不能担任
这一角色,因为正如物理学家Eugene Wigner说得好:“目前物理
学研究的是极限状态(limiting case)。”用一个类似的比喻,物理
学相当于欧氏几何,后者是所有几何(包括非欧氏几何)的极限状
态。关于这种情况G. G. 辛普森( 1964b:106~107)阐述得最
清楚:“坚持研究有机体需要除物理科学以外的原理并不是对自然
的二元论或活力论观点。生命…因此便不会必然被认为是非物理的
或非物质的。正是生物受到了千百万年历史过程的影响。……这些
过程的结果是和任何非生命系统在种类上不相同的系统,而且几乎
是不可比拟的更加复杂。生物并不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本质上便必然
较少物质性或较少物理性。问题的关键是,一切已知的物质过程和
解释原则对生物有机体都是适用的,而只有有限的物质过程和解释
原则适用于非生命系统……因此生物学是站在一切科学的中心的科
学……正是在这个地方、在一切科学的所有原则都被包罗进去的领
域之中,科学才能真正的统一起来。”
  在生物科学中我们所研究的现象是无生命物体所没有的,这种
认识并不是新的。科学史,自亚里斯多德开始,就是力求表述生物
学自主的历史,是试图抵制机械-定量式解释的历史。然而每当博物
学家和其它生物学家以及某些哲学家强调性质、特殊以及历史在生
物学中的重要性时,他们的这种努力往往遭到讥讽并简单地被视为
“劣等科学”加以排斥。甚至康德也逃不脱这种命运,他在所写的
《判断力批判》( Kritik der Urteilskraft,1790)中十分令人信服地
争辩说生物学和物理科学不同,生物有机体与无生物不同。遗憾的
是这些努力被贴上了活力论的标签因而被排斥在科学之外。严肃地
对待生物学自主的要求还只是上一代左右的事,也就是说在各种形
式的活力论消亡了之后。只有首先将各种不同的科学彼此加以比较
并明确了它们有哪一些共同点,有哪些区别之后才能对科学作出普
遍公认的论述,这种看法正在越来越清楚地被人们所认识。下面我
们就来讨论生物学有些什么特殊的地方。
  2.4生物学怎么不同和为什么不同
  “生物学”这个词是在19世纪才有的。在此之前并没有这样一
门科学。在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及康德的有关科学及其方法论
的著述中,就只有医学(包括解剖学及生理学)、博物学和植物学
(还包括其他内容),而没有提到生物学。解剖学(人体解剖)在
18世纪就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植物学同样也主要是由一些对药用植
物感兴趣的医生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运用的。动物的自然史当时主
要作为自然神学的一部分而研究,用以对付设计论(design)提出
的争议。物理科学的科学革命根本未触及生物科学。直到十九、二
十世纪生物学思想才得到革新。因此,在十七、十八世纪建立的而
又完全以物理科学为基础的科学哲学没有将生物学包括在内就毫不
奇怪(而且在随后修订科学哲学时要再把生物科学包括进去又非常
困难)。只是在近二三十年才有一些哲学家(如Scriven,
Beckner,Hull,Campbell等)试图将生物学和物理科学之间的区别
明确起来(Ayala 1968)。这种思想还很新频,只能作试探性的论
述。以下讨论的目的只是阐述有关问题的性质,并不是作出明确的
解答。
  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定律(法则)
  定律在物理科学中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一件特定的事态只有
当它能被证明是由符合于一般定律的特定原因引起的时候才被认为
得到了解释。有些哲学家把定律的建立作为评价科学的依据。这样
的一些定律被认为是决定论的,因而可以作出准确的预测。
  近年来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定律在生物学中是否像在物理科
学中那样重要。有些哲学家,如 Smart(1963;1968),就根本不
承认在生物学中有普遍适用的定律(而这却是物理学的特征)。另
一些哲学家,如Ruse(1973)以及(在一定程度上)Hull(1974)
则坚持强调生物学也有自身的定律。生物学家们却几乎毫不重视这
种争论,认为这个问题与从事实际工作的生物学家毫无关系。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19世纪的拉马克、达尔文、梅克尔、阿伽
西、科普以及许多和他们同时代的人经常提到(生物学)定律;而
在生物学的各个学科的现代教科书中却可能一次也遇不到“定律”
这个词。这并不是说生物学中不存在规律性,而只是指这些规律性
是如此显而易见或如此平凡不值得一提。这可用壬席(Rensch,
1968:109~114)所列出的一百条进化“定律”这件事作为例子很
好地说明。这一百条“定律”所指的都是受自然选择影响的适应倾
向;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又常有例外(偶然的或经常的)情况,所以
只是“定则”(惯例,rules),而不是普遍的定律。它们只是对过
去的事态具有解释意义而不是预测性的(除非是统计性或几率性预
测)。当我说“一只占据有一定领域的雄鸟赶走侵犯者的机会是
98.7%(或其它的任一正确数字)”,我就几乎不可能声称建立了
一条定律。当分子生物学家称蛋白质不能将(遗传)信息重新转译
入核酸时,他们认为这是事实而不是定律。
  生物学中的概括几乎完全是几率性的。有人曾作出这样的妙
语:生物学中只有一条普遍定律,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
外。这种几率性的概念化与在科学革命早期认为自然界事物的原
因都由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的定律支配的看法相去甚远。实际上这
种思想显然首先是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它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主
导思想,特别是在物理科学中。它一再成为某些综合性哲学的基
础,虽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之有很不相同的表述形式,如柏拉图的本
质论、伽利略的机械论、笛卡尔的演绎法。这三种哲学对生物学都
有重要影响。
   柏拉图的思想是几何学家的思想:一个三角形不论它的三个角
是怎样组合的,它总是三角形的形式,因而和四边形或其它任何多
边形是不同的(不连续式不同)。就相拉图看来,世间各种变化无
常的现象不是别的,仅仅是数量有限的固定不变的形式的反映,这
固定不变的形式相拉图称之为eide,中世纪托马斯主义者则称之为
本质(essences)。本质是真实的,在世间是重要的;而作为思
想,则本质可以不依赖实体而存在。本质论者特别着重恒定不变和
不连续这两点。变化或变更被认为是作为基础的本质的不完善显
示。这一概念化不仅是托马斯主义者的唯实论的基础,而且也是后
来所谓的唯心主义或一直到20世纪的实证主义的基础。Whitehead
是一个数学家和神秘主义者的奇怪混合型人物(也许应当称之为毕
达哥拉斯学派人物),他曾经说过:“对 分 哲学传统最保硷的一
般描述是,它存在于对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footnotes)之中”。
毫无疑问,这话如果是真的,则看来是赞扬而实质上却是贬低。这
话真正指的是 分 哲学经过了这么多世纪一直没有陌 谕寻乩急?
质论的窠臼。本质论,连同它对恒定不变,不连续以及典型价值
(模式概念,typology)的强调,一直支配着西方世界的思想,以
致研究思想意识的历史学家到现在对之还没有充分认识。达尔文是
首先反对本质论(至少是部分地反对)的思想家之一。他完全不被
同时代的哲学家(他们全是本质论者)所理解,因而他的通过自然
选择的进化概念就无从被人接受。按照本质论,真正的变更(变
化)只能经由新本质的突然发生而实现。因为达尔文所解释的进化
必然是渐进的,所以和本质论是完全不能和谐共存的。然而本质论
哲学和物理科学家的思想却十分合拍,物理学家的“类别”
(classes)是由完全相同的实体组成,不论是钠原子、质子、还是
π-介子。
  就伽利略看来,几何同样是开启自然定律的钥匙。然而他和柏
拉图比较起来却更多地以数学方式来运用它。他曾写道:“在宇宙
(它永远让我们注视着)这本大书中写上了哲学。除非首先学会它
的语言和构成这语言的文字,否则就无法理解这本书。这书是用数
学语言写成的,它的文字是三角形、圆和其它几何图形;没有这
些,人类就根本无法理解这本大书中的任何一个单词;没有这些人
们就只能在  黑的迷宫中徘徊”(《计? 者》)。然而顿 だ岳?
说,不仅几何而且数学的一切方面,特别是测量的任何计量都被他
认为是最基本的。
  “世界观机械化”——这种信念认为,世界是由创世主按有限
数量的永恒规律(定律)所设计的,因而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Maier,1938;Dijksterhuis,1961)——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得
到很大发展,直到牛顿将天体力学和大地力学融为一体时更取得了
极大胜利。这些辉煌成就使得数学赢得了几乎无限的声誉。这具体
地表现在康德的有名(或名誉极坏!)格言中:“在自然科学的各
个领域中只有在包含有数学的那些领域才能找到真正的科学”如果
这话是正确的,那末《物种起源》又怎么能算得上科学著作?毫无
疑问,达尔文对数学的评价是很低的。
  对数字和数量的魔力的盲目迷信,在19世纪中叶或许已达到顶
峰。即使是洞察入微的思想家Merz(1896:3O)也曾说过:“现
代科学只规范它的方法而不阐释它的目的。现代科学奠基于数字和
计算之上,简而言之,奠基于数学运算上;科学的进展既取决于将
数学观念引进到显然不是数学的学科中去;又决定于数学方法和数
学概念本身的拓展。”
  尽管随后对此有不少强有力、甚至极尽挖苦能事的反驳
(Ghiselin,1969:21),而具有数学或物理学背景的哲学家却仍
然紧抱着数学是科学皇后的魔杖不放。例如数学家Jacob Bronowski
(1960,P.218)就曾讲道:“时至今日,我们对任何科学的信赖
程度大致和它运用数学的程度成正比。…我们认为物理学真正是一
门科学,然而化学则多少 慈居信 调手册的怪味(和污名)。当我
们进一步转向生物学,随后是经济学,最后到社会科学,我们就很
快地滑落到偏离科学的泥坑中去。”关于定性科学和历史科学、或
涉及到系统如此复杂无从用数学公式表达的科学门类的这样一些误
解,最后归结为一句专横武断的宣告:生物学是一门劣等科学。这
样就导致了在生物学的不同学科中滥用数学解释的现象。
  没有人比笛卡尔对数学的重要性更加感受深刻,然而对他的思
想的这种赞扬的结果却和对伽利略或牛顿的赞扬结果十分不同。笛
卡尔对数学证明的严密性以及针对某一问题所作结论的必然性具有
极其深刻的印象,竟至于声称数学定律是由上帝授旨,正如皇帝在
其帝国内颁布法律一样。笛卡尔拟定了一种运用数学方法(严格按
演绎法)的逻辑以获取理性知识。这种逻辑采取了数学的思想结构
而不是用数学公式或方程式作为语言,然而它赞同严格的决定论解
释和本质论思想。采用笛卡尔的数学方法论的 巢寄岽 则是数学逻
辑的创始人。
  虽然数学挟其绝对优势支配科学达数百年之久,但是几乎从一
开始就有人持不同意见。Pierre Bayle(1647—1706)似乎是不承
认那种把数学知识看作是用科学方法所能取得的唯一知识的看法的
第一个人。例如他断言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比数学的必然性低劣而只
是有所不同。历史的事实,如罗马帝国曾经一度存在过这一事实和
数学中的任一事实都是一样确实可信的。生物学家同样可以坚持过
去曾经有恐龙和三叶虫存在,这和数学定律是同样真实的。
Giambattista Vico对笛卡尔以数学-几何解释世界的观点也给予了无
情的抨击。他确信,观察、分类、假说的方法不容置疑地可以提供
关于物质世界的真正而又质朴的“户外”知识。
  博物学是对伽利略关于科学的数学理想的第二个反叛根源。布
丰特别致力于促进博物学的发展。他强调指出(《哲学著作集》
Oeuvr.Phil.,:26)有些学科过于复杂不可能有效地运用数学,在
这些学科中就包括博物学的各个部门。观察与比较是切合这些学科
的科学方法。布丰的“博物学”(Histoire naturelle)对Herder产生
了决定性的影响,后者又影响了浪漫主义派和自然哲学派。甚至康
德也在179O年放弃了他对数学的崇拜。如果关于科学的数学理想的
无效性在以前还并不明显,那末随着《物种起源》的出版这就肯定
无疑了。
  顺便应当提到的是,将数学看作是“科学皇后”是多么容易引
起误解。数学只是科学的一小部分,正像文法只是语言(如拉丁语
或俄语)的一小部分一样;数学是和一切科学有关的一种语言(虽
然程度极不一致),或者同什么也无关。有一些科学,如物理科学
和大部分功能生物学,其中定量和其它数学处理具有重要的解释作
用或启发作用。也有像系统学和大部分进化生物学这类的科学,其
中数学的贡献就极其微小。
  实际上,在这些门类的生物学中考虑不周地运用数学有时会形
成模式概念,从而形成错误观念。例如遗传学家约翰逊就经受不住
这种诱惑将遗传上可变的种群“简化”为“纯系”,从而混淆了
“种群”的确切涵义,在关于自然选择的重要性上就作出了错误的
结论。同样,,数学种群遗传学的创导者为了使数学易于处理,将
进人演算公式的各种因子加以过份简化。这样就对基因的绝对适合
值(absolute fitness value)加大了胁强(stress),过份估价了累
加基因效应( additive gene effects)并进而作出了自然选择的目标
是基因而不是个体的假定。这就必然只能得到不切实际的结果。
  当达尔文根据地质学和种系发生现象计算地球年龄至少应当在
十亿年以上时,物理学家凯尔文爵士(Lord Kelvin)断然宣称这是
错误的,因为他根据与地球同样大小球体的热量散失计算,地球年
龄至多只有二千四百万年(Burchfield,1975)。十分引人发笑的
是凯尔文怎样能保证,他自己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而博物学家达尔
文的是错误的。由于生物学是劣等科学,因而错误在何方是不言而
喻的。凯尔文根本不承认可能有某种未知的物理因素存在,而这物
理因素最终倒可能支持生物学家的计算。在当时的这种知识气氛下
有些生物学家走迷了路,用浅近的物理学来解释他们的发现。例如
魏斯曼在其早期工作中将遗传性归之于“分子运动”,贝特森则认
为遗传性是由于“涡动”(旋涡运动)。这样的一些解释只能阻碍
科学进展。
  在过去50年中这种情况发生了相当激剧的变化。绝大多数纯属
生物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和物理过程的严格确定性已不再呈现十分明
显的差异。在研究银河和星云的涡流效应以及海洋和大气系统的湍
流现象中,发现在非生物界中随机过程是多么经常,多么有影响。
这一结论并没有被某些物理学家接受。例如爱因斯坦就曾大叫“上
帝并不玩骰子!”然而在等级结构的每一个层次都有随机过程出现,
小至原子核一直到宇宙起源的大爆炸(big bang)所产生的各种系
统。随机过程虽然使得预测是机率性(或不可能)的而不是绝对性
的,但随机过程本身和确定性过程一样,是有原因的。只是绝对性
预测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等级结构系统的复杂性,每一步有非常
多的可能选择,以及同时发生的各种过程之间的无数相互作用。就
这方面来说,气象系统与宇宙星云在原则上和生命系统就没有什么
不同。在如此高度复杂的系统中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数量是如此
之多,根本无从预测哪一个将必然会实际发生。研究自然选择和其
它进化过程的学者、量子力学和天体物理学学者在不同的时间而且
或多或少是独立地作出了这种相同的结论。
  由于上述一切原因,物理学已不再被认为是科学的尺度。特别
是涉及到研究人类时,是由生物学提供了方法论和概念。法国总统
最近将这一信念用下面的活简洁地归纳了起来:“毫无疑问,被人
们考虑不周地称为‘精密’科学的数学,物理学以及其它科学……将
会继续提供惊人的发现,然而我却不能不感到未来的真正科学革命
将必然来自生物学。”
  生物科学中的一些概念
  生物学家通常并不建立定律而是将他们的概括组织成概念结构
(体系)。有人认为定律与概念的比较只是形式上的差异,因为每
流现象中,发现在非生物界中随机过程是多么经常,多么有影响。
这一结论并没有被某些物理学家接受。例如爱因斯坦就曾大叫“上
帝并不玩骰子!”然而在等级结构的每一个层次都有随机过程出现,
小至原子核一直到宇宙起源的大爆炸(big bang)所产生的各种系
统。随机过程虽然使得预测是机率性(或不可能)的而不是绝对性
的,但随机过程本身和确定性过程一样,是有原因的。只是绝对性
预测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等级结构系统的复杂性,每一步有非常
多的可能选择,以及同时发生的各种过程之间的无数相互作用。就
这方面来说,气象系统与宇宙星云在原则上和生命系统就没有什么
不同。在如此高度复杂的系统中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数量是如此
之多,根本无从预测哪一个将必然会实际发生。研究自然选择和其
它进化过程的学者、量子力学和天体物理学学者在不同的时间而且
或多或少是独立地作出了这种相同的结论。
  由于上述一切原因,物理学已不再被认为是科学的尺度。特别
是涉及到研究人类时,是由生物学提供了方法论和概念。法国总统
最近将这一信念用下面的活简洁地归纳了起来:“毫无疑问,被人
们考虑不周地称为‘精密’科学的数学,物理学以及其它科学……将
会继续提供惊人的发现,然而我却不能不感到未来的真正科学革命
将必然来自生物学。”
  生物科学中的一些概念
  生物学家通常并不建立定律而是将他们的概括组织成概念结构
(体系)。有人认为定律与概念的比较只是形式上的差异,因为每
  直到现在一直被忽视的概念(历)史中有很多意外情况。“相
似”(affinity)、“亲缘关系”(relationship)在进化论以前的系
统学中被用来指简单的相似,1859年以后转变成“血缘相近”
(Proximity of descent),并没有引起任何混乱或困难。而当亨尼
克(Hennig)试图将“单元的”(单源的,monophyletic)这个词
从鉴定分类群转变到鉴别世系途径时,在分类学中就产生了很多困
难。有时在研究概念时还发现在某些语言中词汇非常贫乏。例如
“资源”(resource)这个术语在生态学中非常重要(如资源分
配,资源竞争等等)而在德文中却没有相应的词汇,后来才将原来
的英文字德语化成“Ressoureen”。
   概念的种类很多。例如生物学就认准哲学(quasi-phyilos-
ophical)概念或方法论概念的完善化中得益不少;如近期原因与进
化原因,比较法与实验法的明确划分。承认比较方法就在生物学中
引进了一个新概念。
  当引进一个真正的新概念时在科学内部常常引起特别大的困
难。例如引进种群思想代替柏拉图的本质论概念,引进选择概念或
遗传学中的封闭程序及开放程序等概念时情况都是如此。这正是
Kuhn在谈到科学革命时所指的(部分)情形。
  有的时候仅仅引进一个新术语,如“隔离机制”、“分类群”
(分类单位)、“目的性”,就大大有利于澄清以前概念混乱的情
况。更多的情形是必须首先排除概念上的混乱然后再引进新术语这
才有利。约翰逊的“遗传型”和“表现型”这两个术语的情况就是
这样(虽然约翰逊本人倒多少被它们弄糊涂了;参阅Roll-
Hansen,1978a)。
  另一个困难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科学中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概
念,或者甚至在同一门科学的不同学科中也有这种情况。例如18世
纪的胚胎学家Bonnet或19世纪的动物学家阿伽西使用“进化”这个
词其涵义就和达尔文学派大不相同;同样,这个词对人类学家(最
低限度对那些直接或间接受斯宾塞影响的)和对选择论者来说涵义
又有很大出入。科学史上的很多著名论战几乎完全是由对手双方采
用同一个术语而表达的概念十分不同所引起。
  在生物学的历史上定义的措辞往往十分困难,而大多数定义又
常被反复修订。这种情形并不奇怪,因为定义只是概念的暂时性文
字表述,而概念——特别是难懂的概念——常常由于我们知识的增
长或理解的深化而需要一再修订。这种情况可以用种、突变、领
域、基因、个体、适应与适合度等这样一些概念的定义作为例子充
分说明。
  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方面常常被误解,从而成为对同源
现象或分类这样一些概念引起争论的原因。这是定义与在特定场合
与定义相符的证据之间的关系(Simnson,1961:68-70)。这最
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同源”(homolosous)这个词在1859年以
前就有了,然而一直到达尔文创立了共同祖先学说之后才赋予它以
现代流行的意义。按照这一学说,“同源”这个词在生物学上最具
有意义的定义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类群中出现的某一特征,
当这特征来自它们共同祖先的同一(或相应)特征时,这出现于两
个或两个分类群的特征就是同源的。”在给定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证
明是否同源的证据应具备什么条件?有一整套这样的标准(例如某
一结构相对于其它结构的位置),然而如果将某些学者在为“同
源”下定义时所提到的证据也包括进去,那就会引起误解。定义及
与定义相符的证据之间的关系同样存在于生物学所使用的几乎一切
术语的定义中。例如某人如试图进行“系谱分类”而完全依赖形态
学证据去推断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也并不能形成形态分类。
目前普遍接受的种的定义包括生殖群落(“品种间杂交”)这一标
准。古生物学家不能用化石来验证品种间杂交,但是通常可以把各
种不同的其它证据(群聚,相似等等)综合起来以强化同(一)种
(类)的可能性。定义阐明概念,但是并不要求包括与定义相符的
证据。
  下面讨论生物学中一些特别重要的概念。
  种群思想与本质论
  西方思想自柏拉图以后两千多年来一直受本质论支配。直到19
世纪一种新的和不同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开始传播,即所谓的种群
思想。什么是种群思想?它和本质论有什么不同?种群思想家强调
生物界每一事物的独特性。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个体而不是模式。
他们强调有性繁殖物种中的每个个体和一切其它个体都不相同,即
使单亲生殖的个体同样也具有特异性。没有模式的或“典型的”个
体,平均值只是抽象概念。过去在生物学中所指的“纲”(
classes)大多数是由独特的个体所组成的不同种群(Ghiselin,
1974b;Hull,1976)。
  在莱布尼茨关于单胞虫(monads)的学说中就有种群思想的苗
头,因为他提出每个单胞虫和其它的每个单胞虫都不相同,这和本
质论思想截然相反。然而德国当时是本质论的顽固堡垒,所以莱布
尼茨的意见也不可能形成种群思想。种群思想最后在其它地方得到
发展,源流有二;头一个来自英国动物育种学家(Bakewall,
Sebright等人),他们发现在他们的畜群中每一个个体具有不同的遗
传性状,在这个基础上他们选育了下一代的种畜和母畜。另一个来
源是系统学。所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博物学家都发现在就一个单独的
物种收集标本时,虽然收集了“一系列”标本,但从来没有两个标
本是完全一样的。这种观察结果使博物学家产生了深刻印象。不仅
达尔文在研究甲壳动物时强调了这一点,甚至批评达尔文的人也承
认这个事实。例如 Wollaston(1860)就曾写道:“在世间的千百
万人之中,我们确信无疑地认为从来没有两个人在各方面丝毫不差
地完全相似;同样的道理,我们断言曾经存在过的一切生物都是如
此(尽管由我们未经训练的眼睛看来它们在某些方面多么相同)也
不为过”。19世纪中叶的很多分类学者也发表过类似的议论。这样
的独特性不仅表现于个体;而且也表现在任何个体生活史的发育阶
段上,并且还表现在个体的群集上,不论群集是属于同类群
(demes)、种,还是植物和动物的群聚。考虑到在某个细胞中大
量的基因时或开启,时或关闭的情形,身体中从来不会有两个细胞
完全相同的论断就完全可能。生物个体的这种独特性就意味着我们
在研究生物的集群时,就必须采取完全不同于我们在研究个体完全
相似的无机物集群时的方法和态度。这就是种群思想的基本意义。
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而在比较个体的集群(例如物种)
时可以计算出的平均值只是人为的结论。物理科学家的种类和生物
学家的种群之间的根本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例如,若不懂得个
体的独特性就无法理解自然选择的作用。
  本质论者的统计与种群论者的统计截然不同。当我们测定一个
物理常数,例如光的速度时,我们知道在相同的情况下它是一个常
数,而且观测结果如有任何变化,那就是由于测量不准,统计只表
示我们的结果的可靠程度。从 Petty和Graunt到Quete-let的早期统
计学(Hilts,1973)是本质论统计学,它试图求得真值以便克服因
变易而引起的混乱状况。Quetelet是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
信徒,对决定论定律深感兴趣。他希望通过他的方法能够计算出
“普通人”(averase man)的特征,也就是说,发现人的“本
质”。变易(变化)不是别的,只是围绕平均值的“误差”。
  高尔敦(Francis Galton)可能是首先充分认识到易变的生物种
群的平均值只是一个抽象观念。在一群人之中身高的差异是真实
的,并不是由于测量不准。自然种群统计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实际变
异,它的量和它的性质。变异量因性状和物种的不同而有异。达尔
文如果没有采取种群思想就不可能创立自然选择学说。另一方面,
充斥在种族主义文献中的言论则几乎完全是基于本质论(类型学)
思想。
  与引进新概念(如种群思想)同等重要的是排弃或修正错误概
念。这可以用目的论这个概念来充分说明。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9.4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79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