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ainy (段誉), 信区: Biology
标  题: 三 死神的特效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6月29日20:29:36 星期五), 站内信件

------------------------------------------------------------------------
--------

  现在每个人从胎儿未出生直到死亡,都必定要和危险的化学药品接触,这个现
象在世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的。合成杀虫剂使用才不到二十年,就已经传遍动
物界及非动物界,到处皆是。我们从大部分重要水系甚至地层下肉狠难见的地下水
潜流中部已测到了这些药物。早在十数年前施用过化学药物的土壤里仍有余毒残存
。它们普遍地侵入鱼类、鸟类、爬行类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躯体内,并潜存下来
。科学家进行动物实验,也觉得要找个未受污染的实验物,是不大可能的。 
  在荒僻的山地湖泊的鱼类体内,在泥土中蠕行钻洞的蚯蚓体内,在鸟蛋里面都
发现了这些药物;并且住人类本身中也发现了;现在这些药物贮存于绝大多数人体
内,而无论其年龄之长幼。它们还出现在母亲的奶水里,而且可能出现在未出世的
婴儿的细胞组织里。 
  这些现象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生产具有杀虫性能的人造合成化学药物的工业
突然兴起,飞速发展。这种工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儿。在化学战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发现了一些实验室造出的药物消灭昆虫有效。这一发现并非偶然:昆虫,作
为人类死亡的“替罪羊”,一向是被广泛地用来试验化学药物的。 
  这种结果已汇成了一股看来仿佛源源不断的合成杀虫剂的溪流。作为人造产物
——在实验室里巧妙地操作分子群,代换原子,改变它们的排列而产生——它们大
大不同于战前的比较简单的无机物杀虫剂。以前的药物源于天然生成的矿物质和植
物生成物——即砷、铜、铝、锰、锌及其它元素的化合物;除虫菊来自干菊花、尼
古丁硫酸盐来自烟草的某些同属,鱼藤酮来自东印度群岛的豆科植物。 
  这些新的合成杀虫剂的巨大生物学效能不同于他种药物。它们具有巨大的药力
:不仅能毒害生物,而且能进入体内最要害的生理过程中,并常常使这些生理过程
产生致命的恶变。这样一来,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情况一样,它们毁坏了的正好是
保护身体免于受害的酶:它们障阻了躯体借以获得能量的氧化作用过程;它们阻滞
了各部器官发挥正常的作用;还会在一定的细胞内产生缓慢且不可逆的变化,而这
种变化就导致了恶性发展之结果。 
  然而,年年却都有杀伤力更强的新化学药物研制成功,并各有新的用途,这样
就使得与这些物质的接触实际上已遍及全世界了。在美国,合成杀虫剂的生产从一
九四十年的一亿二千四百二十五万九千磅猛增至一九六O年的六亿三千七百六十六
万六千磅,比原来增加了五倍多。这些产品的批发总价值大大超过了二亿五千万美
元。但是从这种工业的计划及其远景看来,这一巨量的生产才仅仅是个开始。 
  因此,一本《杀虫药辑录》对我们大家来说是息息相关的了。如果我们要和这
些药物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吃的、喝的都有它们,连我们的骨髓里也吸收进了此
类药物——那我们最好了解一下它们的性质和药力吧。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杀虫剂由无机化学药物逐渐转为碳分子的奇观世界
,但仍有几种旧原料继续使用。其中主要是砷——它仍然是多种除草剂、杀虫剂的
基本成份。砷是一种高毒性无机物质,它在各种金属矿中含量很高,而在火山内、
海洋内、泉水内含量都很小。砷与人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并有历史性的。由于许多
砷的化食物无味,故早在波尔基亚家族时代之前一直到当今,它一直是被作为最通
用的杀人剂。砷第一个被肯定为基本致癌物。这是将近两世纪之前由一位英国医师
从烟囱的烟灰里作出了鉴定,它与癌有关。长时期来使全人类陷入慢性砷中毒流行
病也是有记载的。砷污染了的环境已在马、牛、羊、猪、鹿、鱼、蜂这些动物中间
造成疾病和死亡,尽管有这样的记录,砷的喷雾剂、粉剂还是广泛地使用着。在美
国南部用砷喷雾剂的产棉乡里,作为一种专业的养蜂业几乎破产。长期使用砷粉剂
的农民一直受着慢性砷中毒的折磨;牲畜也因人们使用含砷的田禾喷剂和除草剂而
受到毒害。从兰莓(越桔之一种)地里飘来的砷粉剂散落在邻近的农场里,染污了溪
水,致命地毒害了蜜蜂、奶牛,并使人类染上疾病。一位环境癌病方面的权威人士
,全国防癌协会的W·C·惠帕博士说:“……在处理含砷物方面,要想采取比我国
近年来的实际做法——完全漠视公众的健康状况——还更加漠视的态度,那简直是
不可能的了。凡是看到过砷杀虫剂撒粉器、喷雾器怎样工作的人,一定会对那种马
马虎虎地施用毒性物质深有所感,久久难忘。” 
  现代的杀虫剂致死性更强。其中大多数自然地属于两大类化学药物中的一类。
DDT所代表的其中一类就是著称的“氯化烃”;另一类由有机磷杀虫剂构成,是由
略为熟悉的马拉硫磷和对硫磷(1605)所代表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如上所述,
它们以碳原子为主要成分而构成——碳原子也是生命世界必不可少的“积木”——
这样就被划为“有机物”了。为要了解它们,我们必须弄明白它们是由何物造成的
,以及它们是怎样(这尽管与一切生物的基础化学相联系着)把自已转化到使它们成
为致死剂的变体上去的。 
  这个基本元素——碳,是这样一种元素,它的原子有几乎是无限的能力:能彼
此相互组合成链状、环状及各种别的构形;还能与他种物质的分子联结起来。的确
如此,各类生物——从细菌到蓝色的大鲸;有着其难以置信的多样性,也主要是由
于碳的这种能力。如同脂肪、碳水化合物、酶、维生素的分子一样,复杂的蛋白质
分子正是以碳原子为基础的。同样;数量众多的非生物也如此;因为碳未必就是生
命的象征。 
  某些有机化合物仅仅是碳与氢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最简单的就是甲烷,或
曰沼气,它是在自然界由浸于水中的有机物质的细菌分解而形成的。甲烷若以适当
的比例与空气混合,就变成了煤矿内可怕的“瓦斯气”。它有美观的简单结构:由
一个碳原子——已依附着四个氢原子——组成。科学家们已发现可以取掉一个或全
部的氢原子,而以其他元素来代替。例如,以一个氯原子来取代一个氧原子,我们
便制出了氯代甲烷。 
  除去三个氢原子并用氯来取代,我们便得到麻醉剂氯仿(三氯甲烷)以氯原子
取代所有的氢原子,结果得到的是四氯化碳——我们所熟悉的洗涤液。 
  用最简单的术语来讲,环绕着基本的甲烷分子的反复变化,说明了究竟什么是
氯化烃。可是,这一说明对于烃的化学世界之真正复杂性,或对于有机化学家赖以
造出无穷变幻的物质之操作仅给予微小的暗示。因为,它可不用只有一个碳原子的
简单甲烷分子,而借助由许多碳原子组成的烃分子进行工作,它们排列成环状或链
状(带有侧链或者支链),而紧附着这些侧、支链的又是这样的化学键:不仅仅是简
单的氢原子或氯原子,还会是多种多样的原子团。只要外观上有点轻微变化,本物
质的整个特性也就随之改变了;例如不仅碳原子上附着的什么元素至为重要,而且
连附着的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精妙操作已经制成了一组具有真正非凡力量
的毒剂。 
  DDT(双氯苯基三氯乙烷之简称)是1874年首先由一位德国化学家合成的,但它
作为一种杀虫剂的特性是直到1939年才发现的。紧接着DDT又被赞誉为根绝由害虫
传染之疾病的、以及帮农民在一夜之间就可战胜田禾虫害的手段。其发现者,瑞士
的保罗.穆勒曾获诺贝尔奖金。 
  现在DDT是这样普通地使用着,在多数人心目中这种合成物倒象一种无害的家
常用物。也许,DDT的无害性的神话是以这样的事实为依据的:它的起先的用法之
一,是在战时喷撒粉剂于成千上万的士兵、难民、俘虏身上,以灭虱子。人们普遍
地这样认为:既然这么多人与DDT极亲密地打过交道,而并未遭受直接的危害,这
种药物必定是无害的了。这一可以理解的误会是基于这种事实而产生的——与别的
氯化烃药物不同——呈粉状的DDT不是那么容易地通过皮肤被吸收的。DDT溶于油之
后,如其往常一样,肯定是有毒的。如果吞咽了下去,它就通过消化道慢慢地被吸
收了;还会通过肺部被吸收。它一旦进人体内,就大量地贮存在富于脂肪质的器官
内(因DDT本身是脂溶性的),如肾上腺、睾丸、甲状腺。相当多的一部分留存在肝
、肾及包裹着肠子的肥大的、保护性的肠系膜的脂肪里。 
  DDT的这种贮存过程是从它的可理解的最小吸入量开始的(它以残毒存在于多数
食物中),一直达到相当高的贮量水平时方告停止。这些含脂的贮存所充任着生物
学放大器的作用,以致于小到餐食的千万分之一的摄入量,可在体内积累到约百万
分之10一15的含量,增加了一百余倍。此类供作参考的话,对化学家或药物学家来
说是多么平平常常,但却是我们多数人所不熟悉的。百万分之一,听起来象是非常
小的数量——也确是这样;但是,这样的物质效力却如此之大,以其微小药量就能
引起体内的巨大变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百万分之三的药量能阻止心肌里一个主
要的酶的活动;仅百万分之五就引起了肝细胞的坏死和瓦解;仅百万分之二点五的
与DDT极接近的药物狄氏剂和氯丹也有同样的效果。 
  这确实并不令人惊诧。在正常人体化学中就存在着这种小原因引起严重后果的
情况。比如,小到一克的万分之二的这样少量的碘就可造成健康与疾病之差别。由
于这些小量的杀虫剂可以点滴地贮存起来,但只能缓慢地排泄出去,所以肝脏与别
的器官的慢性中毒及退化病变这一威胁是非常真切地存在着。 
  人体内可以贮存多少DDT,科学家们尚无一致意见。食品与药物部的药物学主
任阿诺德·李赫曼博士说:“既没有这样一个最低标淮——低于它DDT就不再被吸
收了,也没有这样一个最高标淮——超过它吸收和储存就告终止了。”另一方面,
美国公共卫生处的威兰德·海斯博士却力辩道:在每个人体内,会达到一个平衡点
,超于此量的DDT就被排泄了出来。就实际目的性而言,这两个谁为正确并不是特
别重要的。对DDT在人类中的贮存已作了详细调查,我们知道一般常人的贮量是潜
在地有害的。据种种研究结果来看,从受毒(不可避免的饮食方面的除外)的个人,
平均贮量为百万分之五点三到百万分之七点四;农业工人为百万分之十七点一;而
杀虫药工厂的工人竟高达百万分之六百四十八;可见已证实了的贮量范围是相当宽
广的;并且,尤为要害的是这里最小的数据也是在可能开始损害肝脏及别的器官或
组织的标准之上的。 
  DDT及其同类的药剂的最险恶的特性之一是它们通过食物这一链条上的所有环
节由一机体传至另一机体的方式。例如,在苜蓿地里撒了DDT粉剂;而后用这样的
苜蓿作为鸡食饲料;鸡所生的蛋就含有DDT了。或者以干草为例,它含有百万分之
七至八的DDT残余,可能用来喂养奶牛;牛奶里的DDT含量就会达到大约百万分之三
,而在此牛奶制成的奶油里,DDT含量就会增达百分之六十五。DDT通过这样一个转
移进程,本来含量极少,后来经过浓缩,逐渐增高。食品与药物部不允许州际商业
装运的牛奶含有杀虫剂残毒,但当今的农民发觉很难给奶牛弄到未受污染的草料。
毒质还可能由母亲传到子女身上。杀虫剂残余已被粮药部的科学家们从人奶的取样
试验中找了出来。这就意味着人奶哺育的婴孩,除他体内已集聚起来的毒性药物以
外,还在接收着少量的却是经常性的补给。然而,这决非该婴儿的第一次遇到中毒
之险——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当他还在宫体内的讨候就已经开始了。在实验动物体
内,氯化烃药物自由跑穿过胎盘这一关卡。胎盘历来是母体内使胚胎与有害物质隔
离的防护罩。虽然婴儿这样吸收的药量通常不大,却并非不重要,因为婴孩对于毒
性比成人要敏感得多。这种情况还意味看:今天,一般常人几乎肯定地是以他第一
次贮存此——与日俱增的药物重负而开始其生命的(从此以后就要求他的身体将此
重担支撑下去了)。 
  所有这些事实——有害药物的贮存甚至是低标淮的贮存,随之而来的积聚;以
及各种程度的肝脏受损(正常饮食中也会轻易出现)的发生——使得粮药部的科学家
们早在l950年就宣布“很可能一直低估了DDT的潜在危险性”。医学史上还没有出
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终究其启果会怎么样,也还无人知晓。 
  氯丹——另一种氯化烃,具有DDT所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属性,还要加上几样它
自身独特的属性。它的残毒能长久地存在在油里、在食物中,或在可能敷用它的东
西之表面。它利用一切可采用的门路进入人体;可通过肌肤被吸收,可作为喷雾或
者粉屑被吸入;当然如果将它的残余吞食了下去,就从消化道吸收了。如同一切别
种氯化烃一样;氯丹的沉积物日积月累在体内积聚起来。一种食物含有百万分之二
点五少量的氯丹,最终会导致实验动物脂肪内的氯丹贮量增至百万分之七十五。 

  象李赫曼博士这么有经验的药物学家,曾在1950年这样描述过氯丹:“这是杀
虫剂中毒性最强的药物之一,任何人摸了它都会中毒。”郊区居民并没有把这一警
告放在心上,他们竟毫无顾忌地随意将氯丹渗入治理草坪的粉剂中。当时这郊区居
民并没有马上发病,看来问题不大,但是毒素可长期潜存在人体内,过数月或数年
以后才毫无规律地表现出来,到那时就不大可能查究出患病的起因了。但有时,死
神也会很快地袭来。有一位受害者,偶而把一种25%的工业溶液洒到皮肤上,四十
分钟内显出了中毒症状,未能来得及医药救护就死去了。这种中毒症是不可能提前
发觉通知医务人员及时抢救的。 
  七氯是氯丹的成分之一,作为一种独立的科技术语通行于市。它具有在脂肪里
贮存的特殊能力。如果食物中的含量小到仅千万分之一,在体内就会出现含量已可
计的七氯了。它还有一种稀奇的本事,能起变化而成为一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
—称作环氧七氯。它在土壤里,及植物、动物的组织里都会起这种变化。对鸟类的
试验表明由这一变化结果而来的环氧,比原来的药物毒性更强,而原来的药物之毒
性已是氯丹的四倍。 
  远在1930年代中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烃——氯化萘,它会使受职业性药物危
害的人患上肝炎病,也会患稀有的且几乎是无法医治之肝症。它们已引起了电业工
人患病与死亡;而且最近以来,在农业方面它们被认为是引起牛畜所患的一种神秘
的往往致命的病症的根源。鉴于前例,与这组烃有裙带关系的三种杀虫剂都属于所
有烃类药物中最剧毒者之列是无足为怪的了。这些杀虫药就是狄氏剂(氧桥氯甲桥
萘)、艾氏剂(氯甲桥萘)以及安德萘。 
  狄氏剂(为纪念一位德国化学家狄尔斯而命名的),当把它吞食下去时,其毒性
约相当于DDT的五倍,但当其溶液通过皮肤吸收之后,毒性就相当于DDT的四十倍了
。它因使受害者发病快,并对神经系统有可怕的作用——使患者发生惊厥——而恶
名远扬。这样中毒的人恢复得非常缓慢,足以表明其绵延的慢性药效。至于对其它
的氯化烃,这些长期的药效严重损坏肝脏。狄氏剂残毒持续期漫长并有杀虫功用因
此就把它当作目前应用最广的杀虫剂之一,而不考虑其后果——施用后随之发生的
对野生动物可怕的毁灭。在对鹌鹑和野鸡作试验时,证明了它的毒性约力DDT的四
十至五十倍。 
  狄氏剂怎样在体内进行贮存或分布,或者怎样排泄出去,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有
很大的空白点:因为科学家们发明杀虫药方面的创造才能早就超过了有关这些毒物
如何伤害活的肌体的生物学知识。然而,有各种征象表明这些毒物长期贮存在人类
体内——这儿,沉积物犹如一座正安眠的火山那样蛰伏着,单等身体汲取脂肪积蓄
到生理重压时期,才骤然迸发起来。我们所真正懂得的许多东西,都是通过“世界
卫生组织”开展的抗疟运动的艰辛经历中才学到的。一当疟疾防治工作中用狄氏剂
取代了DDT(因疟蚊已对DDT有了抗药性),喷药人员中的中毒病例就开始出现了。
病症的发作是剧烈的——从半数乃至全部(不同的工作程序,中毒病状各异)受害的
人发生痉挛,且数人死亡。有些人自最后一次中毒以后过四个月才发生了惊厥。 

  艾氏剂是多少有点神秘的一种物质,因为尽管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实体而存在着
,它与狄氏剂却有着至交关系。当你把胡萝卜从一块用艾氏剂处理过的苗圃里拨出
以后,发现它们含有狄氏剂的残毒。这种变化发生在活的机体组织内,也发生在土
壤里。这种炼丹朱式的转化已导致了许多错误的报道,因为如果一个化学师知道己
经施用了艾氏剂而要来化验它是否还存在时,他将会受骗,而认为全部的艾氏剂余
毒已经被驱除了。而余毒还在,不过它们是狄氏剂,这需要做不同的试验罢了。 

  象狄氏剂一样,艾氏剂也是极其有毒的。它引起肝脏和肾脏里退化的病变。若
用阿司匹灵药片那样大小的剂量,就足以杀死四百多只鹌鹑。人类中毒的许多病例
是留有记录的,其中大多数与工业管理有关。 
  艾氏剂同本组杀虫剂的多数药物一样,给未来投下一层威胁的阴影——不孕症
之阴影。给野鸡喂食少得很的剂量,不足以毒死它们,尽管如此,却只生了很少的
儿个蛋;而且由这几个蛋孵出的幼雏很快就死去了。此种影响并不局限于飞禽。遭
艾氏剂之毒害的老鼠,受孕率减少了,且其幼鼠也是病态的,活不久的。处理过的
母狗所产的小崽三大内就死了。新的一代总是这样或看那样地因其亲体的中毒而遭
难。没人知道是否也将在人类中看到同样的影响,可是这一药物业已由飞机喷撒,
遍及城郊地区和田野了。 
  安德萘是所有氯化烃药物中毒性最强的。虽然化学性能与狄氏剂有相当的密切
关系,但其分子结构稍加曲变就使得它的毒性相当于狄氏剂的五倍。安德萘使得
DDT——此组所有杀虫剂的鼻祖——相形之下看来几乎是无害的了。它的毒性对于
哺乳动物是DDT时十五倍;对于鱼类是DDT的二十倍;而对于一些鸟类,则大约是其
三百倍。 
  在使用安德萘的十年期间,它已毒杀过巨量的鱼类,毒死了误入喷了药的果园
的牛畜,毒染了井水,从而至少有一个州卫生部严厉警告说,粗率地使用安德萘正
在危害着人的生命。 
  在一起最为悲惨的安德萘中毒事件中,没有什么明显的疏忽之处;曾尽了一番
努力做些表面上认为妥贴的预防措施。有一位满周岁的美国小孩,父母带他到委内
瑞拉居住下来。在他们所搬入的房子里发现有蟑螂,几天后就用含有安德萘的药剂
喷打了一次。在一天上午九点左右开始打药之前,这个婴孩连同小小的家犬都被带
到屋外。喷药之后将地板也进行了擦洗。在下午的时候婴孩及小狗又回到了房里。
过了一个钟头左右小狗发生了呕吐、惊厥而后死去了。就在当天晚上十点,这个婴
孩也发生了呕吐,惊厥并且失去了知觉。自那次生命攸关地与安德萘的接触之后,
这一正常健壮的孩子变得差不多象个木头人一样——看,看不见;听,听不见;动
辄就发作肌肉痉挛;显然他完全与周围环境隔绝了。在纽约一家医院里治疗数月,
也未能转变这种状况或者带来好转的希望。负责护理的医师报告说:“会不会出现
任何有益程度之康复,这是极难预料的事。” 
  第二大类杀虫剂——烷基和有机磷酸盐,属世界上最毒药物之列。伴随其使用
而来的首要的、最明显的危险是,使得施用喷雾药剂的人,或者偶尔跟随风飘扬的
药雾、跟覆盖有这种药剂的植物、或跟已被抛掉的容器稍有接触的人急性地中毒。
在佛罗里达州,两个小孩发现了一只空袋子,就用它来修补了一下秋千,其后不久
两个孩子都死去了,他们的三个小伙伴也得病了。这个袋子曾用来装过一种杀虫药
,叫做对硫磷(l605)——一种有机磷酸酯;试验证实了死亡正是对硫磷中毒所致。
另外有一次,威斯康星州的两个小孩(堂兄弟俩),一个是在院子里玩耍,当时他的
父亲正在给马铃薯喷射对硫磷药剂,药雾从毗连的田地里飘来,另一个跟着他父亲
嬉戏地跑进谷仓,又把手在喷雾器具的喷嘴上放了一会儿,也中毒了,两个孩子就
在同一天晚上死去。 
  这些杀虫药的来历有看某种讽刺意义。虽然一些药物本身——磷酸的有机酯—
—已经闻名多年,而它们的杀虫特性却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晚期才被一位
德国化学家格哈德·施雷德尔发现了。德国政府差不多当即就认可这些同类药物的
价值:人类对人类自己的战争中新的、毁灭性的武器;而且有关研制这些药物的工
作被宣布为秘密。有些药物就成了致命的神经错乱性毒气;还有些有亲密的同属结
构之药物,成为杀虫剂。 
  有机磷杀虫剂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对活的机体起作用。它们有毁坏酶类的本事—
—这些酶在体内起着必要的功能作用。此类杀虫剂的目标是神经系统,而不管其受
害者是只昆虫或是个热血动物。正常情况之下,一个神经脉冲借助叫做乙酰胆碱的
“化学传导物”一条条神经地传过去;乙酰胆碱是一种履行必要的功能作用然后就
消失了的物质。真的如此,这种物质的生存是这样的迅忽,连医学研究人员(没有
特殊处置办法的话)也不能够在人体毁掉它之前取样作试验。这种传导物质的短促
性是身体的正常机能所必需的。如果这种乙酰胆碱当一次神经脉冲一通过,不立即
被毁掉,脉冲就继续沿一根根神经掠过,而此时这种物质就以空前更加强化的方式
尽力发挥其作用,使整个身体的运动变得不协调起来:很快就发生了震颤、肌肉痉
挛、凉厥以至死亡。 
  这种偶发性已由身体作了应付之准备。一神叫胆碱酯酶的保护性酶,每当身体
不再需要那传导物质时,就随即消灭它。借此种手段求得了一精确的调节办法,身
体也从未积聚达危险含量的乙酰胆碱。可是,与有机磷杀虫剂一接触,保护酶就被
破坏了。且当这种酶的含量被减少之时,传导物质的含量就积聚起来。在这一作用
上,有机磷化合物同生物碱毒物蝇蕈碱(发现于一种有毒的蘑菇——蝇蕈里面)相类
似。 
  频频地受药物危害会降低胆碱脂酶的含量标淮,直降到一个人已濒临急性中毒
之边缘的时候,从这一边缘上外加一次十分轻微的危害,即可将他推下中毒之深渊
。鉴于此因,认为对喷药操作人员及其他经常蒙受中毒之险的人做定期的血液检查
是很重要的。 
  对硫磷是用途最广的有机磷酸酯之一。它也是药性最强、最危险的药物之一。
与它一接触,蜜蜂就变得“狂乱地骚动、好战起来",作出疯狂似的揩挠动作,半
小时之内就近乎死亡了。有位化学家,企图以尽可能直接的手段获悉对人类产生剧
毒的剂量,他就吞服了极微的药量,约等于0·00424两。紧接着如此迅疾地发生了
瘫痪,以致他连事先预备在手边的解毒剂也未来及够着;他就这样死去了。据说,
在芬兰对硫磷现在是人们最中意的自杀药物。近年关,加里福尼亚州有报道称每年
平均发生二百多宗意外的对硫磷中毒事故。在世界许多地方,对硫磷造成的死亡率
是令人震惊的:l958年在印度有一百起致命的病例,叙利业有六十七起;在日本,
每年平均有三百三十六人中毒致死。 
  可是,七百万磅左右的对硫磷如今被施用到美国的农田或菜园里——由手工操
作的喷雾器、电动鼓风机、洒粉机、还有飞机来播施。照一位医学权威的说法,仅
在加里福尼亚的农场里所用的药量,就能“给五至十倍的全世界人口提供以致命的
剂量。” 
  我们在少数情况下也可免遭这一药物的毒害,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对硫磷及其
他的本类药物分解得相当快。故与氯化烃相比较,它们在庄稼上的残毒是相对短命
的。然而,它们持续的时间已足以带来从只是严重中毒以至于致命的各样危害。在
加里福尼亚的里弗赛德,采摘柑桔的三十人中有十一人得了重病,除一人外都不得
不住院治疗,他们的症状是典型的对硫磷中毒。桔林是在大约两周半之前曾用对硫
磷喷射过的;这些残毒已持续了十六至十九天之久了。弄得采桔人沦入干呕、半瞎
、半昏迷之痛苦中。而这无论怎么说也并非其持续时日的纪录。早在一个月之前喷
过的桔林里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故,而且以标淮剂量处理过六个月之后,柑桔的果皮
里还发现有本药的残毒。 
  对于在田野、果园、葡萄园里施用有机磷杀虫剂的全体工人所造成的极度危险
,已使得使用这些药物的一些州里设立起许多实验室——这里医师们可以进行诊断
,也有医疗方面的济助。甚至连医生们自己也会处在某些危险之中,除非在处理中
毒患者时戴上橡皮手套。洗衣妇洗濯惠者的衣物也同样会有危险——这些衣物上可
能吸附有足以伤害她的对硫磷。 
  马拉硫磷是另一种有机磷酸酯,差不多与DDT一样为公众所熟悉;它被园艺工
广泛地应用着,还普遍地用于家户灭虫、喷射蚊虫方面,以及对昆虫进行总歼灭,
如:佛罗里达州的一些社区用来喷打近百万英亩的土地,以消灭一种地中海果蝇。
马拉硫磷被认为是此类药物中毒性最小的了;许多人也就臆断他们可以随意使用且
无伤害之忧了。商业广告也在鼓励这种令人宽慰的态度。 
  声称马拉硫磷的“安全性”是基于相当危险的依据的,尽管直到这种药物已应
用数年之后(往往有这种事)才发现了这一点。马拉硫磷之“安全”仅是因为哺乳动
物之肝脏——具有非凡保护力的器官——使得它挥对地无害罢了。其解毒作用是由
肝脏的一种酶来完成的。然而,如果有什么东西毁坏了这样的酶或者干扰了它的活
动,那么,遭马拉硫磷危害的人就要承受毒素的全力侵袭了。 
  对我们大家来说不幸的一点是,发生这种事的机会是屡见不鲜的。好儿午前,
有一组粮药部的科学家们发现:当把马拉硫磷与某种别的有机磷酸酯同时施用时,
严重的中毒现象就产生了——直到所预言的严重毒性的五十倍;这一预言是以两种
药物的毒性加在一起为根据的。换言之,当这两种药物混合起来时,每一种化合物
的致死剂量之1%,就可产生致命的效果。 
  这一发现导致了对其他化合作用的试验。现在已知,通过混合的作用,毒性增
大或“强化”了,许许多多对磷酸酯杀虫剂是非常危险的。毒性的强化看来发生在
一种化合物毁坏了司管解除另一化合物之毒性的肝脏酶的时候。两种化合物双管齐
下是没有必要的。中毒之险不仅对这周可能喷打一种虫药而下周另喷一种的人存在
;而且对喷雾药品的用户也是存在的。一般的凉菜碗里会很容易地出现两种磷酸脂
杀虫剂的混合;这在法定的许可限量之内的残毒会发生交互的作用。 
  化学药物这种危险的相互作用的全部内容目前知道的尚少,可是这些令人惊扰
的新发现总是经常性地从科学实验室里涌出。其中之一就是这一发现:一种磷酸酯
的毒性可由第二种药剂(它不一定是杀虫剂)来增强。比如,用一种增塑剂可能要比
另一种杀虫剂产生更强烈的作用,而使马拉硫磷变得更加危险。同样,这又是因为
它抑制了肝脏酶的功用——而正常情况下这种酶能把杀虫剂之“毒牙”拔除。 
  在正常的人类环境中,别的化学制品怎么样呢?特别是医药物又如何呢?关于
这方面所做的仅仅是个开始;但是已经知道某些有机磷酸酯(对硫磷和马拉硫磷)能
增强某些用作肌肉松驰剂的医药之毒性,而有几种别的磷酸酯(还是包括马拉硫磷
)显著地增长了巴比妥酸盐的安眠时间。 
  希腊神话中的女玉米荻,因一敌手夺去了她丈夫贾逊的爱情而大怒,就赠予新
娘子一件具有魔力的长袍。新娘穿着这件长袍立遭暴死。这个间接致死法现在在称
为“内吸杀虫剂”的药物中找到了它的对应物。这些是有着非凡特质的化工药物,
这些特质被用来将植物或动物转变为一种米荻长袍式的东西——使它们居然成了有
毒的了。这样做,其目的是:杀死那些可能与它们接触的昆虫,特别是当它们吮吸
植物之汁液或动物之血液时。 
  内吸杀虫剂(特指将药剂吸入动植物全身的组织里而使昆虫等外界接触物中毒
者——译注)世界是一个难想象的奇异世界,它超出了格林兄弟的想象力——或许
与查理·亚当斯的漫画世界极为近乎同类。它是个这样的世界,在这里童话中富于
魅力的森林已变成了有毒的森林——这儿昆虫嘴嚼一片树叶或吮吸一株植物的津液
就注定要死亡。它是这样一个世界、在这里跳蚤叮咬了狗,就会死去,因为狗的血
液已被变为有毒的了;这里昆虫会死于它从未触犯过的植物所散发出来的水汽;这
里蜜蜂会将有毒的花蜜带回至蜂房里,结果也必然酿出有毒的蜂蜜来。 
  昆虫学家的关于内部自生杀虫剂的梦幻终于得以证实了,这是在实用昆虫学领
域的工人们觉察到,他们从大自然那儿能够领会到一点暗示:他们发现在含有硒酸
钠的土壤里生长的麦子,曾免遭蚜虫及红蜘蛛的侵袭。硒,一种自然生成的元素,
在世界许多地方的岩石及土壤里均有小量的发现,这样就成了第一种内吸杀虫剂。
 
  使得一种杀虫剂成为全身毒性(内吸)药物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它鲲渗透到一
棵植物或一个动物的全部组织内并使之有毒。这一属性为氯化烃类的某些药物和有
机磷类的其他一些药物所具有;这些药物大部分是用人工合成法产生出来的,也有
由一定的自然生成物所产生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多数内吸杀虫药物是从有机磷
类提取出来的,因为这样处理残毒的问题就有点不那么尖锐了。 
  内吸杀虫药还以别的迂回方式发生效用。此药若施用于种子——或者浸泡或与
碳混合而涂盖一层,它们就把其效用扩展到下列植物的后代体内,且长出对蚜虫及
其他吮吸类昆虫有毒的幼苗来。一些蔬菜如豌豆、菜豆、甜菜有时就是这样受到保
护的。外面复有一层内吸杀虫剂的棉籽已在加里福尼亚州使用一段时间了;在这个
州,1959年曾有二十五个农场工人在圣柔昆峡谷植棉时突然发病,由于用手拿着处
理过的种子口袋所致。 
  在英格兰,曾有人想知道当蜜蜂从内吸药剂处理过的植物上采了花蜜之后会发
生什么样的情况。对此,曾在以一种叫做八甲磷的药物处理过的地区作了调查。尽
管那些植物是在其花还未成形以前喷过药的,而后来生成的花蜜内却含有此种毒质
。结果呢,如可以预测到的一样,这些蜂所酿之蜜也是八甲磷染污了的。 
  动物的内吸毒剂的使用主要地集中在控制牛蛆方面。牛蛆是牲畜的一种破坏性
寄生虫。为了在宿主的血液及组织里造成杀虫功效而又不致引起危及生命的毒性,
必须十分小心才行。这个平衡关系是很微妙的,政府的兽医先生们业已发现:频繁
的小剂量用药也能逐渐耗尽一个动物体内的保护性酶胆碱脂酶的供应;因此,若无
预先告诫的话,多加一点儿很微的剂量,便将引起中毒。 
  许多强有力的迹象表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为密切的新天地正在开辟出来。
现在,你可以给你的狗吃上一粒丸药,据称此药将使得它的血被有毒而除去身上的
跳蚤。在对牛畜的处理中所发现的危险情况也大概会出现在对狗的处理中。到目前
,看来尚未有人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做人的内吸杀虫试验;它将使得我们(体内
的毒性)能致死蚊子;也许这就是下一步的工作了。 
  至此,这一章里我们一直在研讨对昆虫之战所使用的致死药物。而我们同时进
行的杂草之战又怎样呢? 
  要求得一种速效、容易的方法——以灭除不需要的草木——之愿望便导致产生
了一大群不断增加着的化学药物,它们通称为除莠剂,或以不太正式的说法,叫做
除草药。关于这些药物是怎样使用及怎样误用的记述,将在第六章里讲到;而这里
同我们有关的问题是,这些除草剂是否是毒药,以及它们的使用是否促成了对环境
的毒染。 
  关于除草剂仅仅对草木植物有毒、故对动物的生命不构成什么威胁的传说,已
得到广泛的传播,可惜这并非真实。这些除草剂包罗了种类繁多的化工药物,它们
除对植物有效外,对动物组织也起作用。这些药物在对于有机体的作用上差异甚大
。有些是一般性的毒药;有些是新陈代谢的特效刺激剂,会引起体温致命地升高;
有的药物(单独地或与别种药物一起)招致恶性瘤;有些则伤害生物种属的遗传质、
引起基因(遗传因子)的变种。这样看来,除草剂如同杀虫剂一样,包括着一些十分
危险的药物;粗心地使用这些药物——以为它们是“安全的”,就可能招致灾难性
的后果。 
  尽管出自实验室内的川流不息的新药物竟相争先,而含砷化合物仍然大肆使用
看,既用作杀虫剂(如前所述),也用作除草剂,这里它们通常以亚砷酸钠的化学形
式出现。它们的应用史是不能令人安然于怀的。作为路旁使用的喷雾剂,它们已使
不知多少个农民失去了奶牛,还杀死了无数个野生动物;作为湖泊、水库的水中除
草剂,它们已使公共水域不宜饮用,甚至也不宜于游泳了;作为施到马铃薯田里以
毁掉藤蔓的喷雾药剂,它们已使得人类和非人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英格兰,上述后一种用途约在1951年有了发展,这是由于缺少硫酸的结果;
以前是用硫酸来烧掉土豆蔓的。农业部曾认为有必要对进入喷过含砷剂的农田之危
险予以警告,可是这种警告牛畜是听不懂的,(野兽及鸟类也听不懂——我们必须
这样假定。)有关牛畜的含砷喷剂中毒的报道单调地经常性地传来。当通过饮用砷
染污了的水,死神也来到一位农妇头上的时候,一家主要的英国化学公司(在1959
年)停止了生产含砷喷雾剂,而且回收了已在商贩手中的所供给的药物。此后不久
,农业部宣布:因为对人和牛畜的高度危险性,在亚砷酸盐的使用方面将予以限制
。在1961年,澳大利亚政府也宣布了类似的禁令。然而,在美国却没有这种限令来
阻止这些毒物的使用。 
  某些“二硝基”化合物也被用作除草剂。它们被定为美国现用的这一类型的最
危险的物质之一。二硝基酚是一种强烈的代谢兴奋剂。鉴于此种原因,它曾一度被
用作减轻体重的药物,可是减重的剂量与需要起中毒或药杀作用的剂量之间的界限
却是细微的——竟如此之细微,以致在这种减重药物最后停用之前已使几位病人死
亡,还有许多人遭受了永久性的伤害。 
  有一种同属的药物——五氯苯酚,有时称为“五氯酚”,也是既用作杀虫剂,
也用作除草剂的,它常常被喷撒在铁路沿线及荒芜地区。五氯酚对于从细菌到人类
这样多种多样的有机体的毒性是极强的。像二硝基药物一样,它干扰着(往往是致
命地干扰)体内的能源,以致于受害的机体近乎(简直是)在烧毁自己。它的可怖的
毒性在加里福尼亚州卫生局最近报告的致命惨祸中得到了具体说明。有一位油槽汽
车司机,把柴油与五氯苯酚混合在一起,配制一种棉花落叶剂。当他正从油桶内汲
出此浓缩药物之际,桶栓意外地倾落了回去。他就赤手伸了进去把桶拴复至原位。
尽管他当即就洗净了手,还是得了急病,次日就死去了。 
  一些除草剂——诸如亚砷酸钠或者酚类药物——的后果大都昭然易见,而另外
一些除草剂的效用却是格外地隐伏为善的。例如,当今驰名的红莓(一种蔓越桔)除
草药氨基三唑,被定为相对的轻毒性药物。但是归根结蒂它的引起甲状腺恶性瘤的
趋向,对于野生动物,恐怕也对人类都可能是大有深长意味的。 
  除草剂中还有一些药物划归为“致变物”,或曰能够改变基因——司遗传之物
质——的作用剂。辐射造成遗传性影响,使得我们大大吃了一惊;那么,对于我们
在周围环境中广为散播的化学药物的同样作用,我们又怎么能掉以轻心呢? 

--
我一直想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oooO  Oooo.
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幸福和快乐的心.    (   )  (   )
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                                  \ (    ) /
只要有过,那样的一日,                                  \_)  (_/
只要走过,那样的一次.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sunny.hit.edu.cn]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551毫秒